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复习题型专练】03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考前必刷50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复习题型专练】03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考前必刷50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3 11:22:1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03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考前必刷50题
(后附 每课观点提炼清单)
1.【观点论述】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简表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汉 造纸术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华佗 麻沸散 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一千年之久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在80-120字之间)
【答案】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质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南朝时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以提取出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选择造纸术、祖冲之的圆周率两项成就,围绕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史实和地位,进行论述。论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质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南朝时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即可。
2.农业是天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 魏晋南北朝)
时期 大事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相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 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西汉 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东汉初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魏 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北朝时期 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选择事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参考示例一:
事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观点:中国古代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
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郚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曹魏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结: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示例二:
事例: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
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开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只要能够按照要求,选取相互关联的两个事例,拟定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可以选取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因为这两个事例均与水利工程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中国古代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论述时可以从都江堰以及曹魏兴修水利工程的有利影响来论述,具体示例如下:事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观点:中国古代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郚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曹魏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总结: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兴修水利有利促进农业发展。也可以选取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因为这两个事例都与水稻栽培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论述时从水稻的栽培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来阐释即可,具体示例如下:事例: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开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A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B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229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80年 西晋统一
公元316年 西晋灭亡
(1)阅读材料,A处的时间是 年,属于 世纪 期(填早或晚)。B处的王朝是 。
(2)选取材料中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3 晚 西汉
(2)示例:
观点: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总之,国家统一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1)时间:依据所学可知,1个世纪=100年,1个年代=10年,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年代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秦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百分位上的数是2,2+1=3,就是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年份后两位数字越大越早,越小越晚,故公元前207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故①处填公元前207年;②处填公元前3;③处填晚;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故④处填西汉。
(2)论述,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从题干材料列出了中国古代自战国到隋朝建立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如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西晋统一全国;他们都是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可以提炼出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例如,观点: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总之,国家统一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历史小论文: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请从“秦皇汉武”中任意挑选一位君王,谈谈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要求:书写格式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20-150字之间)
【答案】示例:论点: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理由:秦始皇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功绩:一统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制定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等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错:下令“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实行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解析】观点: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本题主要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如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他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他修建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影响
汤建立商朝 汤任用贤才,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 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变法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
李冰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嬴政统一全国 初步奠定中国的版图,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事件1:李冰修建都江堰
事件2:嬴政统一全国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注: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考生不得完全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组合和观点)
【答案】【示例一】
事件1 :汤建立商朝
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增加国家实力,增加人民福祉。
【示例二】
事件1:甲骨文的发现
事件2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泽被后人。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开启了我国信史时代。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对教育教学仍有很大借鉴意义。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礼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使得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结论: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解析】首先选择事件,如选择事件1:汤建立商朝;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次,提炼观点,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以得出论题:改革是强国之路。之后进行论述,结合所学商朝建立的知识可知,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结合所学管仲变法的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如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增加国家实力,增加人民福祉。如选择其他事件,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甲骨文的发现、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可得出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泽被后人,论述时结合所学文化发展的知识展开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部分)
秦朝 统一中国
建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派兵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大起义
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实施“推恩令”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张骞出使西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选择大事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根据题干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从秦朝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秦灭亡等角度自定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例一:选择事件:秦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观点: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论述:秦国通过发动强大的攻势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统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总之,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例二:选择事件: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论述: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总之,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从秦朝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秦灭亡等角度自定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选择事件:秦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确定观点为: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论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发动强大的攻势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统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总之,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选择事件: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确定观点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论述: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总之,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与其创新成就
