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十日冲刺2:第二天——从文明起源到王朝更替(3-4课的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2:第二天——从文明起源到王朝更替(3-4课的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3 11: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第二天——从文明起源到王朝更替
(3-4课的复习)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
1.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正与他们有关,这也表明我国古代的文明特征是: 。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制度是: ,通过这一制度进行传承的三位著名首领是: ,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方法治理水患的英雄是: 。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考古证实中华文明有多悠久的历史: ,考古也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4.“封邦建国,以藩屏周”表明西周初期实行了什么制度: ;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最终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是: 。
5.“禹传子,家天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是: ,开创这一制度的人是: 。
6.夏商周年代久远,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考古发现了解这些朝代。其中二里头遗址向我们展示了哪个朝代的文明发展水平: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让哪个王朝有文字可考: ;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结合文物与文献,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武王伐纣、西周建立的时间是: 。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
(一)基础夯实练习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家畜饲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3.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蚩尤 B.炎帝和黄帝 C.尧 D.舜
4.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5.“夏传子,家天下。”古时《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6.我国奴隶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A.夏朝、西周、商朝 B.西周、商朝、夏朝
C.夏朝、商朝、西周 D.西周、夏朝、商朝
7.有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A.平王迁都洛邑 B.发生“国人暴动”
C.盘庚迁都 D.禹建都阳城
8.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二)巩固提高练习
9.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10.良渚古城遗址中的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还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建筑。上述考古发现反映了良渚文化
A.阶级分化日益严重 B.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C.科技文化成就突出 D.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11.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下面是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考古实物(复原物)共同佐证当时这一地区
A.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具有发达的农耕文明 D.出现了朴素的审美意识
12.据《国语·鲁语》记载,虞夏时期,黄帝已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沿袭了之前对黄帝的祭祀活动。2024年4月4日,马英九率台湾地区青年在陕西省黄陵县参加“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考典礼”活动。人们祭拜黄帝,主要是因为
A.他对中华早期文明所做的贡献 B.他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爱献
C.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D.他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
13.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作如图流程图标题的是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14.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15.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指的是传位贤者。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
16.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17.下列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B.末代君王欺压人民
C.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D.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18.后人赞美商朝是“邦畿千里”的大国,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文化遗存。这说明
A.商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长江流域
C.商朝的统治区域已经十分广阔 D.商朝统治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19.《左传》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此处关于“封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发展周边经济 B.采用分封制巩固统治
C.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西周已进入封建社会
20.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根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长期勤劳治理疆土,打退了濮子国入侵,濮子国臣服厉王,同时东夷南夷二十六国也前来臣服。这表明
A.实物史料丰富研究周厉王的视角 B.“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
C.《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 D.实物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
1.如何通过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印证当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2.神农指的是哪位人文初祖: ,轩辕指的是哪位人文初祖: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怎么自称: 。其中炎帝的发明贡献有: ;黄帝的重要发明贡献有: 。黄帝部下的重要发明包括: 。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表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什么特点: 。传说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是: ,炎黄联合战蚩尤的战争是: ,炎黄传说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形成的过程,这表明传说的历史价值是: 。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他建立夏朝的时间是: ;夏朝的亡国之君是: ,灭亡时间是: 。
5.商朝的建立者是: ,他建立商朝的时间是: ;商朝时期把都城迁徙到殷的国君是: ;商朝的亡国之君是: ,这一王朝灭亡的时间是: 。
6.“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反映的著名战役是: ,此战之后,商朝灭亡,哪个朝代建立了: ,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 ,这个朝代的都城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的亡国之君是: ,这一王朝灭亡的时间是: 。
7.夏商西周王朝的性质是: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王朝都处于奴隶社会,这一社会的典型特征是: 。
8.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等人的共同特点是: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训是: 。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参考答案)
1.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正与他们有关,这也表明我国古代的文明特征是:农耕文明。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通过这一制度进行传承的三位著名首领是:尧舜禹,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方法治理水患的英雄是:大禹。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考古证实中华文明有多悠久的历史:5000多年,考古也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
4.“封邦建国,以藩屏周”表明西周初期实行了什么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统治;最终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是: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5.“禹传子,家天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是:世袭制,开创这一制度的人是:启。
6.夏商周年代久远,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考古发现了解这些朝代。其中二里头遗址向我们展示了哪个朝代的文明发展水平:夏朝;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让哪个王朝有文字可考:商朝;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结合文物与文献,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武王伐纣、西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D C C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B C A A C B A
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故①正确;对立阶级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故②正确;国家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暴力机器,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阶段,人类社会从此有了统一的法律法规和中央政权,故③正确;家畜饲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等多种……文化遗存”可知,这些都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故选A项;文献史料指的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史料,是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排除B项;口述史料指的是历史工作者采访当事人的记录,排除C项;影像史料以图片、影视为载体,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B项;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蚩尤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A项;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民发展生产,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C项;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舜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并结合所学可知,禹吸取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故选D项;黄帝、炎帝、舜都是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但都与治水无关,排除A项、B项、C项。
