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十日冲刺:第十天——民族交融与科技文化
(19-20课的复习)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
1.383年发生的一场战役留下了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这场战争指的是: ,这次战争的特点是: 。
2.北魏时期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大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响深远,你能简单列举三点吗:
① ,
② ,
③ 。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出这部农书的思想是: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反映出的科学精神是: 。
5.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人物是: 。他创制的历法名称是: 。
6.被誉为“书圣”的人物是: ,他的代表做“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 。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
(一)基础夯实练习
1.这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产生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典故。这场战役是
A.漠北之战 B.长平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如图是某同学总结的某一事件的关键词,该事件是
鲜卑族、494年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孝文帝改革
3.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是
A.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D.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前往西域征程
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说明
A.民族认同感增强 B.民族间关系紧张
C.文化交融受阻碍 D.中外的交流频繁
5.有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它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6.他所求得的圆周率数值精确到第七位,远远地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直至一千年后,阿拉伯和欧洲数学家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刘徽 B.贾思勰 C.钟繇 D.祖冲之
7.“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张猛龙碑》
8.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二)巩固提高练习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发生在如下图中①②所示朝代中的事件有
①赤壁之战 ②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③八王之乱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0.“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须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下面哪个史实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结论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1.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兵强马壮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
12.“……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A.商鞅变法 B.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黄帝塑造为华夏始祖,北齐史家魏收在《魏书》中总结孝文帝改革成就、将黄帝进一步塑造成北朝各族共同祖先。给上述事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制度沿革与社会转型 B.中外交往与文明互鉴
C.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D.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
14.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场景想象图,这组图片主要体现了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商贸繁荣 D.江南开发
1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A.要充分利用土地 B.要重新选育良种
C.要顺应天时地利 D.要改进生产技术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祖冲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体现了
A.数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吸收外来成就
C.数学成就达到最高地位 D.数学理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17.东晋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作品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18.近日,“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展览中提到的第20窟的主佛(如图),鼻梁与前额平直,眼大而唇薄,具有明显的古希腊艺术的痕迹;而长长的眼睛,则是北魏鲜卑人种的特殊标志。这体现了该时期
A.文明交流互鉴 B.南北政权对峙 C.人民笃信佛教 D.分裂割据动荡
19.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20.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
1.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其中经济方面的表现主要是: ;政治方面的表现是: ;文化方面的表现是: ;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是: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这则材料表明北魏统治者认为自己也是黄帝后裔,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2.十六国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政权是: ;这一政权的建立民族是: ,这一政权在哪一次战役后土崩瓦解: 。最终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政权是: ,这一次统一发生的时间是: ,这一政权的建立民族是: 。
3.北朝一般指的是北魏建立到隋朝建立这一段时间,持续时间大约是386—581年,这期间先后存在过五个政权,首先是北魏,之后是北魏分裂而来的两个政权,它们指的是: ;再之后的取代这两个政权出现的新政权: 。最终完成北方统一的北朝政权是: ,这次统一的重要影响是: 。
4.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他的代表作品是: 。
5.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宣扬的宗教是: ;开凿的著名石窟是: 。这些石窟艺术既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出的特点是: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其中诗歌清新自然,朴素恬淡的诗人是: ,诗歌刚建雄健的父子三人组合是: 。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参考答案)
1.383年发生的一场战役留下了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这场战争指的是:淝水之战,这次战争的特点是:以少胜多。
2.北魏时期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大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姻汉族。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响深远,你能简单列举三点吗:
①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③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出这部农书的思想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反映出的科学精神是:以农为本的务实精神。
5.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人物是:祖冲之。他创制的历法名称是:《大明历》。
6.被誉为“书圣”的人物是:王羲之,他的代表做“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兰亭集序》。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A A D A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B C A A A C A
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结合所学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相关事实,“风声鹤唳”是指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士兵在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草木皆兵”是指在淝水之战中,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故选C项;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是西汉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与题干典故无关,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的战争,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与题干典故无关,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题干的典故无关,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鲜卑族”“494年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推动了鲜卑族汉化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D项;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改革,通过改革,齐国实力增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实行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吴起变法是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选项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表述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表述是对汉武帝时期打击匈奴史实的客观表述,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表述是东汉末年政治的客观表述,属于历史史实,而不是历史解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前往西域征程”的表述是张骞出使西域史实的客观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反映少数民族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说明民族认同感增强,故选A项;题干材料说明国内民族认同感增强,不能说明民族间关系紧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文化交融受阻碍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排除C项;中外的交流频繁与材料国内民族认同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不是农书,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不是最早的农书,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最早的农书,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D项;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排除A项;贾思勰撰写了农书《齐民要术》,与圆周率无关,排除B项;钟繇是曹魏时期书法名家,代表作品是《宣示表》,排除C项。