序号 人物 事迹
1 李冰 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绩。
2 商鞅 废井田奖励耕战增强秦国国力。
3 汉武帝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并实行盐铁专卖。
4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根据以上人物和事迹,提炼一个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展现中国古代不同领域里的创新发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
【答案】示例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析】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根据题干涉及的“杰出人物与其创新成就”可得出观点为: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论述时,围绕观点和题目要求,结合四个人物的历史功绩,根据“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绩”“废井田奖励耕战增强秦国国力”“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并实行盐铁专卖”“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等内容,阐述都江堰的功绩,商鞅变法的影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和《伤寒杂病论》的影响即可。具体示例如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进行总结,如: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汉字输入法在记录语言时远比英文输入法要快。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华觉明《中国三十大发明》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主题观点,并根据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则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随着书写材料的改进,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2: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结论:因此,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多彩,我们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参考观点: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解析】由题干材料“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标题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论述: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炼一个主题观点,并根据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则史实加以论述。结合材料的史实,论述甲骨文产生的影响和秦始皇统一使用文字小篆产生的影响。再结材料外的史实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史实,论述造纸术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结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由题干材料“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标题为: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论述甲骨文产生影响和秦朝统一文字产生的影响。再结合材料外的史实东汉张仲景的贡献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多彩,我们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诸侯争霸
普遍使用铁器及牛耕,工商业渐趋发达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李冰开凿都江堰
秦灭亡六国,统一中国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选取的事件:商鞅开始变法、秦朝建立;
观点:秦统一中国。
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结论:总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统一中国。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选择两个关联的历史事件,如商鞅开始变法、秦朝建立;结合两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可以拟定观点为秦统一中国。然后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以及秦统一的意义加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最后进行总结:总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统一中国。
10.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论语》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 建筑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1)核心思想:“仁”。教育领域的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2)示例:
观点: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1)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贡献:结合所学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论语》、都江堰对后世的影响。据此拟定观点为: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任意选择两例文化遗产,从其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选项甲骨文、都江堰。具体论述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于人民。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小红同学认为,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各诸侯国竞相争霸,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使得学术文化氛围宽松。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展开激烈争辩,从而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私学兴起和发展,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等因素有关。因此“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不同意小红的观点。
【解析】(1)人物: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是韩非。
主张:据材料“韩非--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2)判断及理由: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据材料“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各诸侯国竞相争霸;据材料“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使得学术文化氛围宽松;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展开激烈争辩,从而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私学兴起和发展,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等因素有关。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时间 史实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并指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2)阅读材料一,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观点2:秦朝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思想:民贵君轻;出发点: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
(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历史事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巨大变化。经济上,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开始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思想: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出发点:根据材料“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可知,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
(2)论述: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论结合。根据表格材料,选择一个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选取表格材料中的事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变法、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社会情况加以论述,做到史实为观点服务,条理清晰,最后,简要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如: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历史事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变法、百家争鸣。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巨大变化。经济上,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开始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3.根据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6000年 半坡文化
距今约5000多年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 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齐桓公时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公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船军队到达夷洲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16年 西晋灭亡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大陆与台湾最早往来的史实。
(2)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制定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230年,吴派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
(2)示例:观点: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选择的史事: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论述: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综上所述,改革促进了国家发展。
【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古称夷洲。230年,吴派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往来的史实。
(2)示例: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两则史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两则史事都体现了改革可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可拟观点为:改革促进国家发展。再围绕两则史事的过程和意义进行阐述即可,如:
论述:齐桓公时,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最后总结:综上所述,改革促进了国家发展。
14.请根据下面图片提供的信息,写一篇〈赤壁之战〉的小短文,80字左右。(要求:史实正确,叙述准确,语句通顺。)
《赤壁之战形势图》
【答案】题目:赤壁之战简介
叙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军队与刘备和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火烧号称“百万”的曹军,以少胜多,曹操军队败退,从而奠定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解析】题目:赤壁之战简介
叙述:据所学可从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的地位、及简单的经过、战役的结果等方面加以叙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军队与刘备和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火烧号称“百万”的曹军,以少胜多,曹操军队败退,从而奠定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681年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秦朝。
公元494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到499年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2)【示例】观点: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综上所述,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即是公元前3世纪20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年代就看十位数是几就可以了。
