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十日冲刺6:第六天——西汉统治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11-12课的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6:第六天——西汉统治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11-12课的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3 11:3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第六天——西汉统治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11-12课的复习)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
1.西汉的建立者是: ,他建立西汉的时间是: ,西汉的都城在哪里: 。
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中,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西汉初年能够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其中在政治上,为了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 ;经济上为了禁绝私人铸币,他采取的措施是: ,对于盐铁等重要物资采取的措施是: ;思想上为了统一思想,稳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军事上,面对匈奴袭扰,他采取的措施是: 。
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采纳了谁的建议: ,这一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汉武帝尊崇儒术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思想控制: ,他尊崇儒术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过程中,关键性战役是: ,这次战役发生在什么时候: ,率领汉军反击匈奴的两位著名将领是: 。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
(一)基础夯实练习
1.下面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商→秦→西汉
B.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夏→秦→西汉
C.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
D.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西汉→秦
2.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力衰微。针对这一局面,统治者
A.实行严刑峻法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推行汉化措施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3.西汉初期,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勤俭治国,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A.百家争鸣 B.楚汉之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西汉初,诸侯实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实行盐铁专卖
C.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
5.统一货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汉武帝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统一铸造了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6.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体现了汉武帝
A.推恩“削藩” B.盐铁专卖 C.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7.他和卫青击败了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八个字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里。“他”是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司马迁
8.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御史台 D.枢密院
(二)巩固提高练习
9.《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后来刘邦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了。”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A.刘邦的实力一直比项羽强 B.刘邦个人战斗力强于项羽
C.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 D.项羽的人才储备多于刘邦
10.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1.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统配物资,平抑物价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2.根据下表判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3.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14.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轻徭薄赋——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 D.“以德化民”——汉文帝
15.“西汉初的特殊政策催生出‘不可胜数’的富商大贾,这些富商大贾一方面对统治集团的权威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结党营私;此外,一些富商大贾在国家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不佐国家之急。”根据材料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的直接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发展 C.打击富商大贾 D.平抑物价
16.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对匈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 B.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
C.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D.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
17.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儒学尊崇地位确立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
18.“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属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是
①都统一了货币 ②都实行了思想专制
③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反击匈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杨宁一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20.西汉时疆域较秦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设部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是为了
A.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B.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C.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 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
1.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主要原因是: ,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根本目的是: 。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面对北方匈奴的袭扰,西汉初年结合国家现状实行的政策是: 。
2.“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什么政策: 。汉文帝墓葬考古表明,汉文帝陪葬品的确少用金银而多用瓦器,这反映了汉文帝什么的治国理念: 。西汉时期,经济得到发展,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重量不到50克,这表明当时的哪个手工业门类发达: 。
3.为了在政治上监察地方,抑制豪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为了在经济上限制豪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4.汉武帝时期注重兴修水利,新修建的水利工程有: 。这一时期出现了能够大大加快播种进度的新型播种工具,它是: 。
5.汉军反击匈奴的高潮是哪次战役: ,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 ,这次战役的领导者是哪两位著名将领: ,这次战役的战果是: 。
6.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是: 。
7.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分封给嫡子之外的其他子弟作为侯国,这反映的是什么措施: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反映的主张是: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反映的是哪位著名将领的事迹: 。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参考答案)
1.西汉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他建立西汉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西汉的都城在哪里:长安(今西安)。
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中,出现的盛世局面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能够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汉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其中在政治上,为了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经济上为了禁绝私人铸币,他采取的措施是: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对于盐铁等重要物资采取的措施是:盐铁官营专卖;思想上为了统一思想,稳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尊崇儒术;军事上,面对匈奴袭扰,他采取的措施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采纳了谁的建议:主父偃,这一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尊崇儒术是接受了谁的建议:董仲舒,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创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他尊崇儒术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过程中,关键性战役是:漠北之战,这次战役发生在什么时候:公元前119年,率领汉军反击匈奴的两位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B C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B C D D D A D
