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九洲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4八上·珠海期中)1839年6月3日,根据道光帝的命令,林则徐在虎门共销毁鸦片……237万斤,这个数字占1838—1839年运往中国的鸦片总额六成左右。这一行为( )
A.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局面 B.杜绝了鸦片走私
C.表明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D.增加了政府收入
【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C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并未改变中国贸易出超的局面,排除A;
杜绝了鸦片走私夸大了虎门销烟的作用,排除B;
虎门销烟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掌握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八上·珠海期中)《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乘公议定”。这一条款破坏了中国的( )
A.自然经济 B.领土完整 C.司法独立 D.外交主权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乘公议定”这一条款,英国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打开了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大量商品,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A符合题意;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与司法独立无关,排除C;
题干反映的是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与外交主权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八上·珠海期中)题表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其中,1848—1852年与1843—1847年相比,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是( )
A.英国生产技术落后 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
C.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D.中国社会购买力低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1848—1852年与1843—1847年相比,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西方列强的商品在中国一直销路不畅,这是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B项正确;故选B项。
英国生产技术落后不符合英国史实,排除A项;
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中国社会购买力低都不能体现题干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相关史实。
4.(2024八上·珠海期中)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达,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沙俄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
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是结论,属于历史评价,D符合题意;
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说明了火烧圆明园的主凶,属于客观史实,排除A;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出自于《天津条约》的内容,属于客观史实,排除B;
沙俄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属于客观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历史评价定义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5.(2024八上·珠海期中)“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南京条约》 ②《瑷珲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②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A:《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条约与俄国无关,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条约与俄国无关,①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马关条约》是中日之间签订的条约与俄国无关,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侵占中国领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部分重大事件,该表内容共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时间 重大事件
1851年 洪秀全称“天王”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1856年 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
A.利用宗教发动人民群众 B.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C.革命纲领带有空想色彩 D.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称“天王”说明没有摆脱传统等级思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具有空想色彩,后来发生了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这些措施及事件都是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共同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
“利用宗教发动人民群众”符合事实,但是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只是表格中的一部分内容,只是对应天京事变,排除B项;
“革命纲领带有空想色彩”对应《天朝田亩制度》,太片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7.(2024八上·珠海期中)为开展专题复习,九年级某班学生整理了以下学习卡片,据此判断复习的主题是( )
事件 领导阶级/阶层 主张/口号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 民主科学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救亡图存 D.维新改良
【答案】C
【知识点】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展开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体现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
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后兴起的一股思潮,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A项;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B项;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主张改良,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认识。
8.(2024八上·珠海期中)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下列示意图,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在新疆建立行省
C.沈葆桢率兵入台 D.在台湾建立行省
【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意图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B项符合题意;
A: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A项不符合题意;
C:1874年5月,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入台,C项不符合题意;
D: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在新疆建立行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八上·珠海期中)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是在( )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C.中法战争结束后 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和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后,法国占领台湾的基隆和澎湖,使清政府从反面认识到台湾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因此,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成为中国第十八个行省,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2024八上·珠海期中)2024年是民族英雄邓世昌逝世130周年纪念,以下悼词最为适合的是( )
A.七旬老将,启用抗法,克镇南,复谅山,摧强敌,扬国光
B.晓畅兵事,谋勇兼优,孤城守平壤,壮志彰华夏
C.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
D.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将军阻之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邓世昌”和结合所学可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描述的是黄海大战中,描述了邓世昌在船只无法逃脱的情况下,毅然选择跳海自沉,以身殉国,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C项符合题意;
A:“七旬老将,启用抗法,克镇南,复谅山,摧强敌,扬国光”描述了冯子材在七十多岁高龄时,被朝廷启用以对抗法国侵略。他成功地收复了镇南关和谅山,打败了法军,为国家争光,A项不符合题意;
B:“晓畅兵事,谋勇兼优,孤城守平壤,壮志彰华夏”赞扬了左宝贵精通军事,智勇双全,在平壤之战中,他坚守孤城,展现了华夏儿女的壮志和勇气,B项不符合题意;
D:“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将军阻之”描述了当联军占领了天津和海面,长驱直入中国时,只有聂士成将军能够阻止他们的进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邓世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八上·珠海期中)《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
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
C.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符合题意;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B;
洋务运动对外国的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关条约》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图《时局图》,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故B不符合题意;