(2)解答此题,需要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进行论述。根据表格选择“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孝文帝迁都洛阳”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进步,据此可以拟定题目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展开论述,最后得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国学瑰宝,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是其中之一、它取材典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等,请你围绕节选的“三字经”,结合所学写一篇介绍我国秦汉时期历史的小短文。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要求(1)题目自拟,史论结合。介绍中至少包括与“三字经”描述相关的人物、史实各六例,并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2)表述成文,清晰流畅,书写工整,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秦汉时期重要史事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打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王莽篡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汉献帝时,东汉灭亡: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确“三字经”中涉及到的人物和史实,根据材料“赢秦氏,始兼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传二世,楚汉争”,并结合实行可得出,项羽、刘邦进行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打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根据材料“高祖兴,汉业建”,并结合实行可得出,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至孝平,王莽篡”,并结合实行可得出,王莽篡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根据材料“光武兴,为东汉”,并结合实行可得出,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根据材料“四百年,终于献”,并结合实行可得出,汉献帝时,东汉灭亡。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表述成文即可。
17.请根据以下时空定位示意图及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短文。
(1)题目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2)具体内容包含本单元的知识清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此后短暂统一的和局部统一的王朝,此时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阶段人口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此时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各自成就一例。(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
【答案】(1)题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29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西晋;北魏;官渡之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匈奴;鲜卑;羯;氐;羌;科技;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可知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以此为观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清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此后短暂统一的和局部统一的王朝,此时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阶段人口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此时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各自成就一例,进行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西晋时,北方的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内迁中原,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重建东晋,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等。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单元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8.根据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代开启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220年 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 蜀国建立
229年 吴国建立
266年 西晋建立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吴国建立后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具体史事。
(2)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时期,但经过长期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秦之后的汉朝继承秦制,并且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晋最终统一中国。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统一是潮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
示例:
观点:暴政是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述: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朝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结论: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将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会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解析】(1)史事: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论述: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结合所学可知,夏商都是因为最后一个国君实行暴政而灭亡的,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暴政是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论述时,阐述夏桀和商纣王暴政亡国的史事即可,如: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朝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即可,如: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将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会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1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例文: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继位后,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见,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逻辑正确。例如根据图片“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可归纳出论点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阐释围绕当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最后得出结论: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0.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人物 时代背景 颁布制度
秦始皇 统一后,原本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高祖 为了巩固新生政,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武帝 诸侯王势力强大和地方豪强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朝廷对地方控制较弱,私人铸币,豪强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命脉。 颁布推恩令;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北魏孝文帝 因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进行改革,颁布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等一系类措施。
请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1】观点:符合国情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国家政权。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了。结论:统治者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既有利于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也推动了国家民族的发展。
【示例2】观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论述: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前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使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最终确立。汉武帝统治时期,面对地方豪强和诸侯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混乱,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经济上实行统一铸币、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军事上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结论:改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示例3】观点: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汉武帝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结论:杰出人物对国家和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历史进步。
【解析】本文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这道题目要求根据给定的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在论述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阐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要注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使论述具有说服力。最后再进行总结概括即可。例如,可以通过对比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秦朝与分封制下的周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前后的汉朝等,来论证观点。此外,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者观点,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论述。秦始皇、汉高祖的例子表明,他们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这些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助于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这说明符合实际国情的制度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统一后的国家管理需要,推动了社会发展;汉武帝的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地方豪强和诸侯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在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也使西汉达到鼎盛。这显示了顺应时代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秦始皇、汉武帝和北魏孝文帝等人物,通过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六国、推恩令等举措都展示了杰出人物的作用,他们以不同方式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所拟观点应该能够进一步引发对历史人物、制度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具体可以阐述为【示例1】观点:符合国情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国家政权。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了。结论:统治者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既有利于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也推动了国家民族的发展。
