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渡荆门送别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0.渡荆门送别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17:45:00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主旨并能默写本诗 2理解诗人浪漫的诗情.品味凝练含蓄跳跃的语言 品诗想象,再现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壮阔奇丽的画面。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涉及的古诗并不多,学生很难想象到诗歌的意境,特别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情的理解很难。学生对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难于理解。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很关键。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意思和主旨。品味凝练含蓄跳跃的语言。
难点:品诗想象,再现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壮阔奇丽的画面。理解诗人浪漫的诗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
1.你知道古代诗歌中描绘送别的诗句吗?请你讲一讲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不一样的送别诗
3.板书 渡荆门送别
4.出示课件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李白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
活动4【讲授】范读
1.老师范读
2。出示课件两种不同节奏。让学生比较谁的节奏画得好
3.小结 五言律诗23停顿规律。
活动5【活动】朗读
1,。反复朗读,读出节奏。
2.抽学生朗读,看谁读得好。
3.评价
活动6【活动】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意
1.分组
2.首联“第一组”颔联“第二组”颈联“第三组”尾联“第四组”
3.老师到小组指导。
活动7【活动】讨论
讨论1、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景的?
讨论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远景,这联诗所描讨论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远景,这联诗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活动8【讲授】品味凝练的语言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平野和大荒给诗人视觉上有什么感受?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9【讲授】品味语言小结
1,出示课件
一个“随”字,把“山尽平野现”这一景观,描述成了“山随平野尽”,这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随”字,连接了山和原野;“随”字还让山动了起来,让山一点点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逐渐消失进了茫茫平原的怀抱,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一个字让本来安静的山动起来了,化静为动,神奇的文字调动了读者的丰富感受:读者可以跟着这个字去感受画面,读者的视线也跟着这个字移动,想象力也因为这个字而丰富了起来。更进一步,这山到底随着什么消失了呢?略一沉吟,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山是随着李白的行舟,李白的视线,李白的速度而消失在平原的!这是很重要的发现。并不是让山动起来表达就一定好,而是因为山这一动,我们就感受到了一个驾舟而行的人,一双惊奇的眼睛,一个活跃兴奋的心灵。正因为有了这个人,有了这双眼睛,才有了我们从诗句中笼统感受到的诗人情绪的振奋,万丈的豪情。
呼应着这个“随”字的还有“入”字。如果说“随”字写“动”了山,“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入”字将李白和他的行舟送进了整个辽阔的湖北平原。本来,冲出三峡的江水已经渐渐平静,它亘古流着,镶嵌在这开阔的原野中,就如同一条白炼。如果跳出画面来观照画面的话, “长江”“大荒”组成的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这一“入”字,仍然是让读者不仅发现了长江之奔腾,发现了天地之开阔,更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了“李白”,发现了那个精神振奋豪情满怀的李白:人坐舟中,舟行水面,水咆哮而下,舟和人也随着咆哮的江水冲进了漠漠平野,无边大荒,给人一种无比刺激之感,新奇之感,振奋之感。
“随”“入”两字就这样把诗人的感受移情给了山水,打破了客观世界的沉寂,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活跃感,同时还传达了年轻的李白此时此刻的兴奋和喜悦!江水年年在,行舟日日有,但读者的幸运处就在于豪情满怀的李白遇上了这奇丽壮阔的画面。我们之所以感觉诗句好,就是因为诗人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独特的感受,这就是艺术。
尾联中的“仍”字非常值得品味。“仍”,还,继续,依旧的意思。暗含着情况尽管发生了变化,似乎可以不这样了,但到底还是这样了。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前面三联就是对这个变化的具体铺垫,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试着描述诗中“仍”字前后的关系:尽管李白已经离开故乡来到异地,而异地的景色又是这么新异开阔,此时李白喜悦、兴奋、激动,胸中豪情万丈,壮志满怀(由诗歌的颔联、颈联可以读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应该暂时忘了故乡,才符合常理。然而作者偏偏没有忘记故乡,不仅没有忘记,反而在不经意一低头的瞬间,由默默流淌的江水勾起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字就写出了理不该如此,却情不由衷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里表达出来的是初出家门的李白对家乡的情不能自已。
活动10【导入】概括主旨
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活动11【练习】朗读、比较。
出示课件
李白的诗句很多都与长江有联系,
大家就曾学过他的《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开
阔,激情荡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这首诗与《渡
荆门送别》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处。
1.朗读、比较。
这也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次出四川
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圆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
流,好似也依恋着这个初次离家的
游子,与《渡荆门送别》有异曲同工
之妙。
3.请同学将两首诗做对比朗读
活动12【测试】背诵默写
背诵默写《渡荆门送别》
课件28张PPT。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主旨并能默写本诗
2理解诗人浪漫的诗情.品味凝练含蓄跳跃的语言
品诗想象,再现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壮阔奇丽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人论诗,理解诗的主旨并能默写本诗