《辛丑条约》签订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13.(2024八上·珠海期中)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C.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因为此前三十多年平和、不改变体制的学西方,至此终止,先前中国人自信不疑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历史陈迹。此后的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 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14.(2024八上·珠海期中)“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此“条约”签订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和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符合题意;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不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项不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与漫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由材料“下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期的口号要求。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题干年画反映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意图,C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至1895年,与材料“1900年前后”不符合,且没有体现甲午中日战争的信息,排除A项;
公车上书是1895年春,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材料漫画没有体现公车上书的信息,排除B项;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1900年前后”不符合,且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16.(2024八上·珠海期中) 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太平军、义和团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体现了二者都有反帝性质,D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农民政权,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军、义和团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统治,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天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17.(2024八上·珠海期中)“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没有进入北京。②④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8.(2024八上·珠海期中)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A.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致力于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对国情认识加深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思想从变法自强到驱除鞑虏,这一变化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从变法到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可见对国情认识加深,D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
张謇致力于实业救国,排除B;
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八上·珠海期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镇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因此孙中山说“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C项符合题意;
A:1906年萍浏醴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1907年安庆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D:武昌起义与题干“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相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黄花岗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图反映了( )
A.变法图强运动的艰难 B.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
C.专制走向民主的必然 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徐锡麟与秋瑾在浙皖起义中仓促发难,慷慨赴死,黄兴黄花岗起义前夕绝笔书,此绝笔留言体现了黄兴作为起义指挥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三者都体现了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B项正确;
变法图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排除A项;
专制必然会走向民主,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民主,排除C项;
三个人物都是甘愿为革命而牺牲的人,无法证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革命志士的认识。
21.(2024八上·珠海期中)与如图相关的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南昌起义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图片中“汉阳门”“文昌门”等信息,可推断图片的城市示意图是武昌的城市示意图,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B项符合题意;
A:萍浏醴起义发生在江西省萍乡市、湖南省浏阳市和醴陵市的交界处,A项不符合题意;
C:护国战争是1915年—1916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
D: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发生在南昌的武装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表为部分学者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历史事件( )
角度 内容
世界角度 它契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且善于接纳欧美国家变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中国角度 它倡导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设充满理性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最终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扼杀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由题干“它契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且善于接纳欧美国家变革的有益成分”“它倡导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设充满理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学习欧美建立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正确;
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错误;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错误;
最终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扼杀的是戊戌变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表格信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3.(2024八上·珠海期中)“其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限制袁世凯,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该法律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是( )
A.在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
C.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限制袁世凯,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职临时总统后,为限制袁世凯权力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在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而不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而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不符合题意;
C. 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而不是戊戌变法的成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结合对该文献颁布的意义的理解识记回答。
24.(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表是武汉地区近代贸易发展情况汇总表(部分)。由其内容可见,阻碍武汉地区近代贸易发展的相同问题是( )
1917年秋冬 北京政府对南方诸省用兵,武汉贸易为之停滞
1920年 直皖战争,使汉口、九江等长江中下游商业大埠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1921年秋 湘鄂战争阻断了长江中游的航运和粤汉铁路交通,使云、贵、川、陕、湘依赖汉口中转的货物不能流通
1923年 因长沙战火及北洋军与川军在万县、重庆一带混战,湘汉、川汉之间的商务先后停顿
A.交通闭塞 B.列强侵略 C.赋税沉重 D.军阀混战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武汉地区近代贸易发展情况汇总表(部分)”可知,从1917年秋冬到1923年都是因为各种战争导致政治贸易受到影响。根据题干“北京政府对南方诸省用兵”、“直皖战争”、“湘鄂战争”、“因长沙战火及北洋军与川军在万县、重庆一带混战”和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段祺瑞以“讨逆军”成功镇压张勋的复辟闹剧,“再造共和”,却拒绝恢复国会,并欲废止临时约法。段祺瑞的行径招来了南方五省的反对,护法运动展开,中国陷入南北分裂。自此时起,至1929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分裂与争战的状态竟在中国持续了十余年,以“军阀混战”的特色为今人所熟知,D项符合题意;
A:武汉交通便利,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的战争不是列强侵略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体现赋税沉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军阀混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4八上·珠海期中)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下表中所列人物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 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D.实现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思想;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先赞成君主立宪后赞成民主共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主张在思想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四位人物不论派别,目的都是为了开启中国的近代化,从而救亡图存,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专制统治,重新建立文明的中国。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B.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洋务运动不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C. 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此项仅是洋务运动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共同述求”,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6.(2024八上·珠海期中)“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jǐng)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省亦接颈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刺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国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刺激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涉及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涉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排除A;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B;