【示例2】观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论述: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前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使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最终确立。汉武帝统治时期,面对地方豪强和诸侯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混乱,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经济上实行统一铸币、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军事上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结论:改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示例3】观点: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汉武帝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结论:杰出人物对国家和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历史进步。
21.【年谱对记录和研究历史人物有重大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嬴政年谱节选
时间 大事记
公元前247年 即秦王位
公元前230年 发起灭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 一统天下,称“始皇帝”
公元前219年 南征百越,修灵渠。造阿房宫
公元前215年 北击匈奴
公元前213年 筑长城,下《焚书令》
公元前212年 修直道,坑杀儒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1、标题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2、史论结合;3、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
标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论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其次,读材料,找标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样的标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再次,引史实,展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这样论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根据以上的论述,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二 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从材料一中选择至少两项内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看法: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文明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科技、医学等多个领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论述: 中国古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则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一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更为后世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世界水利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文明的辉煌。他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仍为医学界所推崇和借鉴;长城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之一。长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更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抵御外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一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稳定的保障,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和平与安全贡献的证明。
总结: 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科技和医学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本题关键词为“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分别从文化、科技、医学、政治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成就,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因此可任选两项或三项图片内容展开论述,从成就的内容、地位及其影响等方面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看法: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文明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科技、医学等多个领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论述: 中国古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则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一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更为后世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世界水利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文明的辉煌。他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仍为医学界所推崇和借鉴;长城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之一。长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更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抵御外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一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稳定的保障,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和平与安全贡献的证明。
总结: 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科技和医学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2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的重大事件简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
请选择上述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温馨提示:答案应该由“观点”、“论述”及“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答案】观点:暴政导致亡国(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实行残暴统治,他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重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武王灭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大兴土木,对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秦二世更加残暴,四处巡游,穷奢极欲,最终引发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结论:由此可见,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解析】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秦朝灭亡”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灭亡是由于商纣王的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是由于实行了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因此而灭亡,可见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商纣王暴政的表现,秦朝暴政的表现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写出结论即可。
24.【中华文明的特性】习近平主席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特性 史实
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周朝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秦朝创造了全国通行的统一文字“小篆”,汉代使用更加简化的文字“隶书”,曹魏的书法家钟繇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还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西汉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种特性,任选一个特性作为主题,用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主题)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论证: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汉朝时,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和平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理念。
【解析】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按照要求任选一个特性,选取合适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具体示例如下:
观点:可以选择“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选择其他特性也可。
论证:根据材料“墨子……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可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素有热爱和平的思想。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旨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平和谐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时,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和平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理念。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他们在位时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措施。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他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汉武帝在位期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同时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温馨提示:可围绕你选取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去加以阐述或说明)
【答案】选择事件:颁布推恩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观点:汉武帝通过多种举措巩固大一统王朝。
论述:西汉建立初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即位后,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分化。为加强对地方官吏,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从而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列出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有,秦始皇:蒙恬北击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轨和驰道;汉武帝:漠北战役、建立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然后任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只要符合逻辑、围绕选择事件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事件:颁布推恩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观点:汉武帝通过多种举措巩固大一统王朝。论述:西汉建立初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即位后,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分化。为加强对地方官吏,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从而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名录 入选词节选
都江堰 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控制着岷江的水流,灌溉着成都平原肥沃的农田。