难点:理解诗人浪漫的诗情.品味凝练含蓄跳跃的语言,再现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画面。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hàn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 ·读古诗划节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背景介绍·知人论诗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怀揣激情与梦想,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荆门山,一片开阔的原野送至作者眼前,这种从未见过的辽远与开阔深深地撞击着李白年轻的心,壮丽的景色激荡胸怀,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但就在作者低头的一瞬间,却被脉脉含情的长江水打动,于是,作者胸中万千豪情与心底柔软互相交融,落笔成诗,这就是《渡荆门送别》。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四·理解诗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长江同我从蜀地远渡出游,跟从我来到荆门这个地方游览。(叙事)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景、想象、比喻)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之情。五·讨论1、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景的?山随/平野尽绘诗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江入/大荒流长江沿着旷野奔流连绵峥嵘的蜀地群山尽抛身后,千里平野渐展眼前。初出蜀山的你为之一振:长江挣脱了高峡的束缚,在广袤的原野肆意地奔流,你的思绪奔腾不止,你的激情亢奋不息。难抑的兴奋,掩不住的喜悦,充盈胸襟。你站立船头,纵目四望,神采飘举;你心神骀荡,胸臆宽舒,眼前似展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月下/飞天镜 月影如飞下来的明镜讨论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远景,这联诗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云生/结海楼 云霞升起形成海市蜃楼空阔的楚天大地,地旷天高,大江横流。 月夜光景,更是绮丽,如梦如幻,令你喜不自禁。皓月东升,犹如浑圆之明镜,远飞而来,悬于中天,映于碧水。蓬松的云朵,姿态万千,变幻莫测,犹海市蜃景,令你惊叹不已。海市蜃楼六·赏析。探究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平野和大荒给诗人视觉上有什么感受?一个“随”字,把“山尽平野现”这一景观,描述成了“山随平野尽”,这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随”字,连接了山和原野;“随”字还让山动了起来,让山一点点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逐渐消失进了茫茫平原的怀抱,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一个字让本来安静的山动起来了,化静为动,神奇的文字调动了读者的丰富感受:读者可以跟着这个字去感受画面,读者的视线也跟着这个字移动,想象力也因为这个字而丰富了起来。更进一步,这山到底随着什么消失了呢?略一沉吟,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山是随着李白的行舟,李白的视线,李白的速度而消失在平原的!这是很重要的发现。并不是让山动起来表达就一定好,而是因为山这一动,我们就感受到了一个驾舟而行的人,一双惊奇的眼睛,一个活跃兴奋的心灵。正因为有了这个人,有了这双眼睛,才有了我们从诗句中笼统感受到的诗人情绪的振奋,万丈的豪情。呼应着这个“随”字的还有“入”字。如果说“随”字写“动”了山,“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入”字将李白和他的行舟送进了整个辽阔的湖北平原。本来,冲出三峡的江水已经渐渐平静,它亘古流着,镶嵌在这开阔的原野中,就如同一条白炼。如果跳出画面来观照画面的话, “长江”“大荒”组成的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这一“入”字,仍然是让读者不仅发现了长江之奔腾,发现了天地之开阔,更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了“李白”,发现了那个精神振奋豪情满怀的李白:人坐舟中,舟行水面,水咆哮而下,舟和人也随着咆哮的江水冲进了漠漠平野,无边大荒,给人一种无比刺激之感,新奇之感,振奋之感。“随”“入”两字就这样把诗人的感受移情给了山水,打破了客观世界的沉寂,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活跃感,同时还传达了年轻的李白此时此刻的兴奋和喜悦!江水年年在,行舟日日有,但读者的幸运处就在于豪情满怀的李白遇上了这奇丽壮阔的画面。我们之所以感觉诗句好,就是因为诗人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独特的感受,这就是艺术。同样传达出李白此时此刻这种兴奋感的还有“平野”和“大荒”两个意象。 “平野” 和“大荒”是相对于李白二十五岁之前一直生活的蜀中而言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两个词本身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对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湖北平原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有刚刚驶出重峦叠嶂的三峡的诗人心灵深处的的新鲜感、兴奋感、激动感,或许日日生活在平原的人是不会有如此感受的。不仅如此,“平野”和“大荒”还建构出了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幅无比宏大的视野,这茫茫漠漠之景,必定是经过情感同化过的,是意气风发仗剑远行的李白开阔胸襟和万丈豪情的写照,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想象。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中蕴藏的情感密码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蕴含着故乡水对“我”的脉脉深情以及“我”对家乡的眷恋。
然而,更深的情感密码和更大艺术张力却蕴藏在诗歌的关键词语和结构形式中,如 “仍”字里蕴藉的复杂情感,“故乡水”三个字里的丰富内涵以及尾联和前文的结构关系等。
尾联中的“仍”字非常值得品味。“仍”,还,继续,依旧的意思。暗含着情况尽管发生了变化,似乎可以不这样了,但到底还是这样了。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前面三联就是对这个变化的具体铺垫,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试着描述诗中“仍”字前后的关系:尽管李白已经离开故乡来到异地,而异地的景色又是这么新异开阔,此时李白喜悦、兴奋、激动,胸中豪情万丈,壮志满怀(由诗歌的颔联、颈联可以读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应该暂时忘了故乡,才符合常理。然而作者偏偏没有忘记故乡,不仅没有忘记,反而在不经意一低头的瞬间,由默默流淌的江水勾起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字就写出了理不该如此,却情不由衷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里表达出来的是初出家门的李白对家乡的情不能自已。《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七·写作特色八·中心《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壮阔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谢谢九·背诵默写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