洋务运动创建海军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2024八上·珠海期中)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推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D.宣传三民主义的主张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62-1864”“北京、上海、广州”、“1874-1894”、“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1867-1896”、“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及所学知识可得,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创办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
19世纪90年代进行的维新变法,材料不能体现传播维新思想,排除B项;
材料中与义和团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民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2024八上·珠海期中)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后指出:“所造战船既可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也可在无事之时转运粮食,发展贸易”。由此可知,左宗棠( )
A.主张加强西北塞防 B.具有富国强兵意识
C.强调保障粮食安全 D.重视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造战船既可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也可在无事之时转运粮食,发展贸易”可知,左宗棠指出所造战船既能维护统治,又能转运粮食,发展贸易,可见左宗巢具有富国强兵意识,B符合题意;
题干体现左宗具有富国强兵意识,体现不出左宗巢主张加强西北塞防,排除A;
题干“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不是在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排除C;
题干体现左宗巢具有富国强兵意识,体现不出左宗巢重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2024八上·珠海期中)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 B.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
C.洋务运动派遣了留学生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之所以被认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的含义, 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 ,开启了近代化的序幕。
30.(2024八上·珠海期中)青溪铁厂1887年兴建于贵州省镇远县,是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目的在贵州创办的第一家铁厂,也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大、实力强的近代工矿企业。下列企业中也属于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目的创办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轮船招商局 D.北洋水师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求富”和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C项符合题意;
A:江南制造总局属于“自强”企业,A项不符合题意;
B:1862年,同文馆正式成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不符合“求富”,B项不符合题意;
D: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题(本题共3道题,31题13分,32题11分,33题16分,共40分。)
31.(2024八上·珠海期中)八年级某班级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1)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等)、口述史料(是反映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和图像史料(照片、影片等多种元素的总称)等。请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
属于文献史料; 属于实物史料: 属于图像史料。
(2)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A.B.C.D处补充完整。(C.D处只用填序号。);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篇 ⑤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运动
(3)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答案】(1)③④⑤;②⑥;①
(2)A:制度;B:思想文化;C:①;D:④⑥。
(3)示例: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可知,③④⑤属于文献史料;根据题干“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等)”可知,②⑥属于实物史料:根据题干“图像史料(照片、影片等多种元素的总称)等”可知,①属于图像史料。
(2)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因此A处填写制度;根据所学可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B处填写思想文化,D处填写史料④⑥;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了一系列军事企业,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因此C处填写史料①。
(3)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阐明《青年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即可。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故答案为:
(1)第1空、③④⑤;第2空、②⑥;第3空、①
(2)A:制度;B:思想文化;C:①;D:④⑥。
(3)说明: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点评】本题以六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分类:根据题干信息“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可知,③④⑤属于文献史料;根据题干信息“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等)”可知,②⑥属于实物史料:根据题干信息“图像史料(照片、影片等多种元素的总称)等”可知,①属于图像史料。
(2)补充: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因此A处填写制度;B、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B处填写思想文化,D处填写史料④⑥;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了一系列军事企业,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因此C处填写史料①。
(3)示例: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阐明《青年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即可。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32.(2024八上·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往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选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存在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新的途径,成为他们以后接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土壤。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突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材料三 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他来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
——陈独秀
我认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打“错误”)
甲: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 )
乙: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视中国国民伦理和道德的改造。 ( )
丙:新文化运动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 )
丁: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侧重所在。说一说哪两个历史事件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化。【温馨提示: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答案往往就在材料之中。】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温馨提示: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逐条进行历史解释。】
【答案】(1) 甲:错误;乙:正确;丙:正确;丁:正确。
(2) 侧重: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事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3) 变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巨大;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选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和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清政府已经于1912年被推翻,不符合史实,所以甲陈述错误。根据材料一“‘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和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视中国国民伦理和道德的改造,所以乙陈述正确。根据材料一“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和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所以丙陈述正确。根据材料一“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白话文,所以丁陈述正确。