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 古建筑群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孔子—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小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长城 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除了货物和人员的输送外,丝绸之路还是思想、信仰和技术创新的交流通道。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网及国家文物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述: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等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原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及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乐器、歌舞等传到中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解析】观点:据材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可提炼观点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述:“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控制着岷江的水流,灌溉着成都平原肥沃的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等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据材料“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原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及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乐器、歌舞等传到中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最后进行总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2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年 汉武帝兴办太学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汉武帝派骞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
公元前113年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相关史实,提炼出你的观点且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
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和地方豪强的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武帝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解析】观点:根据材料中的历史史实,提取出观点: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和地方豪强的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武帝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言之有理即可)
28.知识的体系化及历史叙述。
汉武帝 大一统 推恩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鼎盛时期
请利用表中的词汇,写一段连贯的文字。(提示:分析这些词汇的关联:回顾所学;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论述: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 事等方面。在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越分越小,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国家统一经营的政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强 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观点:根据材料“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和北击匈奴”和所学可知,可确立标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然后分析具体措施的影响: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在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越分越小,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国家统一经营的政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9.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如何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
【图片材料】
图1 图2 统一文字 图3 统一货币
【文献摘录】
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在中国后代史书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现,但今天的中国学者却公正地认为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
【表格归纳】
朝代 作者及文献 关于秦始皇的观点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东汉 班固《汉书》 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唐代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根据【表格归纳】中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些作者产生不同观点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主题:对秦始皇的评价
表述:我认为秦始皇是个有功有过的皇帝。一方面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又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千古一帝”;另一方面,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等特点,最终引发秦末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等。
(2)主要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阶级立场等。
【解析】(1)主题:对秦始皇的评价
表述:我认为秦始皇是个有功有过的皇帝;据图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一方面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据材料“图2统一文字、图3统一货币”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又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千古一帝”;据材料“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另一方面,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等特点,最终引发秦末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等。
(2)主要因素:据材料“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生活时代;阶级立场等不同,因此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不同。
30.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所反映内容的主题。)
秦始皇像 汉武帝像
【答案】秦皇汉武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下令车同轨、路同宽,派兵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行盐铁专卖,铸币权收归中央,派兵北击匈奴。秦始皇和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秦始皇像”,“汉武帝像”,结合秦皇汉武的史实,拟定一个观点:秦皇汉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进行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下令车同轨、路同宽,派兵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事件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诸侯纷争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刘邦建立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出现“文景之治”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编制
(1)上述事件中,哪件事推动了社会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政治方面,使国富兵强。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学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示例二:观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论述: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秦国最终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结束了这一局面。
【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提高了生产效率。
(2)示例一:观点: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百家争鸣”的作用可拟定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百家争鸣的作用方面进行论述。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政治方面,使国富兵强。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学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升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示例二:观点:根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诸侯纷争,统一中国”的作用拟定观点为: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论述:根据分封制、诸侯争霸、统一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论述。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秦国最终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结束了这一局面。
3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部分主张
主张 出处
“入令民以属农(从事农耕),出令民以计战(追求战功)” 《商君书·算地》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商君书·定分》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又受到政治和经济等条件制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举措。保证中央权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白钢《科学总结历史上的改革经验》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以“改革的成与败”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1)思想:奖励耕织、军功,主张法治,富国弱民。
(2)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导了一场深远影响历史进程的全面改革,这场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最为彻底的法治化社会变革之一,其成败得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启示。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使得商鞅个人被车裂。
【解析】(1)思想:奖励耕织和军功、法治、重农抑商。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的成与败”为题,侧重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参考示例: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导了一场深远影响历史进程的全面改革,这场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最为彻底的法治化社会变革之一,其成败得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启示。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03观点论述历史小论文考前必刷50题
(后附 每课观点提炼清单)
1.【观点论述】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简表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汉 造纸术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华佗 麻沸散 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一千年之久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在80-120字之间)
2.农业是天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 魏晋南北朝)
时期 大事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相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 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西汉 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东汉初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魏 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北朝时期 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选择事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A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B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229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80年 西晋统一
公元316年 西晋灭亡
(1)阅读材料,A处的时间是 年,属于 世纪 期(填早或晚)。B处的王朝是 。
(2)选取材料中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历史小论文: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请从“秦皇汉武”中任意挑选一位君王,谈谈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要求:书写格式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20-150字之间)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影响
汤建立商朝 汤任用贤才,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书 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变法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