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两段,前期为春秋时期,后期为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经过几年的楚汉之争,西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所以朝代的正确排序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故选C项;商朝在西周和东周之前,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商朝、西周和东周之前,排除B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之后才是西汉,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力衰微,为了恢复民力,发展经济,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故选B项;实行严刑峻法在秦朝统治中体现明显,与汉初政策不符,排除A项;推行汉化措施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体现明显,与汉初政策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时实行的政策,与汉初政策不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排除A项;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即公元前206年至汉五年即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而告终,排除B项;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不是针对王国问题,排除B项;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B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统一的货币,排除A项;开元通宝是唐朝时期的货币,排除C项;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这体现了汉武帝尊崇儒术,故选C项;推恩削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盐铁专卖有利于加强经济管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北击匈奴目的是为了巩固国防,进而维护统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青、霍去病在公元前119年大败匈奴主力,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霍去病针对汉武帝的嘉奖,提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拒绝收下,故选C项; 蒙恬是秦朝人,秦始皇派他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主父偃,西汉武帝时期大臣、政治家、学者,向汉武帝提出实施“推恩令”的建议,解决西汉建国以来的王国问题,没有抗击匈奴,排除B项;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没有抗击匈奴,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故选B项;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但其属于中央官员,且在秦朝便已经出现,并非西汉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元朝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与西汉时期无关,排除C项;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与西汉时期无关,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使得民心安定”“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可知,刘邦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体现了其重视民心,且其能使用韩信等人才,体现了其任用人才,因此其获胜的原因是重视民心和任用人才,故选C项;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实力要强于刘邦,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项羽是西楚霸王,个人战斗力比刘邦强,该说法错误,排除B项;楚汉战争初期项羽的总体实力强于刘邦,人才也更多一些,且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纪通常是以100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划分的,公元转化为世纪,去掉个位十位数字,百位数字加一,因此公元前202年为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数字个位十位越小越接近世纪末,世纪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故选D项;其他选项错误,排除A项、B项、C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可知,户口可以统计的不过十分之二三,因此大的侯国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据材料“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可知,大的侯国人口多达三四万户,而小的侯国的人口数量也自行增长了一倍。因此这体现了汉初人口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侧面反映了汉初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选B项;秦末战乱,田地荒芜,这是汉初经济凋敝的原因,并非后期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与文景时期的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可知,汉文帝、汉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强调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D项;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的是东汉光武帝,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无关,排除A项;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与东汉光武帝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水利工程关系不大,因此兴修水利、奖励耕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故选B项;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目光敏锐的皇帝,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图示信息“封地”可知,图片体现了一块封地一分为四,结合所学可知,其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有关,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选B项;轻徭薄赋属于经济措施,材料强调政治措施,两者并不一致,且汉景帝并未彻底解决诸侯势力强大的问题,排除A项;汉高祖实行了分封,没有削弱王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生发展的措施,但与封地无关,其并未解决诸侯国势力强大的问题,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富商大贾一方面对统治集团的权威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结党营私”“一些富商大贾在国家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不佐国家之急”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的直接目的就是打击富商大贾,故选C项;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但不是直接目的,排除A项和B项;汉武帝平抑物价的措施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不是盐铁专卖措施,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汉初经济萧条,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稳定外部局势,对内休养生息,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等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对匈奴的态度转变为军事打击。因此,汉朝对匈奴政策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国家实力明显增强,能够支撑朝廷用兵,故选D项;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就不会转而对匈奴用兵,这一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为了从军事上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北击匈奴,但不是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北击匈奴是暴力方式,不是和平方式,与和平统一无关,排除C项。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和张骞“凿空”西域的行为,都是为了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反映了两汉时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故选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尊崇地位确立,与霍去病的壮志、张骞的勇气没有联系,排除A项;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凿空”西域,反映的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交流的史实,排除B项;霍去病征战匈奴反映了汉匈民族之间的斗争,而张骞“凿空”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族之间的了解与往来,不是体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排除C项。
1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共同措施。据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上都统一货币,秦始皇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故①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都加强了思想控制,故②正确;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故③正确;在军事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反击匈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禁”是焚书坑儒,汉代的“尊”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秦汉对儒家的态度,与以法治国,稳定秩序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对儒学的态度,没有涉及道家的顺应自然,保障民生,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阐述秦汉对儒学态度,与墨家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无关,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刺史……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刺史主要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刺史只能监察,无法管理地方官员,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开创的察举制可以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排除B项;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刺史无权干涉,排除C项。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参考答案)
1.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和秦末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令部分士兵返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等。面对北方匈奴的袭扰,西汉初年结合国家现状实行的政策是:和亲政策。
2.“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什么政策: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轻徭薄赋。汉文帝墓葬考古表明,汉文帝陪葬品的确少用金银而多用瓦器,这反映了汉文帝什么的治国理念:勤俭治国,反对奢华。西汉时期,经济得到发展,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重量不到50克,这表明当时的哪个手工业门类发达:纺织业。
3.为了在政治上监察地方,抑制豪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刺史制度;为了在经济上限制豪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等。
4.汉武帝时期注重兴修水利,新修建的水利工程有:六辅渠、白渠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能够大大加快播种进度的新型播种工具,它是:耧车。
5.汉军反击匈奴的高潮是哪次战役:漠北战役,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这次战役的领导者是哪两位著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这次战役的战果是:匈奴遭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6.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7.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分封给嫡子之外的其他子弟作为侯国,这反映的是什么措施:推恩令。“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反映的主张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反映的是哪位著名将领的事迹:霍去病。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