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30.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17: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现代农村里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3新设计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直接语言导入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活动2【导入】提出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概况。
二、学会品析诗歌,学会欣赏优美诗句。
三、正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四、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
活动3【讲授】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活动5【讲授】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逐句讲解分析: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首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颔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写的是远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
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活动6【讲授】结合注释,翻译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活动7【讲授】品味诗歌
我别故乡,长江送我----心系故乡的情感美
活动8【活动】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写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2、景美情真
活动9【活动】小结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活动10【活动】拓展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活动11【练习】当堂练习
背诵课文
活动12【测试】当堂检测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13【作业】课后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