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2: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本是自然界普通、寻常的事物,但到了敏感而又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圣杜甫说“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雨就像诗人情绪宣泄的催化剂,使诗人压抑的情感外泄,从而催生出千变万化的动人诗篇。雨就像拨动着诗人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诗人伴着这美妙的乐章挥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根据《全唐诗》可知,盛唐诗人王维诗歌中写“雨”之处共有三十五处,差不多每十首诗就会有一首写到“雨”。具有典型代表的如《春园即事》:“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槹。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这首诗写初春时节一场夜雨过后,诗人穿着轻便的木屐和破旧的袍子来到田园的所见所为,悠然闲适的生活生动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场春雨激发了诗人田园闲逛的兴致,催生出了悠然自得的山水诗篇。王维笔下反映这类题材的写“雨”诗篇非常之多,如《积雨辋川庄作》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在表现作者生活之闲适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积雨”淋过而不能点着的柴火丝毫不会影响诗人做饭的情绪,从侧面体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又如《秋夜独坐》云“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潇潇夜雨,诗人竟能听到虫鸣,或许更多是诗人想象的成分,或是心灵感应到的成分。诗人巧用“雨中山果落”来述说宁静的心绪。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有些诗人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有一种隐居情结,王维就是一位“亦官亦隐”的诗人。盛唐诗人隐居不是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他们有的以隐居作为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有的将归隐作为净化心灵、提升品格的方式,显然王维属于后一种。盛唐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出现如此饱受山川英灵之气的诗作创造了条件。身处太平盛世的王维才可能写下雨洗过后的澄净与静谧。加上诗人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使其创作从观“雨”方式到对“雨”心态都饶有禅意和禅机。诗人笔下的写“雨”诗描绘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生活,这种山水隐居生活与盛世景象非常契合。
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杜甫,其诗以“雨”为题的就有近五十首,内容涉及雨的篇目更是众多。杜甫笔下的写“雨”诗多与农事和征战有关,体现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例如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一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降临时诗人极大的喜悦之情。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察入微,入化传神,不愧为古往今来最好的雨之颂歌。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知”字写出了雨的灵性,称为“好雨”,因为它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场甘霖,可解农民的焦虑与忧愁。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之好。“潜”字、“细”字用字精工,刻画出了春雨的神韵。尾联则是诗人的联想,想象春花经细雨滋润后花枝若重,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全诗都紧扣诗题中的“喜”字来写,表明杜甫是一位与民同乐的诗人。又有《秋雨叹三首·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想许宁论两相直。”则反映了霖雨涝灾给庄稼带来的危害。从杜诗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旱灾还是涝灾,都成了诗人关心的话题,诗人与百姓同甘共苦。
晚唐大家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有十二首,而诗中出现“雨”字的诗歌共计52首。《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写信答复远方的妻子:我对你的思念就像这巴山的夜雨涨满了整个秋池,可是你问我的归期我却不能回答。不知何时我们才能相聚共剪西窗之烛,待到那时我一定把我的思念之情告诉你。诗人旅居巴山,接到家书,夜不能寐,又逢夜雨霖霖,秋池涨溢,更添人愁思。明人周珽评价说“以今夜雨中愁思,冀为他日相逢话头,意调俱新”。“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实一虚,虚实相配,语句回环,安排巧妙,这巴山的绵绵夜雨仿佛诗人的无限愁绪,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李商隐在晚唐诗歌史上的重大贡献是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无疑“雨”意象的大量使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笔下的“雨夜思归”“雨夜怀人”“雨中漂泊”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雨”所营造的意境使诗人擅写主观心灵世界的题材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分析唐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写雨诗作,可知从盛唐到晚唐,诗人巧妙地运用“雨”意象来完成诗歌题材、意境和风格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雨就像心灵的使者,给诗人无限灵感,催生出美丽动人的诗篇。题材上从王维理想的田园生活到杜甫的写实主义再到李商隐多自我世界的开拓,“雨”意象都和这些题材相得益彰,唐人又能够敏锐地抓住“雨”意象的不同特点营造独特的意境,不仅扩大了唐诗的表现力,而且丰富了“雨”意象本身。
(摘编自伍燕闽、李想《“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的《春园即事》,写诗人穿着轻便的木屐和破旧的袍子却兴致盎然,欣赏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B.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和《秋夜独坐》两首诗都写诗人不介意雨带来的不便,从而反衬出诗人宁静的心绪。
C.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句体现了春雨的灵性,展示了春雨在自然界的合时性。
D.杜甫在《秋雨叹三首·其二》中深情地描写了连绵的秋雨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害,表达了他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盛唐诗人,王维隐居不是为了步入仕途,而是为了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他的诗歌描写了盛唐经济的繁荣。
B.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杜甫把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上,关心农事与征战,反映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既描述了巴山秋夜的实景,又融入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D.盛唐与晚唐诗人对“雨”的不同表达,不仅反映了艺术追求的差异,也揭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处世心境的变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凄凄生余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B.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C.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D.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
4.“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物象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抒情意象,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下表是学者对于诗中“雨”抒情不同模式的分类,据此对下列(甲)(乙)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乙)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名称 特点
喜雨模式 喜雨的情感模式是与雨的应时而降以及滋润万物的特点相关的,表现了诗人面对喜雨降临时的一种欣喜之情
愁雨模式 中国诗人用无情的风雨来象征政治险恶,源于苦雨的灾难性记忆,无情的风雨被诗人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
禅雨模式 在禅家眼里,自然万物均有禅性均可入禅。雨是禅家们最倾心的自然物象。雨清洗了外部的世界,也清洗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云雨模式 自宋玉以后“巫山云雨”“阳台一梦”便成为凄婉的爱情的象征,云雨成为才子佳人表现情感的媒介
A.(甲)禅雨模式(乙)愁雨模式 B.(甲)喜雨模式(乙)云雨模式
C.(甲)禅雨模式(乙)喜雨模式 D.(甲)愁雨模式(乙)喜雨模式
5.根据材料中有关王维诗歌中“雨”的相关内容,分析下列诗句中写雨的用意。
山居秋暝(节选)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
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
“现在愿意说了吧?”
