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 碱及其性质 课时作业
(一)课堂作业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固体,易潮解 B.有强腐蚀性,俗称苛性钠
C.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D.它能与CO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D
【解析】A、纯净的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潮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俗称苛性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不能与CO发生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此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物质中,溶于水不能放出大量热的是( )
A、生石灰 B、NaOH 固体 C、浓硫酸 D、氢氧化钙
【答案】D
【解析】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氢氧化钙溶于水时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基本相同。故选D。
(3)当碱液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 )
A.醋酸 B.稀盐酸 C.硼酸 D.3%~5%的NaHCO3溶液
【答案】C
【解析】当碱液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 ,酸碱中和。故选C。
(4)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 )
A、酚酞溶液 B、稀盐酸 C、氧化铜 D、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红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
B、稀盐酸均能与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钠和水,但均无明显变化,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
C、氧化铜不能与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
D、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5)“苛性钠、烧碱、火碱、生石灰、熟石灰、消石灰”六种名字所代表的物质只有( )
A.6种 B.3 种 C.4种 D.2种
【答案】B
【解析】苛性钠、烧碱、火碱指的是氢氧化钠,生石灰指的是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指的是氢氧化钙,因此六种物质的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三种,故答案为B.
(二)课后作业
(1)1839 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 CaO+H2O=Ca(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会放出热量
C.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氯化氢气体
D.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
【答案】B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石灰遇水沸腾,该反应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氧化钙可干燥某些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2)下列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是( )
A.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
B.将CO2通入 NaOH 溶液中
C.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稀硫酸滴入 NaCl溶液中
【答案】B
【解析】A、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B、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故选项正确。
C、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D、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B。
(3)如图所示,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 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入CO2气体后,根据浮=pgV,左端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增大,左端乒乓球上升,右端乒乓球下降,故A错误;
B.整个过程中左端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由增大到不变,两端乒乓球位置会有变化,故B错误;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逐渐被吸收,充分反应后,集气瓶内气体恢复为原来成分,杠杆逐渐恢复原状,故C正确;
D.H2的密度比空气小,与浓NaOH溶液不反应.将CO2换成H2左端乒乓球下降,右端兵乓球上升,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干燥氨气
C.探究CO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D.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答案】B
【解析】 A.天平指针未偏转,可以验证质量守恒,A对;
B.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干燥,B错;
C.CO2+2NaOH= Na2CO3+ H2O,CO2与NaOH 反应,消耗更多的CO2塑料瓶变瘪程度大,可以判断CO2是否与Na0H反应,C对;
D.两支试管的实验变量是溶剂的种类不同,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D对;
故选B。
(5)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①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②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③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④探究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含量的高低
【答案】A
【解析】 A.图中稀盐酸与碳酸钠固体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且装置是密封的,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等质量的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扩散,主要探究的是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但图中溶质不同,未控制变量,所以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C.图中是蘸水的和蘸酒精的玻璃棒分别点燃,探究的是燃烧条件之一物质的可燃性,而非温度达到着火点。
D.要探究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应该选用的是与二氧化碳反应能够看到明显现象的试剂,而图示中选用的氢氧化钠溶液虽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是都看不到明显现象,实验设计错误,D错误。
故选A。
(6)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加入适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加入适量水,比较温度
C.鉴别(NH4)2SO4和KCl两种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加水溶解、过滤
【答案】D
【解析】A、适量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NH4)2SO4能与熟石灰研磨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钾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7)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酸根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B.酸中一定有非金属元素
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答案】C
【解析】A、酸是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中可能有氧,例如硫酸,说法正确;
B、酸是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故酸中一定含氢元素,所以一定有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C、盐是由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铵盐,说法错误;
D、碱是电离时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碱中一定含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说法正确;
故选C。
(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就是燃烧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答案】D
【解析】A、由氧化物概念可知,氧化物必有氧元素,但硫酸,硝酸钾等也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所以A错误;
B、酸都含有氢元素,但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才是酸,例如碳酸氢钠含有氢元素,但不是酸而是盐,所以B不正确:
C、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根本不是燃烧,所以C错误;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推理正确,所以D正确:故选D。
(9)氢氧化钠中所含原子团的名称是( )
A.氢氧根 B.氧氢根 C.氧钠根 D.氧化钠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其中氢氧根属于原子团。
故选A。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或试剂保存合理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结束后,吹灭酒精灯后盖上灯帽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玻璃棒缓缓加入到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C.将浓盐酸和浓氨水放在同一试剂柜中保存
D.将氢氧化钠固体存放在广口瓶中
【答案】D
【解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飞溅,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盐酸和浓氨水分别属于酸和碱,应放在不同的试剂柜中保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固体保存在广口瓶中,可将氢氧化钠固体存放在广口瓶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生命吸管”是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器。其净水原理如图:
①通过滤网可除去水中的 杂质(填“可溶性”或“难溶性”)。
②抗菌活性复合滤料中的活性炭作用是 。
(2)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以致用。请解释:
①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色固体,请解释这层白色固体产生的原因: 。
②用完石灰水后,用 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
【答案】.(1)难溶性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稀盐酸
(12)中国将力争“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填字母)。
a.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b. 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 采用节能技术
d. 利用太阳能、风能
(2)“碳中和”目的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结合如图1,提出一种可行的碳吸收方式: 。
(3)“碳捕获”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小张同学利用化学知识,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捕捉CO2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丁,请写出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该流程虽然简单,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存在的不足是 ,这将是小张同学以后运用化学知识需改进的地方。
