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等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都表达了民族走向强盛的自豪之情。
B.材料一通过描写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C.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失败。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
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揭示了全文的脉络,也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侵华政策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4.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执一柄破铜刀、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墨家吃苦耐劳的品质。
B.公输班只是听闻门丁的描述就知道前来拜访的是墨子,楚王一听墨翟拜访,便立刻接见,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大影响力。
C.针对墨子的劝阻,公输班和楚王虽然赞同他说的有理,但都没有直接放弃攻宋,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B.鲁迅注重细节刻画,墨子脚上草鞋,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
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
D.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叙述,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与公输班的对话,还是与楚王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8.本文以“非攻”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鲁迅的语言既幽默又犀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二)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本A而能图B末C修事D而能建E业F久居而不滞G情H近而畅乎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贼,有“破坏”“伤害”之意,也指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伤害”。
C.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D.责,在文中理解为“要求”,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C.“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
D.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服从教导,因而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也就不可能听从命令。这进一步说明“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②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14.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行不忍人之政”的一些具体做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乙亥①
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乙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这年十月,秦桧死后,高宗召回部分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京。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诗开篇用“寒灯”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黄诗描摹热闹爆竹声中的残灯,倍显凄凉。
B.黄诗颈联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寒冬已逝、春回大地的繁茂景象,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C.高诗三、四句与黄诗尾联都从想象对方所处情境落笔,未直接抒发而感情尽显,含蓄而有韵味。
D.两首诗都以除夕入题,抒发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羁旅漂泊、思乡思亲之情。
16.以上两首诗思想情感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事业往往要从小事情一步步做起来,没有做小事打下牢固的基础,大事业是难以一步登天的。这个道理,老子曾经在《道德经》用“,”进行了形象的说明。
(2)有一篇科幻小说,写的是一群知识分子愿意用生命来换取自己研究领域的终极真理,这篇小说令我们想起《论语·里仁》中的名句“,”。
(3)宋代词人晏几道在《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中有“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之句,说的是写了信要寄却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而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也使用了相同的意象。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①___________。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的事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互“融”已经开始。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②___________,即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③___________。老子的“小国寡民”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小国”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培根
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爱默生
请结合材料,以“思想与行动”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D。
简析:材料二指出闻一多、朱自清具有民族英雄气概,能认清帝国主义面目,但不能说 “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范围扩大,该项错误。
2.答案:B。
简析:材料一并非小标题形式,只是以 “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 等过渡语按时间顺序展现过程,B 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强调的是要有同情之心,而 “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体现的是爱国御敌,二者不匹配,应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百姓;“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可匹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体现义利抉择,可匹配;“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双方交恶引发战乱,可匹配。
