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比较·探究4(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比较·探究4(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14:03:13

文档简介

《黄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
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见“教学目标”1、3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 高、秀
西岳华山 险要
北岳恒山 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四、赏析第一部分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二部分(即时发言)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对比阅读: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 手法  感情
蜀道 险   神话
高 夸张 畏途巉岩不可攀
想象    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 险 拟人 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 比喻 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   诗文、神话  然,与自然完美融合。
     对比
     夸张                                
三、拓展问题: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但我们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三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导入】
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 ( http: / / www.21cnjy.com )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讲解】
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总结】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问题】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
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