(2)根据材料二“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可知,“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侧重所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根据材料二“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突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可知,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两个历史事件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知,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巨大;根据材料三“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他来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可知,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根据材料三“我认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可知,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故答案为:
(1)甲:错误;乙:正确;丙:正确;丁:正确。
(2)侧重: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事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3)变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巨大;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2024八上·珠海期中)以中国留学生为切入点的综合探究题
【困局求变】
材料一
人物 经历
詹天佑 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 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 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 翟金懿 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
【赤子心声】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 著《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
【破浪归航】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3)对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中美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时代浪潮】
材料四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4)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材料四中图表反映现象的认识。
【答案】(1) 贡献: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 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 态度:中国: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
原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如何在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的条件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国际背景:中美关系恶化,
(4) 认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知识点】洋务运动;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詹天佑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魏瀚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叶祖珪、萨镇冰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可知,清末留学生为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因此,历史贡献是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中国近代化服务;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和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可知,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因此,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是: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根据材料三“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可知,中国的态度是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的态度是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才还比较匮乏。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因此: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国际背景是中美关系恶化。
(4)根据材料四“2010-2019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统计图”可知,2010到2019年,回国留学生逐年攀升。结合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教兴国战略,可以得到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故答案为:
(1)贡献: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理由: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态度:中国: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国内背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国际背景:中美关系恶化。
(4)认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珠海市九洲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4八上·珠海期中)1839年6月3日,根据道光帝的命令,林则徐在虎门共销毁鸦片……237万斤,这个数字占1838—1839年运往中国的鸦片总额六成左右。这一行为( )
A.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局面 B.杜绝了鸦片走私
C.表明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D.增加了政府收入
2.(2024八上·珠海期中)《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乘公议定”。这一条款破坏了中国的( )
A.自然经济 B.领土完整 C.司法独立 D.外交主权
3.(2024八上·珠海期中)题表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其中,1848—1852年与1843—1847年相比,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是( )
A.英国生产技术落后 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
C.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D.中国社会购买力低
4.(2024八上·珠海期中)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达,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沙俄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5.(2024八上·珠海期中)“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南京条约》 ②《瑷珲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6.(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部分重大事件,该表内容共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时间 重大事件
1851年 洪秀全称“天王”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1856年 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
A.利用宗教发动人民群众 B.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C.革命纲领带有空想色彩 D.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7.(2024八上·珠海期中)为开展专题复习,九年级某班学生整理了以下学习卡片,据此判断复习的主题是( )
事件 领导阶级/阶层 主张/口号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 民主科学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救亡图存 D.维新改良
8.(2024八上·珠海期中)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下列示意图,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在新疆建立行省
C.沈葆桢率兵入台 D.在台湾建立行省
9.(2024八上·珠海期中)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是在( )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C.中法战争结束后 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10.(2024八上·珠海期中)2024年是民族英雄邓世昌逝世130周年纪念,以下悼词最为适合的是( )
A.七旬老将,启用抗法,克镇南,复谅山,摧强敌,扬国光
B.晓畅兵事,谋勇兼优,孤城守平壤,壮志彰华夏
C.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
D.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将军阻之
11.(2024八上·珠海期中)《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
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
C.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12.(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图《时局图》,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3.(2024八上·珠海期中)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C.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14.(2024八上·珠海期中)“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此“条约”签订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与漫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6.(2024八上·珠海期中) 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17.(2024八上·珠海期中)“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2024八上·珠海期中)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A.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致力于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对国情认识加深
19.(2024八上·珠海期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20.(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图反映了( )
A.变法图强运动的艰难 B.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
C.专制走向民主的必然 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1.(2024八上·珠海期中)与如图相关的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南昌起义
22.(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表为部分学者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历史事件( )