李冰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嬴政统一全国 初步奠定中国的版图,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事件1:李冰修建都江堰
事件2:嬴政统一全国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注: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考生不得完全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组合和观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部分)
秦朝 统一中国
建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派兵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大起义
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实施“推恩令”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张骞出使西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选择大事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与其创新成就
序号 人物 事迹
1 李冰 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绩。
2 商鞅 废井田奖励耕战增强秦国国力。
3 汉武帝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并实行盐铁专卖。
4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根据以上人物和事迹,提炼一个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展现中国古代不同领域里的创新发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汉字输入法在记录语言时远比英文输入法要快。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华觉明《中国三十大发明》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主题观点,并根据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则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诸侯争霸
普遍使用铁器及牛耕,工商业渐趋发达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李冰开凿都江堰
秦灭亡六国,统一中国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论语》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 建筑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小红同学认为,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时间 史实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并指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2)阅读材料一,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观点2:秦朝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13.根据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6000年 半坡文化
距今约5000多年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 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齐桓公时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公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船军队到达夷洲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16年 西晋灭亡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大陆与台湾最早往来的史实。
(2)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制定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4.请根据下面图片提供的信息,写一篇〈赤壁之战〉的小短文,80字左右。(要求:史实正确,叙述准确,语句通顺。)
《赤壁之战形势图》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681年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秦朝。
公元494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到499年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国学瑰宝,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是其中之一、它取材典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等,请你围绕节选的“三字经”,结合所学写一篇介绍我国秦汉时期历史的小短文。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要求(1)题目自拟,史论结合。介绍中至少包括与“三字经”描述相关的人物、史实各六例,并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2)表述成文,清晰流畅,书写工整,字数200字左右。
17.请根据以下时空定位示意图及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短文。
(1)题目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2)具体内容包含本单元的知识清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此后短暂统一的和局部统一的王朝,此时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阶段人口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此时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各自成就一例。(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
18.根据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代开启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220年 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 蜀国建立
229年 吴国建立
266年 西晋建立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吴国建立后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具体史事。
(2)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时期,但经过长期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秦之后的汉朝继承秦制,并且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晋最终统一中国。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统一是潮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1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人物 时代背景 颁布制度
秦始皇 统一后,原本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高祖 为了巩固新生政,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武帝 诸侯王势力强大和地方豪强两股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朝廷对地方控制较弱,私人铸币,豪强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命脉。 颁布推恩令;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北魏孝文帝 因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进行改革,颁布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等一系类措施。
请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年谱对记录和研究历史人物有重大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嬴政年谱节选
时间 大事记
公元前247年 即秦王位
公元前230年 发起灭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 一统天下,称“始皇帝”
公元前219年 南征百越,修灵渠。造阿房宫
公元前215年 北击匈奴
公元前213年 筑长城,下《焚书令》
公元前212年 修直道,坑杀儒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1、标题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2、史论结合;3、表述清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二 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从材料一中选择至少两项内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的重大事件简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
请选择上述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温馨提示:答案应该由“观点”、“论述”及“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24.【中华文明的特性】习近平主席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特性 史实
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周朝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秦朝创造了全国通行的统一文字“小篆”,汉代使用更加简化的文字“隶书”,曹魏的书法家钟繇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还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西汉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种特性,任选一个特性作为主题,用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主题)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他们在位时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措施。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他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汉武帝在位期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同时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温馨提示:可围绕你选取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去加以阐述或说明)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名录 入选词节选
都江堰 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控制着岷江的水流,灌溉着成都平原肥沃的农田。
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 古建筑群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孔子—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小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长城 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除了货物和人员的输送外,丝绸之路还是思想、信仰和技术创新的交流通道。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网及国家文物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年 汉武帝兴办太学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汉武帝派骞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
公元前113年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相关史实,提炼出你的观点且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28.知识的体系化及历史叙述。
汉武帝 大一统 推恩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鼎盛时期
请利用表中的词汇,写一段连贯的文字。(提示:分析这些词汇的关联:回顾所学;表述成文)
29.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如何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
【图片材料】
图1 图2 统一文字 图3 统一货币
【文献摘录】
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在中国后代史书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现,但今天的中国学者却公正地认为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
【表格归纳】
朝代 作者及文献 关于秦始皇的观点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东汉 班固《汉书》 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唐代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根据【表格归纳】中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些作者产生不同观点的主要因素。
30.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所反映内容的主题。)
秦始皇像 汉武帝像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事件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诸侯纷争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刘邦建立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出现“文景之治”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编制