4.答案: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如举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 “救济粮”,具体有力地论证中国人有骨气;运用对比论证,将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比,突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还引用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增强论证说服力。
②语言特点:语言犀利,如 “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直白地揭露敌人凶残;同时富有感染力,如 “闻一多等人之外…… 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 用反问等增强语势,激发读者共鸣,号召人们坚定信心。
5.答案:
①真实性:材料一真实记录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场景,如时间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地点 “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人物 “各国代表、记者、士兵等”,还有仪式流程、细节,如 “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 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都如实呈现,让读者感受历史真实。
②文学性:描写生动形象,如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庄重肃穆氛围;还运用插叙,回顾 “九一八” 事件,充实内容,使文章既有新闻事实,又具文学感染力,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小说阅读
6.答案:C。
简析:墨子劝说有技巧,先以理服人,指出攻宋非智非仁;再以实战模拟,展示宋国防御实力,让公输班和楚王认识到攻宋难以取胜,并非缺乏技巧、处事不周,该项错误。
7.答案:D。
简析:A 项,开篇先动作描写后语言描写;B 项,草鞋变化主要凸显墨子长途跋涉辛苦,非仅贫寒;C 项,写楚国富裕是为对比宋国贫苦,衬托墨子不辞辛劳、心怀大义,非写其迂腐,D 项正确,通过对话展现墨子睿智、公输班无奈、楚王骄纵等性格。
8.答案:
①点明主旨,“非攻” 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听闻公输班造云梯助楚攻宋,千里迢迢前往劝阻,贯穿全文,揭示反对不义战争、维护和平的核心思想。
②概括情节,小说围绕墨子阻止楚国攻宋展开,从得知消息、奔赴楚国,到与公输班、楚王辩论、模拟攻守,“非攻” 概括主要情节线索。
③塑造人物,墨子为践行 “非攻” 理念,不畏艰难、机智善辩,“非攻” 体现其精神品质,凸显人物形象。
9.答案:
①幽默:如描写墨子外貌 “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诙谐语言调侃墨子形象,在反差中见其质朴,让人忍俊不禁;写公输班听到墨子来访的反应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口语化表达生动有趣,增添幽默氛围。
②犀利:如墨子批评公输班 “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直斥其挑起战争,言辞犀利;对楚王 “楚的地面…… 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类比说理,尖锐指出楚王贪婪非智非仁,一针见血。
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D、G。
简析: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意思是有根本又能考虑到末节,处理事务能建立功业,长久在位而不滞留,亲近身边人又能畅达远方。
11.答案:D。
简析:“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中 “责” 是 “责令” 之意,与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 中 “责”(要求)意思不同,D 项错误;A 项,先王通常指古代贤明帝王,解释正确;B 项,“自贼者也” 中 “贼” 理解为 “伤害” 合理;C 项,左右常代指近臣等侍候之人,解释正确。
12.答案:C。
简析:“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在提醒君子为政不可过于苛察,要宽容,而非单纯大事化小等,该项理解片面,错误。
13.答案:
①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②作为君主,就好像爬树一样,越想爬得高就越害怕摔下来。
14.答案:
①选贤任能,谨慎选择身边近臣,因他们关乎君主声誉与政务治理。
②了解民情,不苛责民众做不到之事,不强求民众能力不及之事,体谅民众。
③宽仁待民,民众小过求其善、赦其过,大罪原其故、以仁辅化,有死罪尽量使之生。
④以身作则,欲政令速行,君主需身先士卒;欲取信于民,需自身忠信,内外相应。
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黄诗颈联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商量”“领略” 虽用拟人,但描绘的是冬末欲雪、春意未浓之景,非 “寒冬已逝、春回大地的繁茂景象”,该项错误。
16.答案:
①高适诗情感:开篇写旅馆寒灯独不眠,直抒漂泊异乡孤寂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从对面落笔,想象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深化思乡情;“霜鬓明朝又一年”,感慨年华老去、功业无成,饱含人生沧桑无奈,思乡与叹时交织。
②黄公度诗情感:首联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倾诉多年仕途奔波、岁月虚度的感慨;颔联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借爆竹、残灯,除夕夜抒羁旅愁绪、思乡之苦;颈联写景含冬末春初清冷;尾联想象家中小儿女围炉谈论自己,以乐景衬哀情,思乡中更添对家人牵挂,情感较复杂深沉。
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B。
简析:“其在《道德经》中提出” 后需用冒号引出内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完整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内,后半句 “认为” 另起一层意思,“无”“有” 加引号表强调,B 项标点使用正确。
19.答案:C。
简析:原句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 应置于 “辩证哲学观念” 后,遵循主语一致原则,C 项修改后 “‘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 统领前后分句,表意连贯准确。
20.答案:A。
简析:根据前文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先说 “有”,强调其作为器物外在形体是基础,“但” 转折突出 “无” 才是实现价值关键,A 项衔接最紧,逻辑连贯,B 项顺序颠倒;C 项 “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表述较生硬;D 项同理,不如 A 项通顺自然。
补写句子
21.答案:
①却忽略了 “融” 的一面
②但有一个共同目标
③最终也指向统一秩序
简析:①处,前文强调 “争”,后文说 “诸家杂糅”“互‘融’”,应填与 “融” 相关且与 “争” 对比的内容;②处,据后文 “即” 可知要填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结合 “统一秩序” 概括;③处,前文讲儒、法、墨追求秩序,此处说道家,结合后文老子观点,应填道家与统一秩序关系。
赏析句子
22.答案:
①表达特点:运用排比,如 “儒家强调…… 法家强调…… 墨家强调……”,句式整齐,结构相似;还运用引用,如 “定于一”“车同轨、书同文”“尚同” 与 “执一” 等,增强文化底蕴。
②表达效果:排比增强气势,突出诸子百家虽体系不同,但追求建立 “统一秩序” 的共性,条理清晰;引用使论述更具权威性,展现各家思想核心,让人信服,便于读者理解其内涵。
作文
略。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二)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