角度 内容
世界角度 它契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且善于接纳欧美国家变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中国角度 它倡导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设充满理性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最终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扼杀
23.(2024八上·珠海期中)“其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限制袁世凯,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该法律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是( )
A.在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
C.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24.(2024八上·珠海期中)下表是武汉地区近代贸易发展情况汇总表(部分)。由其内容可见,阻碍武汉地区近代贸易发展的相同问题是( )
1917年秋冬 北京政府对南方诸省用兵,武汉贸易为之停滞
1920年 直皖战争,使汉口、九江等长江中下游商业大埠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1921年秋 湘鄂战争阻断了长江中游的航运和粤汉铁路交通,使云、贵、川、陕、湘依赖汉口中转的货物不能流通
1923年 因长沙战火及北洋军与川军在万县、重庆一带混战,湘汉、川汉之间的商务先后停顿
A.交通闭塞 B.列强侵略 C.赋税沉重 D.军阀混战
25.(2024八上·珠海期中)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下表中所列人物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 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D.实现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26.(2024八上·珠海期中)“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jǐng)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省亦接颈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刺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27.(2024八上·珠海期中)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推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D.宣传三民主义的主张
28.(2024八上·珠海期中)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后指出:“所造战船既可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也可在无事之时转运粮食,发展贸易”。由此可知,左宗棠( )
A.主张加强西北塞防 B.具有富国强兵意识
C.强调保障粮食安全 D.重视发展资本主义
29.(2024八上·珠海期中)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 B.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
C.洋务运动派遣了留学生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制度
30.(2024八上·珠海期中)青溪铁厂1887年兴建于贵州省镇远县,是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目的在贵州创办的第一家铁厂,也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大、实力强的近代工矿企业。下列企业中也属于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目的创办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轮船招商局 D.北洋水师
二、材料题(本题共3道题,31题13分,32题11分,33题16分,共40分。)
31.(2024八上·珠海期中)八年级某班级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1)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等)、口述史料(是反映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和图像史料(照片、影片等多种元素的总称)等。请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
属于文献史料; 属于实物史料: 属于图像史料。
(2)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A.B.C.D处补充完整。(C.D处只用填序号。);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篇 ⑤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运动
(3)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32.(2024八上·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往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选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存在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新的途径,成为他们以后接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土壤。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突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材料三 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他来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
——陈独秀
我认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打“错误”)
甲: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 )
乙: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视中国国民伦理和道德的改造。 ( )
丙:新文化运动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 )
丁: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侧重所在。说一说哪两个历史事件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化。【温馨提示: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答案往往就在材料之中。】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温馨提示: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逐条进行历史解释。】
33.(2024八上·珠海期中)以中国留学生为切入点的综合探究题
【困局求变】
材料一
人物 经历
詹天佑 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 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 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 翟金懿 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
【赤子心声】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 著《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
【破浪归航】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3)对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中美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时代浪潮】
材料四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4)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材料四中图表反映现象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C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并未改变中国贸易出超的局面,排除A;
杜绝了鸦片走私夸大了虎门销烟的作用,排除B;
虎门销烟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掌握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乘公议定”这一条款,英国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打开了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大量商品,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A符合题意;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与司法独立无关,排除C;
题干反映的是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与外交主权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1848—1852年与1843—1847年相比,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西方列强的商品在中国一直销路不畅,这是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B项正确;故选B项。
英国生产技术落后不符合英国史实,排除A项;
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中国社会购买力低都不能体现题干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
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是结论,属于历史评价,D符合题意;
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说明了火烧圆明园的主凶,属于客观史实,排除A;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出自于《天津条约》的内容,属于客观史实,排除B;
沙俄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属于客观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历史评价定义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②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A:《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条约与俄国无关,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条约与俄国无关,①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马关条约》是中日之间签订的条约与俄国无关,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侵占中国领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称“天王”说明没有摆脱传统等级思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具有空想色彩,后来发生了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这些措施及事件都是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共同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
“利用宗教发动人民群众”符合事实,但是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只是表格中的一部分内容,只是对应天京事变,排除B项;
“革命纲领带有空想色彩”对应《天朝田亩制度》,太片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7.【答案】C
