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导入:
写作背景: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 初读诗歌
(一)、朗读课文:
1、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
2、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把这首诗读一遍。(配上音乐)
(二)、破题:读诗,首先要读题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齐读:(春望)
1、春望是什么意思?
2、说得真好!那么,谁在春天的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加上去把句子说完整。
明确: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活动3【活动】三、理解诗境:研读诗歌
(一)、首联: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齐读诗的前四句。(生齐声朗读诗的前四句)
1、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山河、长安、草、花、鸟
2、这是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什么意思?
明确:国——国都长安城
破——叛军攻破、长安城破败不堪
3、“国破山河在”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
明确:虽然大好河山还在,但国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占领了。
4、虽然大好河山还在,但国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占领了。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破败不堪。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生齐声朗读第二句)
明确:深——茂盛
“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 “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
明确:草木茂盛、杂草丛生。
5、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你想象当中的和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明确: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6、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明确: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偌大的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
明确:三读。请两位同学读。长安大街空无一人,满目疮痍、杂草丛生。此情此景,心中定是无比悲痛。语调要放缓一些。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齐读首联
(二)、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感伤国事,看见花儿也经不住流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叫都感到害怕。
2、“感时花溅泪”中有个关键字—“时”字要怎么理解?
明确:时——国事,当前的时局。诗人为当前的时局而感伤,
3、他感伤到什么程度?
明确:看到这样的时局,诗人感伤得见花落泪。
4、“恨别鸟惊心”的“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别——离别、分别
5、诗人和谁分别,又和谁离别?
明确:诗人和家人、
6、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怎么跟亲人分别,听到鸟叫会心惊肉跳呢?
明确:就仿佛像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杜甫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感情。读,把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感读出来。(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句)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连起来把前面四句读一读。(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7、此时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明确:激动之泪、叹息之泪、愤恨之泪、痛苦之泪。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可是今日,一夜之间,长安城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激愤的泪水。我们再来把四句读一读。(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三)、颈联: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四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什么意思?
明确:战火连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封薄薄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
烽火——战火
抵——值
2、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你说。
明确:因为这样可以确定自己的家人还平安,将来可以亲人团聚。
师: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亲人的生命是胜过万两黄金的,万两黄金能胜得过亲人的生命吗?
明确:胜不过。所以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
3、对“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有家人报平安的书信,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四)、尾联: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女生读最后两句。(生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1、这两句什么意思?
明确: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发越抓越少了,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2、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
明确: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3、古代的男人和女人的头发都是盘在头上,然后戴一个帽子,是用发簪把帽子和头发别在一起的。看,诗人的头发稀少到什么程度了,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根据这首诗去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明确:同学们,我告诉你们,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的春天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懂了吗?下面就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行不行?(配乐朗诵一人、全班齐读一次)
谁来朗诵这首诗,把杜甫忧国思家的心情表达出来,你来试一下。
活动4【活动】四、品读《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你说。
明确: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是来形容“喜”字的,“喜”是这首诗的诗眼。请读题目。(生齐声读题)
破题: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统一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个消息是什么消息?用书中的字眼来说?明确:喜讯
是一个好的消息来到了,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你从哪个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忽。
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读,第一联。
流的是什么泪?明确:流的是高兴的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流的是兴奋的泪。“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呀。
一、二两句诗人是闻喜讯流喜泪。读下面第二联。(生齐声读三、四两句)“却看”是回头去看,妻子、儿女的忧愁还有吗?明确:没有
“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欲狂?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
明确:叛军评定、国家安宁、回家团圆
人喜得想要发狂,他不仅漫卷诗书,他还想干什么?读最后四句
诗人不仅漫卷诗书,他还要白日放歌,唱的是什么歌?
明确:喜歌。
喝的是什么酒?
明确:喜酒。
师:纵酒高歌,他要唱喜歌、喝喜酒啊!唱喜歌、喝喜酒的时候,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你说。
明确:这里的“青春”是指美好的春光,它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读最后两句。(生齐声读最后两句)
要经过巴峡、巫峡,经过襄阳,最后才到达他的家乡洛阳,真是千里洛阳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读得酣畅流利,一气呵成。把这种狂喜极乐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一点。好,我们全体起立,一起吟诵这首诗。(生齐声有感情地吟诵)
活动5【讲授】五、总结: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屏幕出示文字)
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在诗人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师:在诗人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你也能像诗人一样写出这样流芳百世的诗句吗?那你就和我们的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