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十日冲刺9:第九天——江南开发与两晋南朝政治(17-18课的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9:第九天——江南开发与两晋南朝政治(17-18课的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3 11: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第九天——江南开发与两晋南朝政治
(17-18课的复习)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朝代是: ;这一朝代完成统一的时间是: ;它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2.西晋王朝统治腐朽,哪场动乱使这个王朝快速地由盛转衰: ;这场动乱对人口迁徙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3.从“楚越地广人稀”到“江南……地广野丰”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其他原因还有很多,其中属于自然因素,比如江南降水丰沛的是: ;属于社会因素的是: ;属于政治政策因素的是: ;属于人的因素的是: 。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
(一)基础夯实练习
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应该填的是
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严重内斗,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这场内斗是
A.七国之乱 B.淝水之战 C.八王之乱 D.五胡内迁
3.西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出现了“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C.西晋大封同姓诸王 D.西晋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
4.许多成语典故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卧薪尝胆 B.纸上谈兵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5.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6.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7.如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8.“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二)巩固提高练习
9.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1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与“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则与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施
C.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11.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胡人牛耕图 汉人食用烧烤食品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12.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都是东晋著名的士族,当年他们居住在乌衣巷。从刘禹锡的诗句中至今仍可感受到王、谢当年的风光一时。能佐证这种风光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王猛担任前秦丞相
C.谢安指挥淝水之战 D.“王与马,共天下”
13.南京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秦淮、升州(异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等。其中从420—589年定都建康的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A.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B.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南京是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 D.汉民族都选择南京休养生息
14.从古至今,诸多诗人都曾留下赞颂江南美景的诗句,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好”的原因是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
③社会相对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宋书》记载“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赋役负担繁重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战乱相对频繁
16.东晋时期,洞庭湖的渔业发达,在南迁人口增多后,又出现了许多小鱼塘,洞庭湖周围的渔业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有“仓廪充实”之说。淮南地区土地肥沃,同时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这里每年“良畴万顷”,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这说明
A.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东晋时南方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地
C.北民南迁推动江南商业发展 D.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17.阅读下图两则史料。材料中的变化可以说明的信息是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雨水……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A.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B.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居民大量南迁 D.北方社会相对安定
18.下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产业 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9.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
B.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20.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
1.三国政权的更迭:蜀汉灭亡的时间是: ,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 ;曹魏灭亡的时间是: ,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 ;东吴灭亡的时间是: ,灭亡它的政权是: 。
2.西晋时,“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这其中的迁徙的主要少数民族有: 。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4.江南开发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方面面,其中农业的表现为: ;手工业方面的表现是: ;商业方面的表现是: ;哪座城市成为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 。
5.“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出现这种情况的朝代是: ;这一朝代的延续时间是: ,这一朝代的都城是: 。
6.南朝是420—589年间南方四个政权的统称,这四个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这四个政权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当时被称为: 。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参考答案)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朝代是:西晋;这一朝代完成统一的时间是:280年;它完成统一的标志是:西晋灭吴。
2.西晋王朝统治腐朽,哪场动乱使这个王朝快速地由盛转衰:八王之乱;这场动乱对人口迁徙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使得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从“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开发)。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其他原因还有很多,其中属于自然因素的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于社会因素的是: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属于政治政策因素的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制定合理的政策;属于人的因素的是: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辛勤劳作。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D A A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C A D B D C C
