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四首,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主要记述了唐代奇异的边塞风光,表达了因友人回京而引起的离愁别绪,无限惆怅之情。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欣赏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景色,领会诗人笔端饱含的那悠悠不尽的情思。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网络了解诗歌背景等相关知识,通过回忆背诵“送别”诗,走进诗歌的世界。听教师示范朗诵,把握诗歌朗诵要求。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真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品德。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送别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等,对于古人写景抒怀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不陌生的。但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的这首边塞诗,内容上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篇幅上也比以往学习的诗歌增加了一二倍,加之诗歌凝练的语言表达,学生初学时,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通过诵读,抓住诗歌中细腻的景物描写来体会边塞的奇异特点以及作者乐观昂扬的思想感情,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教学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来导入课文,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诗歌中新奇的景物描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探究,同时借助网络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聆听、模仿示范朗诵掌握朗诵方法,快速比较阅读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等,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共同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是如何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体现的。
5信息化资源
1、班班通。
2、在21世纪教育网、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以及百度网站中搜索一些相关资料进行下载后,经过剪辑、设置动作等信息化处理,制成课件;在酷狗中搜索需要的背景音乐进行下载后,通过超链接插入到需要的课件中。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都要经历悲欢离合,古人往往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小学至今,大家学过不少“送别”的诗吧?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能否根据老师提供的画面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呢?(老师出示画面,学生说出诗句。)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活动2【讲授】目标展示
1、能够准确、生动、流畅地诵读这首诗歌。
2、能够根据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学会赏析诗歌的画面及感悟诗人流露的情感。
3、能够尝试背诵。
活动3【活动】初读感知
1、听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朗读)。
要求:(1)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语速。
(2)把握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听读的感悟来读)。
3、个人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得认真,作出点评。
(设计意图: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感知诗意。)
活动4【活动】细读赏析,展示交流。
1、指导赏析诗歌的方法。
读诗句、想画面;
抓字词、品意境;
观全诗、悟情感。
2、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赏析诗歌。
如有疑惑请写在黑板上。
(此环节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在读后抓字词、品诗句共同讨论、共同赏析,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进入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动”起来了,思维也就特别活跃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展示交流。
根据各小组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当小老师,来为大家解疑释惑。
活动5【活动】畅所欲言,升华情感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这冰天雪地中,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如果你是诗人,此时你在想些什么呢?
活动6【活动】再读悟情
在纷纷大雪中,我们与诗人一起目送武判官远去的身影,依依不舍;在广漠坚冰中,我们与诗人一起戍守边关,坚定执着。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再来深深回味这一场景,一片情。
活动7【活动】尝试背诵,巩固目标
减字背诵
北风卷地 ,胡天八月 。忽如一夜,千树万树 。散入珠帘,狐裘不暖 。 不得控, 冷难着。 百丈冰,愁云惨淡 。中军置酒 , 与羌笛。 下辕门, 冻不翻。 送君去, 天山路。 不见君, 马行处。
活动8【活动】学习小结、回顾目标
1、教师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学生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感
兴趣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参与课堂学
习情况自我
评价:
活动9【活动】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风雪送友图)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想象奇特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彩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活动10【活动】教学反思
本堂课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一改过去先教后学的老方法,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来导入课文,既复习了旧知,又开启了今天的学习。在朗读环节中,我设计了听读、跟读、自由读、个人展示读这些形式的朗读,并要求同学适时的进行朗读评价。这样就使学生意识到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把握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气息的强弱。在读中既把握了文章沉郁悲怜的感情基调,又初步感知了诗意。
在“赏析“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读后抓字词、品诗句小组内自由讨论、自由赏析,如有疑惑请写在黑板上,再看看哪些同学能当小老师来为大家解疑释惑。学生们在课上都表现得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在学生眼里,原来那抽象的意蕴深刻的诗歌并不难懂,诗歌并不是拒人于诗外,我们还是可以进入诗境感受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想法是朴素的,是真实的,更是发人深省的。
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捕捉动态生成,要让一堂课发出亮光,就要及时调整课堂,及时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及时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教学,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等方式,把它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如何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皮亚杰曾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只有先尊重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和思维通道,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
其次,跳出备课的预设思路。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备课思路,课堂中可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针对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和语文问题的多端性、多解性特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以次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
再次,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学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课堂中会产生的思维的闪光点,这是学生学习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要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介入学生的发问和回答,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智慧闪耀光芒,让思维火花碰撞。
《新课程》告诉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灵活驾驭课堂,对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可以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优化教学,使课堂变成一幅鲜活的、生动的局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发出熠熠亮光。
课件12张PPT。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生动、流畅地诵读课文。
2.能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赏析诗歌。
3.能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再细读课文,并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赏析诗歌。
如有疑惑请写在黑板上。
并看看能否解答其他小组提出来的疑惑。 读诗句,想画面;
抓字词,品意境;
观全诗,悟情感。畅所欲言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这冰天雪地中,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如果你是诗人,此时你在想些什么呢? 北风卷地 ,胡天八月 。忽如一夜 ,千树万树 。散入珠帘 ,狐裘不暖 。 不得控, 冷难着。 百丈冰,愁云惨淡 。中军置酒 , 与羌笛。 下辕门, 冻不翻。 送君去, 天山路。 不见君, 马行处。课堂学习自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