(4)“碳”的转化与利用
【转化Ⅰ】以CO2为碳源,与H2经催化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物,此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化学家使用特殊催化剂实现了CO2和H2转化为A或B等有机物和水,原理如图3所示:
① B的化学式是 。
②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的质量和 不变。
③理论上讲,当原料气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最终产物是A。
【转化Ⅱ】2020年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团队开发出了镍基双金属催化剂,用来将二氧化碳和甲烷两种温室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重整得到两种气体燃料。反应过程如图4所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段时间后该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降低的原因是 。
【答案】(1)bcd (2)植树造林
(3)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快速充分 CaO+H2O=Ca(OH)2 碳酸钙高温煅烧,耗能较多/碳酸钙高温煅烧又释放出了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4)C6H6 化学性质 24:13 (仅写催化剂也可) 反应过程中有C覆盖在催化剂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1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①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用B装置制取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
③用试管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请在D方框中画出装置图(只画试管和导气管) 。
(2)用实验室存放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于是红红判断氢氧化钠变质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
为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红红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1: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方案2: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饱和石灰水,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红色。于是明明认为样品中还会有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
①康康认为红红的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目的,他的理由是 。
②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
(3)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来中和废水中的盐酸,现取废液50g,逐滴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当溶液pH为7时,用去氢氧化钠溶液8g。请计算废水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
【答案】 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是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1.4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 碱及其性质 课时作业
(一)课堂作业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固体,易潮解 B.有强腐蚀性,俗称苛性钠
C.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D.它能与CO发生化学反应
(2)下列物质中,溶于水不能放出大量热的是( )
A、生石灰 B、NaOH 固体 C、浓硫酸 D、氢氧化钙
(3)当碱液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 )
A.醋酸 B.稀盐酸 C.硼酸 D.3%~5%的NaHCO3溶液
(4)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 )
A、酚酞溶液 B、稀盐酸 C、氧化铜 D、二氧化碳
(5)“苛性钠、烧碱、火碱、生石灰、熟石灰、消石灰”六种名字所代表的物质只有( )
A.6种 B.3 种 C.4种 D.2种
(二)课后作业
(1)1839 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 CaO+H2O=Ca(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会放出热量
C.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氯化氢气体
D.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
(2)下列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是( )
A.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
B.将CO2通入 NaOH 溶液中
C.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稀硫酸滴入 NaCl溶液中
(3)如图所示,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 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干燥氨气
C.探究CO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D.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5)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①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②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③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④探究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含量的高低
(6)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加入适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加入适量水,比较温度
C.鉴别(NH4)2SO4和KCl两种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加水溶解、过滤
(7)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酸根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B.酸中一定有非金属元素
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就是燃烧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9)氢氧化钠中所含原子团的名称是( )
A.氢氧根 B.氧氢根 C.氧钠根 D.氧化钠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或试剂保存合理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结束后,吹灭酒精灯后盖上灯帽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玻璃棒缓缓加入到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C.将浓盐酸和浓氨水放在同一试剂柜中保存
D.将氢氧化钠固体存放在广口瓶中
(11)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生命吸管”是一种便携式户外净水器。其净水原理如图:
①通过滤网可除去水中的 杂质(填“可溶性”或“难溶性”)。
②抗菌活性复合滤料中的活性炭作用是 。
(2)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以致用。请解释:
①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色固体,请解释这层白色固体产生的原因: 。
②用完石灰水后,用 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
(12)中国将力争“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填字母)。
a.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b. 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 采用节能技术
d. 利用太阳能、风能
(2)“碳中和”目的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结合如图1,提出一种可行的碳吸收方式: 。
(3)“碳捕获”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小张同学利用化学知识,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捕捉CO2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丁,请写出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该流程虽然简单,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存在的不足是 ,这将是小张同学以后运用化学知识需改进的地方。
(4)“碳”的转化与利用
【转化Ⅰ】以CO2为碳源,与H2经催化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物,此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化学家使用特殊催化剂实现了CO2和H2转化为A或B等有机物和水,原理如图3所示:
① B的化学式是 。
②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的质量和 不变。
③理论上讲,当原料气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最终产物是A。
【转化Ⅱ】2020年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团队开发出了镍基双金属催化剂,用来将二氧化碳和甲烷两种温室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重整得到两种气体燃料。反应过程如图4所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段时间后该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降低的原因是 。
(1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①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用B装置制取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
③用试管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请在D方框中画出装置图(只画试管和导气管) 。
(2)用实验室存放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于是红红判断氢氧化钠变质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
为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红红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1: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方案2: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饱和石灰水,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红色。于是明明认为样品中还会有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
①康康认为红红的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目的,他的理由是 。
②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
(3)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来中和废水中的盐酸,现取废液50g,逐滴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当溶液pH为7时,用去氢氧化钠溶液8g。请计算废水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