5.【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家天下’”可知,禹的儿子启直接继承了禹的位子,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故选C项;禅让制是指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与“家天下”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夏朝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与夏朝无关,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兴起、发展和鼎盛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所以我国奴隶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是夏朝、商朝、西周。选择C项符合题意。
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殷朝废墟”,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盘庚迁殷,此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所以商朝又称殷商、殷朝,由此可知,殷墟可以反映的历史为盘庚迁都,故选C项;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统治时期的公元前841年,与殷墟和商朝无关,排除B项;大禹建都阳城反映的是夏朝的建立,与殷墟无关,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故选A项;郡县制是指秦朝建立后全面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与题干建立诸侯国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与题干建立诸侯国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度始创于元朝,与题干周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山西的陶寺古城遗址、内蒙古的红山文化遗址和安徽的凌家滩遗址虽然分属不同地域,但都存在对龙的崇拜,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不在中原,无法印证“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排除A项;陶寺遗址的陶盘不是玉器,无法印证“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排除B项;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的确可以证明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但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还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建筑”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水利工程和建筑群,反映了良渚文化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水利与农业有关,经济发展为大规模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财富分配,无法得出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良渚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比较,不能得出良渚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排除B项;材料涉及水利工程和建筑规模大,没有强调科技文化方面,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实物复原可知,宫殿基址和象征军权的玉钺表明当时出现了掌握军权,地位较高的统治阶级,观象台和有符号的陶壶,反映了当时的文明程度较高,这表明当时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故选B项;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天文的,并不能佐证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高超,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东西都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无法佐证农业是否发达,排除C项;观象台是为了观测天象,指导农业生产,无法佐证“出现了朴素的审美意识”这一论点,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古至今人们一直祭祀黄帝,结合所学可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体现了人们祭拜黄帝是因为其贡献,故选A项;大禹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爱献,与黄帝无关,排除B项;大禹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与黄帝无关,排除C项;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炎帝,并非黄帝,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部族的统一,当时是部落联盟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不能概括全部内容,排除B项;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证实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说明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B项;早期国家的主要社会特征是出现阶级和等级分化,排除A项;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农耕文明的发展的主要表现,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C项;考古发现说明这种现象存在,但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指的是传位贤者……王位世袭”可知,由禅让制发展到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促进了时代的发展,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故选C项;阶级是国家出现的要素之一,但与确立王位世袭制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开始实行是在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一种进步,并非道德的下降,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二里头都邑布局示意图”中的“祭祀区”“贵族墓集中分布区”“宫殿”“作坊区”等布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故选A项;材料证明的是夏朝存在等级分化,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二里头都邑的布局状况,未涉及赋税征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C项;繁荣开放,盛世气象是唐朝的特征,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由此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王残暴昏庸,故选A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多强调对诸侯王的欺压,与人民关系不大,排除B项;西周重视礼制,且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不体现刑罚残酷,排除C项;西周灭亡于少数民族,且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秦朝,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今天的河北……殷商文化遗存”可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很多地区都发现了殷商文化遗存,涉及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体现了商朝统治区域十分广阔,故选C项;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排除B项;商朝统治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材料信息无关,且其被西周推翻,体现了其不一定得人民支持,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据题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建立后,周天子为巩固统治,实施分封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由此可知,材料中“封建”的说法正确的是采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故选B项;周王室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广建诸侯,拱卫王室,不是发展周边经济,排除A项;禹死启继,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材料中“封建”之说指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顶峰时期,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改革变法,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属于实物史料,该铭文对周厉王的记载与《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视角不同,对周厉王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它丰富了后世研究周厉王的视角,故选A项;题干材料无法表明“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排除B项;《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排除D项。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参考答案)
1.如何通过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印证当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墓葬规格和随葬品多寡的不同等现象表明当时出现了私有制;人殉现象,宫殿区的存在,玉钺等器物的发现表明,当时出现了阶级分化;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量水稻遗存的积累和观象台遗迹的发现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2.神农指的是哪位人文初祖:炎帝,轩辕指的是哪位人文初祖:黄帝,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怎么自称:炎黄子孙。其中炎帝的发明贡献有:教民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黄帝的重要发明贡献有:制作宫室避寒暑,发明指南车,制作舟楫等。黄帝部下的重要发明包括: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缫丝等。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表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什么特点: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而来)。传说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是:阪泉之战,炎黄联合战蚩尤的战争是:涿鹿之战,炎黄传说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形成的过程,这表明传说的历史价值是:传说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需要考古发掘等印证。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建立夏朝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亡国之君是:夏桀,灭亡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
5.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他建立商朝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时期把都城迁徙到殷的国君是:盘庚(盘庚迁殷);商朝的亡国之君是:商纣王,这一王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6.“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反映的著名战役是:牧野之战,此战之后,商朝灭亡,哪个朝代建立了:西周,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这个朝代的都城在:镐京(今西安)。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国人暴动;西周的亡国之君是:周幽王,这一王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771年。
7.夏商西周王朝的性质是:奴隶制王朝,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王朝都处于奴隶社会,这一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
8.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等人的共同特点是:统治残暴;夏商西周的兴亡教训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