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被魏蜀吴的三国取代,263年,魏灭蜀,266年,魏国的权臣司马炎废掉魏国的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建立东晋,420年,东晋灭亡。420年——589年,中国南方政权频繁更迭,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而北方的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由此可知,魏蜀吴之后,东晋十六国之前的朝代是西晋,故选B项;三国即魏蜀吴,排除A项;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建立东晋,排除C项;北魏是北朝的一部分,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C项;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时,汉景帝平定叛乱,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发生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排除B项;五胡内迁是指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五胡是指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促进了民族交融,不是斗争,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材料“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中的“戎狄”指的是少数民族,指西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占据一半之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影响,故选A项;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是指迁到长江以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B项;西晋大封同姓诸王,最终导致“八王之乱”,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黑暗,开明的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和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中,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攻打东晋,在战争中苻坚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体现了苻坚在战争中的恐惧和心虚,所以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是“草木皆兵”,故选D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有关,排除A项; 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做事,不知变通,最终在长平之战被秦军击败的故事,排除B项;三顾茅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所住草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选A项;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D项。
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学可知, 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这说明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故选A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属于经济领域的内容,未涉及北方各族内迁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洞庭湖”“江苏”“江陵”等都位于南方,与黄河流域的统一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都属于国内的发展,未涉及中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政权的实力增强,而最终西晋能够统一全国,也是有经济实力这个基础做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故选A项;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出现在北魏,排除B项;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曹魏政权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效果一般,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由此可知,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地方诸侯势力强大,故选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其实施与汉朝“七国之乱”有关,但与“八王之乱”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两次变乱都属于地方叛乱,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统治腐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次变乱都发生在汉族之间,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胡人牛耕图》和《汉人食用烧烤食品》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 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魏晋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B项、C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司马睿继位得益于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赖王导的堂兄王敦,其他王氏子弟得到重用。司马睿继位大典,竟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故选D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号召,与东晋士族权势过大无关,排除A项;王猛担任前秦丞相与东晋的政治无关,排除B项;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不能反映东晋士族势力强大,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中从420—589年定都建康的有”可知,当时,仅160多年间,南方更迭了四个政权,反映了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故选B项;材料问的是社会特征,不是自然地理环境,排除A项、C项;汉民族都选择南京休养生息说法错误,西汉初期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都城在长安,不是南京,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光照等自然环境优越,故①正确;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故②正确;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故③正确;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5.【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可知,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A项;赋役负担繁重不利于经济发展,材料也没有体现江南赋役繁重,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提及北方战乱频繁,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题干“南迁人口增多后”“渔业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有‘仓廩充实’之说”“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这里每年‘良畴万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江南地区落后的状况,故选D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提到了洞庭湖地区、淮南地区,不能代表南方,排除B项;题干材料提到渔业、农业的发展,没有提及商业,排除C项。
17.【答案】B【解析】从题干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 而多贫”反映的古代江南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到史料二“ 江南为国盛......地广野丰”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反映出的江南地区非常富饶,物产丰饶,盛产粮食和布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开发,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前后经济状况,未体现海外贸易,排除A项;北方居民大量南迁是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但材料强调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社会动荡,北方社会相对安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据表格“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信息可知,南朝时期扬州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材料仅说明当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并未具体说明劳作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时期并未松动,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宋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获得一定发展,这一时期南朝与日本等交往频繁,与欧洲也有一定往来,体现了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和经济基础,故选C项;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朝,排除A项;“航海业发达”说法错误,这一时期航海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材料没有对比信息,看不出其“发达”,排除B项;海外贸易体现在经济交流方面,且材料信息不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上面左图反映的是西晋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即“五胡内迁”;下图反映的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这些现象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完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是南宋,故选C。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参考答案)
1.三国政权的更迭:蜀汉灭亡的时间是:263年,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魏灭蜀;曹魏灭亡的时间是:266年,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晋武帝司马炎篡权,建立西晋;东吴灭亡的时间是:280年,灭亡它的政权是:西晋。
2.西晋时,“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北方各族内迁;这其中的迁徙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4.江南开发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方面面,其中农业的表现为: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实行多种经营等;手工业方面的表现是:手工业快速进步;商业方面的表现是:商业交流频繁,城市繁荣;哪座城市成为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建康。
5.“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出现这种情况的朝代是:东晋;这一朝代的延续时间是:317-420年,这一朝代的都城是:建康。
6.南朝是420—589年间南方四个政权的统称,这四个政权的先后顺序是: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当时被称为:建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