【知识点】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展开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体现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
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后兴起的一股思潮,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A项;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B项;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主张改良,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意图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B项符合题意;
A: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A项不符合题意;
C:1874年5月,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入台,C项不符合题意;
D: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在新疆建立行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和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后,法国占领台湾的基隆和澎湖,使清政府从反面认识到台湾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因此,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成为中国第十八个行省,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邓世昌”和结合所学可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描述的是黄海大战中,描述了邓世昌在船只无法逃脱的情况下,毅然选择跳海自沉,以身殉国,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C项符合题意;
A:“七旬老将,启用抗法,克镇南,复谅山,摧强敌,扬国光”描述了冯子材在七十多岁高龄时,被朝廷启用以对抗法国侵略。他成功地收复了镇南关和谅山,打败了法军,为国家争光,A项不符合题意;
B:“晓畅兵事,谋勇兼优,孤城守平壤,壮志彰华夏”赞扬了左宝贵精通军事,智勇双全,在平壤之战中,他坚守孤城,展现了华夏儿女的壮志和勇气,B项不符合题意;
D:“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将军阻之”描述了当联军占领了天津和海面,长驱直入中国时,只有聂士成将军能够阻止他们的进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邓世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符合题意;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B;
洋务运动对外国的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关条约》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故B不符合题意;
《辛丑条约》签订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13.【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因为此前三十多年平和、不改变体制的学西方,至此终止,先前中国人自信不疑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历史陈迹。此后的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 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和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符合题意;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不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项不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由材料“下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期的口号要求。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题干年画反映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意图,C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至1895年,与材料“1900年前后”不符合,且没有体现甲午中日战争的信息,排除A项;
公车上书是1895年春,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材料漫画没有体现公车上书的信息,排除B项;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1900年前后”不符合,且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16.【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太平军、义和团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体现了二者都有反帝性质,D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农民政权,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军、义和团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统治,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天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17.【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没有进入北京。②④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思想从变法自强到驱除鞑虏,这一变化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从变法到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可见对国情认识加深,D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
张謇致力于实业救国,排除B;
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镇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因此孙中山说“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C项符合题意;
A:1906年萍浏醴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1907年安庆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D:武昌起义与题干“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相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黄花岗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徐锡麟与秋瑾在浙皖起义中仓促发难,慷慨赴死,黄兴黄花岗起义前夕绝笔书,此绝笔留言体现了黄兴作为起义指挥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三者都体现了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B项正确;
变法图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排除A项;
专制必然会走向民主,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民主,排除C项;
三个人物都是甘愿为革命而牺牲的人,无法证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革命志士的认识。
21.【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图片中“汉阳门”“文昌门”等信息,可推断图片的城市示意图是武昌的城市示意图,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B项符合题意;
A:萍浏醴起义发生在江西省萍乡市、湖南省浏阳市和醴陵市的交界处,A项不符合题意;
C:护国战争是1915年—1916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
D: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发生在南昌的武装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由题干“它契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且善于接纳欧美国家变革的有益成分”“它倡导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设充满理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学习欧美建立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正确;
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错误;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错误;
最终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扼杀的是戊戌变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表格信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3.【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限制袁世凯,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职临时总统后,为限制袁世凯权力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在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而不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而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不符合题意;
C. 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而不是戊戌变法的成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结合对该文献颁布的意义的理解识记回答。
24.【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武汉地区近代贸易发展情况汇总表(部分)”可知,从1917年秋冬到1923年都是因为各种战争导致政治贸易受到影响。根据题干“北京政府对南方诸省用兵”、“直皖战争”、“湘鄂战争”、“因长沙战火及北洋军与川军在万县、重庆一带混战”和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段祺瑞以“讨逆军”成功镇压张勋的复辟闹剧,“再造共和”,却拒绝恢复国会,并欲废止临时约法。段祺瑞的行径招来了南方五省的反对,护法运动展开,中国陷入南北分裂。自此时起,至1929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分裂与争战的状态竟在中国持续了十余年,以“军阀混战”的特色为今人所熟知,D项符合题意;
A:武汉交通便利,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的战争不是列强侵略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体现赋税沉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军阀混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思想;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先赞成君主立宪后赞成民主共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主张在思想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四位人物不论派别,目的都是为了开启中国的近代化,从而救亡图存,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专制统治,重新建立文明的中国。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B.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洋务运动不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C. 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此项仅是洋务运动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共同述求”,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6.【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国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刺激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涉及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涉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排除A;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B;
