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鲁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认识酸和碱”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核心知识。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1)依据元素组成可以将物质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2)在一定条件下含有同一元素的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酸碱盐的定义与组成;(2)酸的碱的性质;(3)酸碱中和反应。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认识酸和碱》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酸及其性质”:本部分围绕酸展开。先介绍常见酸如盐酸、硫酸,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闻气味,了解其物理性质。实验探究是重点,借助酸与多种物质的反应,像与酸碱指示剂、金属氧化物(如铁锈)的反应,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规律。从微观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帮助学生构建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 。主题2“碱及其性质”:本部分先介绍常见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结合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联系生活中含碱物质,激发兴趣。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直观呈现变色现象,理解反应实质。讲解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引导学生对比酸、碱性质差异。最后强调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科学素养 。主题3.“溶液的酸碱性”:首先介绍如何识别溶液的酸碱性,引出酸碱指示剂概念,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接着阐述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讲解 pH 取值范围(0 - 14),pH<7 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7 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pH = 7 溶液呈中性。还介绍了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 ,强调其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主题4.“酸碱中和反应”: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酸和碱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变化,直观感受中和反应。介绍中和反应概念,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剖析其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结合生活实例,如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凸显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知识理解,为后续学习盐和复分解反应奠定基础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第七单元“认识酸和碱”内容逻辑清晰。首先从生活常见酸、碱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与认知需求。接着阐述酸、碱定义,构建理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酸、碱性质,如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等,深化对物质性质理解。再介绍酸、碱通性及相关化学方程式,形成知识体系。最后讲述中和反应概念、实质与应用,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酸、碱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学活动:酸碱性质大比拼:分组竞赛,识别常见酸碱并描述性质,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生活中的酸碱: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接触的酸碱实例,探讨用途危害,体会化学实用性。酸碱中和模拟:借助数字化实验设备,模拟酸碱中和反应,让学生直观感受变化。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提供线上模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反复练习实验操作。科普纪录片:选取酸碱相关的科普视频,拓宽学生视野。趣味漫画:制作酸碱知识漫画,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本单元教学重点:掌握常见酸和碱的性质与用途,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学会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及相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熟悉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及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本质,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应用,精准测定溶液 pH 并灵活分析相关问题 。
2022新课标要求 1.酸碱概念理解,要掌握酸和碱的定义,能准确区分常见的酸和碱。2.化学性质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如与指示剂的反应、与金属的反应等。3.酸碱中和反应,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实质及应用。4.pH值的测定,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并能解释其意义。5.实际应用认知,了解酸和碱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不当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6.科学态度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规范。
单元学情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他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但对于酸和碱的性质及相关化学反应的理解还较为有限。 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规律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对物质的分类有初步概念,但对于酸和碱的分类依据和特点还不够清晰。不过,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能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同时,学生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有助于理解酸和碱反应中的定量关系。
单元目标 1.学生能建立酸碱盐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基本观念,理解酸碱盐在物质分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微观角度解释酸碱盐的反应实质。2.通过对酸碱盐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3.经历酸碱盐相关的实验探究过程,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能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4.了解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常见的酸和碱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中和反应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几种重要的盐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 酸及其性质 1.认识常见酸,能识别盐酸、硫酸等常见酸,了解其物理性质。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能与几种物质反应,会写相关方程式。3.学会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探究酸的性质,培养相关实验技能。 常见的酸、酸的化学性质 1课时
课题2 碱及其性质 1.了解常见碱,说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碱的化学式,掌握其部分物理性质。2.理解碱的化学性质,知道碱能与几种物质反应,会写相关化学方程式。3.运用碱的性质,学会用碱的性质解释现象,能进行物质鉴别、除杂。 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 1课时
课题3 溶液的酸碱性 1.掌握酸碱指示剂,熟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能准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2.理解pH的含义,明白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3.了解溶液酸碱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1课时
课题4酸碱中和反应 1.认识中和反应,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探究中和反应实质,通过实验探究,明白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3.了解中和反应应用,知道酸碱中和反应在农业、工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应用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1)
课题 酸及其性质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章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延伸,为之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挥发性等,让学生对常见的酸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着重点讲解了酸的化学性质,如酸能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使学生了解酸的通性以及不同酸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最后还涉及到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类型角度进一步理解酸的性质。编写特点:教材内容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常见的有酸味的物质,如柠汁、西红柿、葡萄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酸及其性质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化学现象充满好奇,渴望通过实验探究来深入理解知识。然而,对于酸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分析数据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善于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理论推导。但总体来说,多数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启发。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应多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形成 “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认识到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不同酸的性质差异是由于酸根离子不同导致的。建立 “物质变化观”,理解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思维】:通过对浓盐酸和浓硫酸物理性质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经历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类比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与实践】:能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如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等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应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严谨实验、如实记录,认识酸的应用与危害,增强环保与安全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酸(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的通性及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酸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以及酸与多种物质反应的化学原理和实验现象分析。