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作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传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只有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依然如故……刘思扬的心潮澎湃着,血在翻腾。
“江姐回来了!”签子门边的余新江,回过头来,告诉大家。一阵脚步声,人们又一齐涌到牢门边。
只见江姐被两个特务拖着,从铁门外进来了。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
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铁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渐渐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了一下,缓缓地抬起她明亮的双眼,像要找寻这歌声发出的地方。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了从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胜过任何特效的药物,一阵激烈的振奋,使她周身一动,立刻用最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积聚起最后的力量,想站定脚步。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人们看得见她的脸了。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她微微侧过头,用黯淡的、但是不可逼视的眼光,望了一下搀扶着她的特务。像被火烧了一下似的,她猛然用两臂摔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向女牢走去。“呵……江姐!”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可是,江姐只跨了几步,便扑倒了。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江姐受刑的情节层层展开,以竹签穿指为高潮,着力刻画巾帼英雄江姐的形象。她经受酷刑而意志坚定,赢得了革命同志的尊重与敬佩。
B.江姐从容镇定的语音引发狱友的回忆。小说通过狱友们回忆江姐刚被押进渣滓洞那天的情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C.《囚歌》原为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重庆渣滓洞时创作的一首白话述志诗。小说中狱友吟诵《囚歌》既是明志抒怀,更是对江姐革命精神的礼赞。
D.选文对共产党员许云峰的形象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寥寥几笔表现共产党人身陷囹圄仍同志情深的革命热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红岩》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又寓意革命者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不但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且达到撼人心魄的效果。
C.“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余新江对江姐的关心、担心,担心江姐将要经受更重的折磨。
D.选文主要采用对话式推进情节发展。作者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对话,使小说叙事节奏加快,情节更加紧凑。
8.“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清丽悠婉、铿锵坚毅的《红梅赞》,被誉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全曲虽然一字未写江姐却字字都是江姐;一句未提英雄,却声声赞英雄。请简析小说是如何描写“傲雪红梅”这一形象的。
9.“他们,倒在了祖国西南,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小说多次出现“暗夜”“黎明”等环境描写的句子,请根据划线句谈谈这样写作的表达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①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②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填:通“镇”。②封建:指分封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海内赖陛下A神灵一统B皆为郡县C诸子功D臣以公E赋税重赏F赐之G甚足易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代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之”用法不同。
B.为,建立、设置,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的“为”意思不同。
C.竭,使……耗尽,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和“惊”用法相同。
D.枉,错误,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王绾等建议在燕、齐、荆等地设置诸侯,将皇帝的几个儿子立为王;李斯认为应该设置郡县。
B.秦朝销毁兵器、统一度量衡、规定“车同轨”标准等举措,对郡县制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C.秦朝大乱,柳宗元认为原因是其多次征发大量百姓服役,刑法残酷;又恰逢天下大灾,财力耗尽。
D.汉朝在统一天下后,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分封诸侯王。但是没过几年,诸侯国就开始叛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4.李斯认为分封制有弊端,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他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琴歌:听琴有感而歌。歌是诗体名。②广陵客: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广陵客”指琴师。③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云山:高耸入云的山岭,此代指归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B.三、四句写夜景。诗句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倾泻在城垣上,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以景衬情,突出作者凄凉伤感的心情,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C.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铜炉檀香,华烛生辉,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
D.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内心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归隐愿望。
16.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本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表达上的异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叠词和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安详景象的诗句是:“,。”
(2)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表现天空的广袤无垠。
(3)《登高》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异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
(4)《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影片讲述了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追寻自我的故事,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恰是不同的时代下大多数人的遭遇。影片结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何谓“无问西东”?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要勇于创新,不能。坚持真理,持之以恒,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通俗地理解,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现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遇到受困的人就去救助,就算被救助的人讹诈自己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我想要去做的,是我应该坚持的原则。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季节更替间别具错落的美感;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截然不同 处心积虑 胶柱鼓瑟 别具匠心
B.截然不同 殚精竭虑 抱残守缺 别具匠心
C.大相径庭 处心积虑 抱残守缺 与众不同
D.大相径庭 殚精竭虑 胶柱鼓瑟 与众不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不管广大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B.即莘莘学子们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理念
C.即广大学子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D.即不管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20.下列句子中的“让”和“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中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邻里守望相助让冬天变得温暖!