洋务运动创建海军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62-1864”“北京、上海、广州”、“1874-1894”、“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1867-1896”、“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及所学知识可得,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创办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
19世纪90年代进行的维新变法,材料不能体现传播维新思想,排除B项;
材料中与义和团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民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造战船既可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也可在无事之时转运粮食,发展贸易”可知,左宗棠指出所造战船既能维护统治,又能转运粮食,发展贸易,可见左宗巢具有富国强兵意识,B符合题意;
题干体现左宗具有富国强兵意识,体现不出左宗巢主张加强西北塞防,排除A;
题干“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不是在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排除C;
题干体现左宗巢具有富国强兵意识,体现不出左宗巢重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之所以被认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的含义, 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 ,开启了近代化的序幕。
30.【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求富”和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C项符合题意;
A:江南制造总局属于“自强”企业,A项不符合题意;
B:1862年,同文馆正式成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不符合“求富”,B项不符合题意;
D: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答案】(1)③④⑤;②⑥;①
(2)A:制度;B:思想文化;C:①;D:④⑥。
(3)示例: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可知,③④⑤属于文献史料;根据题干“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等)”可知,②⑥属于实物史料:根据题干“图像史料(照片、影片等多种元素的总称)等”可知,①属于图像史料。
(2)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因此A处填写制度;根据所学可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B处填写思想文化,D处填写史料④⑥;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了一系列军事企业,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因此C处填写史料①。
(3)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阐明《青年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即可。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故答案为:
(1)第1空、③④⑤;第2空、②⑥;第3空、①
(2)A:制度;B:思想文化;C:①;D:④⑥。
(3)说明: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点评】本题以六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分类:根据题干信息“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可知,③④⑤属于文献史料;根据题干信息“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等)”可知,②⑥属于实物史料:根据题干信息“图像史料(照片、影片等多种元素的总称)等”可知,①属于图像史料。
(2)补充: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因此A处填写制度;B、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B处填写思想文化,D处填写史料④⑥;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了一系列军事企业,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因此C处填写史料①。
(3)示例: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阐明《青年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即可。④《青年杂志》的创刊,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32.【答案】(1) 甲:错误;乙:正确;丙:正确;丁:正确。
(2) 侧重: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事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3) 变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巨大;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选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和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清政府已经于1912年被推翻,不符合史实,所以甲陈述错误。根据材料一“‘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和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视中国国民伦理和道德的改造,所以乙陈述正确。根据材料一“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和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所以丙陈述正确。根据材料一“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白话文,所以丁陈述正确。
(2)根据材料二“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可知,“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侧重所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根据材料二“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突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可知,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两个历史事件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知,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巨大;根据材料三“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他来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可知,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根据材料三“我认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可知,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是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故答案为:
(1)甲:错误;乙:正确;丙:正确;丁:正确。
(2)侧重: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事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3)变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巨大;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答案】(1) 贡献: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 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 态度:中国: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
原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如何在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的条件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国际背景:中美关系恶化,
(4) 认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知识点】洋务运动;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詹天佑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魏瀚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叶祖珪、萨镇冰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可知,清末留学生为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因此,历史贡献是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中国近代化服务;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和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可知,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因此,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是: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根据材料三“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可知,中国的态度是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的态度是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才还比较匮乏。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因此: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国际背景是中美关系恶化。
(4)根据材料四“2010-2019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统计图”可知,2010到2019年,回国留学生逐年攀升。结合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教兴国战略,可以得到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故答案为:
(1)贡献: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理由: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态度:中国: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国内背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国际背景:中美关系恶化。
(4)认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