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4、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学会在阅读中积累、思考、运用重要的文言词句;
2、通过片段练习,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热情较高。交代他们的学习任务一般都能按时完成。因此我在课前采用发放导学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完成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以及对字词句的初步理解、翻译等预习任务,课上,教师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做适当的订正补充,接下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内容并展示探究成果的方式,再结合教师的小结归纳以及课堂检测巩固题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动机了解不够深,故不能很好地把握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的写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词句,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陋室铭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为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至于黄鹤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莫不如此。而一所简陋的房屋同样也可以寄托作者的情感与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学生根据所查找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教师补充。)
2、学生“铭”这种文体知识的掌握。(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3、字词注音: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诸葛( ) 西蜀( ) 陋室铭( )
4、重点词语的掌握:
①有仙则名:闻名、出名。 ②有龙则灵:灵异。
③斯是陋室:这。 ④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⑤苔痕上阶绿:长到。 ⑥ 草色入帘青:映入。
⑦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⑧往来无白丁:这指没有学问的人。
⑨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⑩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是“有何陋”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活动3【活动】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正确划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动4【活动】小组合作,结合工具书以及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全文。
1、教师巡视课堂,随时面对学生的质疑。
2、各小组把本组探讨过后仍未解决的疑难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4.2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测试】复习检测
1、听写有关的生字、新词;
2、解释有关的字词;
3、翻译有关语句。
活动2【活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并展示探究成果)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2.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文句,并作解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小结: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室之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3、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三个方面: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室环境;(对偶、拟人)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士;(对偶、对比衬托)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一正一反,一虚一实)
4.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可作者为什么又要写诸葛亮、子云亭呢?这里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同时,文章因为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5、写到此处,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但是作者又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呢?
明确:孔子的这句话是来自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更加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6.文章一开始就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可以说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教师补充: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活动3【讲授】课堂总结归纳
1、主旨: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写作特色:
(1)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法的使用。
①、比兴、拟人、对偶、类比的修辞手法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拟人的手法渲染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巧妙的衬托
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通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2)语言方面:
①铿锵有韵,具有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通篇隔句押ing韵,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
②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而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毫无呆板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
全篇除末句外,都是骈句。其中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结尾的三言、四言句,是全篇仅有的散句,不押韵,并且有反问句,与全篇的句式、节奏、韵律、语气全然相违,给人一语千钧的突兀语感,这种错综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物抒情,含蓄隽永。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
刘禹锡安于陋室,乐于陋室,足见其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历史名人的“名宅”?在那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体现出主人怎样的情怀?
活动5【练习】课堂巩固
见ppt课件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翻译、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