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4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常见的酸有哪些?(2分)。②能否说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酸性溶液 (3分)。任务二:常见的酸①为什么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塞后瓶口出现白雾 (5分)②若实验中皮肤不慎沾上少量浓硫酸或浓盐酸,应怎样处置呢?(5分)任务三:酸的化学性质①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5分)②简述酸的化学性质。(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课标解读】2022 年新课标强调,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及其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与创新思维。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酸的性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强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新课标还注重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酸相关现象的跨学科本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一些有酸味的物质,如食醋、西红柿、柠檬汁等。化学家研究了这些物质,发现这些物质中都含有在水溶液里能解 离出氢离子(H^+)的化合物。化学上把在水溶液里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 )的化合物称为酸。 常见的酸有哪些?它们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播放图片】生活中的酸 【观看图片】 以问题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常见的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讲解】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并观察浓盐酸和浓硫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打开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塞,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闻一闻它们是否有气味。注意: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地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因为一些化学药品有毒一些化学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能对嗅觉器官造成伤害。将观察、阅读、思考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聚集,形成了盐酸小液滴。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聚集,形成了盐酸小液滴。工业上使用的浓盐酸因含有少量杂质而略带黄色。浓盐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盐酸的危害:1.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收起急性中毒。2.浓盐酸对皮肤和衣物有较强的腐蚀性,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应急处置:1.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畅。就医。2.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湾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盐酸的用途: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黏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十分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 3%~5% 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浓硫酸有很强的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可以将其作为干燥剂。那么做干燥剂的时候,装置图是怎么样的 需要注意的点在哪?干燥装置图如右所示。浓硫酸做干燥剂时,需要干燥的气体一定从长导管通入,从短导管出,可归纳为:长进短出。稀硫酸无吸水性,不能用作干燥剂。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NH3),可以用来干燥O2、H2、CO2。 注意: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需要,稀释浓盐酸或浓硫酸来配制一定溶质质 量分数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在稀释浓硫酸时, 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除盐酸和硫酸外,常见的酸还有硝酸(HNO3)、 醋酸(CH3COOH)和碳酸(H2CO3)等。【板书】常见的酸 【观看图片】工业盐酸 小组实验时积极思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交流在本次常见的酸及其物理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大多能掌握盐酸、硫酸等酸的色、态、味、挥发性等特点。但部分同学在区分相似性质时仍有混淆。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多结合实际加深记忆,期待大家后续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常见酸的物理性质,旨在让学生直观认识酸的外观、状态、气味等特性。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实验中准确识别各类酸,培养观察和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同时为后续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奠定基础,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任务三: 酸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2.向盛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待铁锈除尽后再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播放视频】【实验结论】1.实验证明,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2.常温下,盐酸能与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Fe2O3)]发生反应,还能与除锈后的铁钉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活动探究】硫酸与盐酸性质的比较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活动探究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1.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请帮助他们总结一下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实验结论】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活动探究实验,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可得出结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教师讲解】金属单质与酸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难易程度如何,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关。金属的位置越靠前,活动性就越强,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3)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当然,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酸根阴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例如,硫酸能与氯化钡(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BaSO4)沉淀,而盐酸不与氯化钡发生反应。 像BaCl2、FeCl3、BaSO4、CaCO3 等均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化学上把这类化合物称为盐。 酸的这些性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酸的主要用途长话短说:1. 酸溶于水都能解离出氢离子(H^+),因此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 不同的酸,由于其溶液中所含的酸根阴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 3. 盐酸(HCl)、硫酸(H2SO4)等是重要的酸,具有广泛的用途。【板书】酸的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2.向盛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待铁锈除尽后再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2.加入稀盐酸后,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待铁锈除尽后,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由黄色变为绿色,因为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活动探究】实验现象: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的试管中,溶液不变色,仍为无色。2.加入稀硫酸后,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待铁锈除尽后,再加入少量稀硫酸,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化学式: 通过对常见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在测试中,大部分同学能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反应原理。但部分同学在实验分析和实际应用方面仍需加强。后续应增加实践操作,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以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目标。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掌握酸与多种物质的反应规律,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学习酸碱中和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7.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在“酸及其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呈现酸的化学性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交流,培养了合作与思考能力。而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胃酸过多需用碱性药物治疗为例,帮助学生理解酸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认同感。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预估不足,在讲解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配平上进度过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同时,实验环节虽然学生参与热情高,但时间把控欠佳,导致总结环节仓促,学生未能充分消化实验中的知识点。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教学中做出改进。在备课阶段,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对于重难点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放慢讲解速度,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确保学生掌握。在实验教学方面,提前明确实验要求和步骤,合理规划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和总结。此外,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决他们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