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项;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B项、C项;《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融合,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故选C项;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排除A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体现了高超的秦代科学技术,排除B项;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因此①为吴国,②为东晋。赤壁之战发生在孙刘联军和曹操之间,但当时处于东汉末年,吴国尚未建立,故①错误;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故②正确;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时期,与吴国和东晋都没有直接关系,故③错误;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和前秦之间,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古代,能称为‘中国’……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成为‘中国之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学习汉族文化,践行华夏文化,占据了中原地区,故选D项;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没有从文化方面进行变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淝水之战不属于文化方面的改革,属于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军事实力方面的兵强马壮是改革成功的军事保证,改革者决心坚定是人的因素,迁都洛阳是措施得当,但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地区。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故选D项;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军功;建立县制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等巩固大一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中将黄帝塑造为华夏始祖,而少数民族也将黄帝视为祖先,这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将黄帝作为共同祖先的认同,体现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故选C项;材料涉及对黄帝的认同,不涉及制度的沿革,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外国,强调的是国内民族的交融,排除B项;材料和科技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图片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吃胡饼、用胡床、与各族朋友一起看胡舞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我国民族交往交融的状况,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士大夫生活习惯受到了少数民族影响,与国家统一无关,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贸发展状况,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贾思勰强调种地时要顺应天时,衡量地利,则会用力少收获多,其还强调了不同时节播种不同作物,体现了其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故选C项;《齐民要术》除了强调要“量地利”,还强调要“顺天时”,仅仅说明利用土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春分种麻种豆”体现了贾思勰强调不同时节种植不同作物,材料并未强调要选良种,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技术包括土壤管理、作物种植技术、育种改良、施肥技术和灌溉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操作,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范围,说明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超越,表明数学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故选A项;刘徽与祖冲之均是中国人,题干并未提及外来成就,排除B项;在祖冲之之后,中国古代数学仍然在不断发展,因此数学成就达到最高地位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数学理论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项;《玄秘塔碑》 是柳公权的作品,为楷书书法作品,排除B项;《颜氏家庙碑》是唐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排除C项;《九成宫醴泉铭》是唐欧阳询的楷书作品,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鼻梁与前额平直……古希腊艺术的痕迹”“北魏鲜卑人种的特殊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佛像具有明显的古希腊艺术的痕迹又有北魏鲜卑人种的特殊标志,体现了该时期文明交流互鉴,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的政权同时存在,无法得出南北政权对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像的特征具有文明交流互鉴,没有说明人民信佛教,比如烧香、跪拜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像的特征具有文明交流互鉴,没有体现分裂割据动荡,比如各政权之间的战争等,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故选C项;东汉出现了较多的反映人生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题材包括车马、猎物、宴乐、侍从、出行等方面,表现了汉人对纵情、享乐生活的追求,描绘了他们较为现实的私人生活,使绘画呈现出更多的现实与世俗色彩,在晋朝以前,绘画比较朴实笨拙,线条勾勒简单,更注重的是形态,到了晋朝,佛教艺术已经传播开来,这影响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在原先粗线条的基础上,绘画又增加了细描,不但是形态,神韵和表情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女史箴图》创作于东晋,晚于东汉和西晋,排除A、B项;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北朝文人的作品受到中原儒家文化影响,南朝文人的诗歌作品也出现了雄健豪迈之风,说明南北方的文学作品因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而进一步丰富了内涵,表明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学发展变化,没有体现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表明南北方文化互有新发展,没有提及政治变革,且材料不只是体现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受到少数民族影响,排除D项。
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参考答案)
1.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其中经济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少数民族学习农耕,汉族人民学习畜牧;政治方面的表现是:十六国北朝政权大多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统治方式;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少数民族说汉语,汉族人民接纳少数民族乐器、歌舞等;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是:各族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这则材料表明北魏统治者认为自己也是黄帝后裔,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内迁的北方各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北方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2.十六国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政权是:前秦;这一政权的建立民族是:氐人,这一政权在哪一次战役后土崩瓦解:淝水之战。最终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政权是:北魏,这一次统一发生的时间是:439年,这一政权的建立民族是:鲜卑。
3.北朝一般指的是北魏建立到隋朝建立这一段时间,持续时间大约是386—581年,这期间先后存在过五个政权,首先是北魏,之后是北魏分裂而来的两个政权,它们指的是:东魏和西魏;再之后的取代这两个政权出现的新政权:北齐(取代东魏)和北周(取代西魏)。最终完成北方统一的北朝政权是:北周,这次统一的重要影响是: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4.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他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宣扬的宗教是:佛教;开凿的著名石窟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些石窟艺术既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或中外交融)。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其中诗歌清新自然,朴素恬淡的诗人是:陶渊明,诗歌刚建雄健的父子三人组合是:三曹——曹操(父)、曹植(子)、曹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