(1)上述事件中,哪件事推动了社会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部分主张
主张 出处
“入令民以属农(从事农耕),出令民以计战(追求战功)” 《商君书·算地》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商君书·定分》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又受到政治和经济等条件制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举措。保证中央权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白钢《科学总结历史上的改革经验》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以“改革的成与败”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3.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 春秋时,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战国时,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势力较强的有战国七雄。
社会 从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
经济 春秋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时,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思想 春秋时,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名话评价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5.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祭,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36.请仔细观察下列几幅图片,根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字数在80-100字之间。
尧 舜 大禹
37.请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8.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将材料一中缺失的朝代信息补充完整。并写出这段时间内曾经为促进民族交融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次改革。
(2)依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观点,并就此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清晰,表述完整。
40.【古代科技文化】
材料 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 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孔子像 张仲景像 祖冲之像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请围绕“古代科技文化”,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张图片,自拟标题, 综合运用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写一篇历史人物介绍短文(或作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图,任选中国古代史某一个具体时期,在通史时空构建图上补充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具体史事,依此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围绕所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具体史事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示例】
具体史事:①郡县制;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
观点: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论述: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秦朝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事和观点。)
42.请以“杰出人物·创新发展”为话题,展开论述。(从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角度,选取三个人物作答。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3.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从以下(一)、(二)题目中任选一道作答,多答不重复计分。
(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夏商周三代末代君主往往是暴君,如夏桀统治时期,国力衰弱,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商朝和西周的末代君主身上,最后他们的统治都被推翻了。根据材料,围绕夏商周三代的衰亡及经验教训,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0-100字左右)
(二)对秦始皇的评价,小红和小华发生了分歧。见下图:
你同意谁的观点?或者你有什么新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0-100字左右)
44.观察、阅读下面图片、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45.请依据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栽培水稻 图2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图3孔子“仁者爱人” 图4墨子“兼爱非攻”
图5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图6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6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7.根据下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事年表
时期 序号 事件
春秋时期 ① 出现铁制农具
② 出现牛耕
③ 齐桓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④ 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战国时期 ⑤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⑥ 出现战国七雄
⑦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⑧ 秦国推行商鞅变法
⑨ 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⑩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格 中国优秀文化、名人及其贡献
文化、名人 时期 贡献
甲骨文 商周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
孔子 春秋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战国 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
青铜器 商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商鞅 战国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
秦始皇 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写出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2)阅读材料,选取两则内容,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三个史论结合的例子,论述逻辑清晰)
49.【地图中的历史】
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提炼一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表述成文。(要求: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0.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黄帝像 炎帝像
附:每课观点提炼清单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考古发现\文物\化石是研究史前社会\远古人类的重要依据。
(2)劳动促进人类的演化\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重视农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自然环境对原始社会的发展\原始居民生活影响较大;
(3)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社会发展。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高尚品德是领导者获得人民支持的重要条件。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
(3)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如世袭制,分封制)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进步;
(2)战争既带来灾难,客观上也促进历史的进步;
(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
(4)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生产力的发展对政治\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之路;
(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
(4)我国劳动人民有勤劳智慧的精神\伟大的创造力。
第7课 百家争鸣
(1)思想是时代变革的反映;
(2)生产力发展对思想文化变革有推动作用;
(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
(4)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诸子百家思想影响后世深远;
(5)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6)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7)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如孔子创办私学)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2)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
(3)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4)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第9课 秦一统中国
(1)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2)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强国之路;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4)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固统治
(5)战争既带来灾难,客观上也促进历史的发展。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王朝强盛离不开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措施
(2)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3)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杰出人物促进历史发展;
(2)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创办太学);
(3)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4)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社会发展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统治者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和平友好的民族关系推动国家的发展(张骞通西域);
(2)中外和平交往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海陆两丝路);
(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张骞、班超);
(4)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往来之路;
(5)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和包容性。
(6)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文明交流促进社会发展\中外和平交往促进双方共同发展(造纸术的传播;佛教的传入);
(2)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4)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西汉麻纸的基础上)\包容性(佛教传入)。
第16课 三国鼎立
(1)战略战术的使用和指挥者的心态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三国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趋势。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要以辩证地、历史发展地观点来施行某项制度;(如西晋初年实行分封制)
(2)魏晋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趋势。(北方各族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1)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民族交融促进社会的发展;
(2)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强国之路。
(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民族交融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传的魏碑书体);
(2)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是在刘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3)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发展(造纸术影响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4)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佛教传入影响石窟雕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