B.我的手上让蚊子咬了好几个包。
C.太山不让细土,河海不择细流。
D.主人热情地把客人让进屋里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线的身影,但你是否曾注意过,随着四季交替,电线的“身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相比夏天,冬天的电线好像……变短了?还高了一点?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弧垂”。
一条长长的导线需要悬挂在基杆塔上,并会在相邻两基杆塔之间自然下垂:如果在相邻两基杆塔上的悬挂点之间连接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会和下垂导线的最低点有一个垂直距离,这个距离就叫弧垂。而弧垂的大小一般与档距、温度、导线比载和导线应力等因素有关。随着四季负荷电流变化及环境温度变化, ① 。由于夏季用电量较高,所以电流也较其他季节更大,电线温度也随之升高,加上外在气温高等双重因素影响,电线会因热胀效应导致长度伸长,所以下垂度最明显,电线就显得又长又低。反之,冬天的电线因为气温低,电线冷缩紧绷,相对垂度减少,对地距离增大, ② 。因此,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的话, ③ ,以免到了冬天电线收缩被拉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根据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为“弧垂”下定义。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回溯至2015年,潘展乐,一个游泳新星初露锋芒。当被媒体问及“未来有何志向”时,他满怀憧憬地回答:“我希望有一天能超越孙杨,在泳池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那时,孙杨作为国内泳坛的璀璨明星,不仅是潘展乐心中的偶像,更是他奋力追赶的目标。
材料二: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2024年的奥运会。在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的赛场上,潘展乐以惊人的46秒40的成绩,不仅夺得金牌,还一举刷新了世界纪录。他的名字,在这一刻,响彻全球泳坛,成为了继孙杨之后,中国乃至世界泳坛的新一代人物。
以上两则材料,触动了你的哪些思绪与感悟?请围绕“梦想与超越”这一主题,撰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秋夜独坐》中未体现诗人不介意雨带来的不便,“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主要是借雨营造静谧氛围,体现诗人宁静心绪,B 选项理解错误。A、C、D 选项对文本的理解均正确。
  2.答案:A
  简析:王维诗歌体现的是盛世下的宁静,未描写盛唐经济繁荣,A 选项表述错误。B、C、D 选项对文本的分析均合理。
  3.答案:D
  简析:第四段观点是杜甫的写 “雨” 诗多与农事和征战有关,体现忧国忧民情怀。A 选项仅描绘雨景,未涉及农事或征战;B 选项表达个人幽独,与忧国忧民无关;C 选项借雨烘托战争残酷,但未体现对农事关注;D 选项 “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 体现对雨的期盼,与农事相关,符合杜甫写 “雨” 诗特点,能支撑观点。
  4.答案:D
  简析:(甲)诗中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营造出凄冷氛围,体现愁绪,符合愁雨模式;(乙)诗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描绘春天微雨滋润万物,表达欣喜,属于喜雨模式。所以 D 选项正确。
  5.答案:王维《山居秋暝》中 “空山新雨后”,雨后的空山格外清新宁静,诗人借雨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映衬自己远离尘世喧嚣,享受山居生活的恬淡心境,体现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展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生活,这与王维诗歌中 “雨” 营造宁静、禅意生活的特点相符。
  6.答案:D
  简析:选文中未提及许云峰的歌声和关切话语,D 选项表述错误。A、B、C 选项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均正确。
  7.答案:B
  简析:小说主要从侧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通过余新江等狱友的反应和感受,增强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B 选项 “正面描写” 表述错误。A、C、D 选项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均正确。
  8.答案:
  语言描写:面对敌人审问,江姐坚定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 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体现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动作描写:如 “猛然用两臂摔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向女牢走去”,展现江姐的刚强不屈。
  对比衬托:以敌人的残暴与江姐的镇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江姐的英勇无畏;用狱友们的痛苦关切衬托江姐的崇高形象。
  环境烘托:如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渲染紧张、压抑氛围,烘托江姐所受折磨和坚定意志。
  9.答案:
  象征意义:“暗夜” 象征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黎明” 象征光明与胜利,暗示革命虽处于艰难黑暗时期,但胜利终将到来。
  烘托气氛:“暗夜” 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烘托出敌人的残酷和革命者处境的艰难;“黎明” 给人希望,暗示革命胜利的曙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结构作用:“暗夜” 与 “黎明” 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使小说情节发展更具层次感,推动情节发展,暗示革命进程。
  10.答案:B、C、G
  简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意思是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神灵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故应在 B、C、G 处断句。
  11.答案:A
  简析:“我欲因之梦吴越” 中 “之” 代指越人语,材料一中 “聚之咸阳” 的 “之” 代指兵器,二者用法相同,A 选项表述错误。B、C、D 选项对词语的解说均正确。
  12.答案:C
  简析:材料二未提及 “天下大灾”,C 选项无中生有,概述不正确。A、B、D 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概述均正确。
  13.答案:
  (1)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
  (2)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14.答案:
  历史教训:周朝实行分封制,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后代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周天子无法禁止,导致战乱不止。
  管理便利:实行郡县制,用公家赋税赏赐皇子功臣,容易控制,能使天下安宁,避免诸侯割据战乱。
  15.答案:B
  简析:三、四句以凄清之景渲染氛围,为弹琴铺垫,但并非突出作者凄凉伤感心情,而是为了营造一种静谧氛围,以衬托琴音的美妙,B 选项理解错误。A、C、D 选项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均正确。
  16.答案:
  相同点:都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听众反应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本诗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写动物和四座听众的安静,星星稀少,从侧面突出琴音动人;《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安静和江心秋月,侧面烘托琵琶声的美妙。
  不同点:本诗除侧面描写,还通过写万物安静、星稀,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表现琴音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琵琶行》除侧面描写,还以 “秋月白” 的冷寂之景,烘托出琵琶女演奏后的凄清氛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17.答案: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8.答案:B
  简析:“截然不同” 强调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大相径庭” 侧重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此处形容四个故事完全不同,用 “截然不同” 更合适。“殚精竭虑” 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为褒义词;“处心积虑” 指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含贬义。根据语境,应用 “殚精竭虑”。“抱残守缺” 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胶柱鼓瑟” 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此处强调不能思想保守,用 “抱残守缺” 更合适。“别具匠心”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与众不同” 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此处强调细节有巧妙构思,用 “别具匠心” 更合适。所以选 B。
  19.答案:C
  简析:“广大莘莘学子” 语义重复,“莘莘学子” 本身就表示众多学生,可删去 “广大”;“不管” 应放在 “莘莘学子” 前,“一些” 应放在 “固有理念” 前。所以 C 选项修改最恰当。
  20.答案:A
  简析:“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 中 “让” 是致使、使得的意思。A 选项 “让冬天变得温暖” 中 “让” 也是致使、使得之意;B 选项 “让蚊子咬了” 中 “让” 表被动;C 选项 “太山不让细土” 中 “让” 是拒绝之意;D 选项 “把客人让进屋里” 中 “让” 是请的意思。所以 A 选项与题干中 “让”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21.答案:
  ①弧垂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②看起来就又短又高
  ③要预留一定的弧垂
  22.答案:弧垂是指在相邻两基杆塔上悬挂点之间连接的线段与下垂导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国诸侯刚被消灭,燕、齐、楚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办法镇抚那些地方。请封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准许。”始皇把王绾等人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适宜。廷尉李斯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血缘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依靠陛下的圣明统一了天下,都划分成为郡县,对于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很容易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诸侯是不适宜的。”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现在我依靠祖先庇佑,刚刚平定了天下,再去建立诸侯国,这是自我树敌,而要求得安宁,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
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郡守、郡尉、监督人员。百姓改称“黔首”。收集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阳,熔铸成钟镀,又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每一个重一千石,安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全国地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门朝北开的地区,北据黄河为屏障,顺着阴山直至辽东。迁移天下的十二万户富豪人家到咸阳居住。秦国各王的陵庙和章台、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模仿它的宫殿,在咸阳北坡上仿效建造,南临渭水,从雍门以东到达泾水、渭水汇流地区,宫殿室宇、空中栈道和缭绕回旋的阁道连续不断。从诸侯国掳掠来的美女和钟鼓乐器之类,都安置在里面。
材料二:
秦朝统一了天下后,分割大城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秦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他们,使财物损耗殆尽。(于是)那些扛着锄头、木棍因罪被罚守边的人,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则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的人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百姓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朝统一了天下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便(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而)疲于奔命,以至于连救治伤员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后又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分封制优越,)也是可以推知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