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鲁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认识酸和碱”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核心知识。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1)依据元素组成可以将物质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2)在一定条件下含有同一元素的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酸碱盐的定义与组成;(2)酸的碱的性质;(3)酸碱中和反应。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认识酸和碱》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酸及其性质”:本部分围绕酸展开。先介绍常见酸如盐酸、硫酸,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闻气味,了解其物理性质。实验探究是重点,借助酸与多种物质的反应,像与酸碱指示剂、金属氧化物(如铁锈)的反应,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规律。从微观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帮助学生构建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 。主题2“碱及其性质”:本部分先介绍常见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结合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联系生活中含碱物质,激发兴趣。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直观呈现变色现象,理解反应实质。讲解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引导学生对比酸、碱性质差异。最后强调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科学素养 。主题3.“溶液的酸碱性”:首先介绍如何识别溶液的酸碱性,引出酸碱指示剂概念,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接着阐述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讲解 pH 取值范围(0 - 14),pH<7 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7 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pH = 7 溶液呈中性。还介绍了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 ,强调其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主题4.“酸碱中和反应”: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酸和碱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变化,直观感受中和反应。介绍中和反应概念,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剖析其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结合生活实例,如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凸显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知识理解,为后续学习盐和复分解反应奠定基础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第七单元“认识酸和碱”内容逻辑清晰。首先从生活常见酸、碱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与认知需求。接着阐述酸、碱定义,构建理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酸、碱性质,如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等,深化对物质性质理解。再介绍酸、碱通性及相关化学方程式,形成知识体系。最后讲述中和反应概念、实质与应用,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酸、碱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学活动:酸碱性质大比拼:分组竞赛,识别常见酸碱并描述性质,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生活中的酸碱: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接触的酸碱实例,探讨用途危害,体会化学实用性。酸碱中和模拟:借助数字化实验设备,模拟酸碱中和反应,让学生直观感受变化。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提供线上模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反复练习实验操作。科普纪录片:选取酸碱相关的科普视频,拓宽学生视野。趣味漫画:制作酸碱知识漫画,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本单元教学重点:掌握常见酸和碱的性质与用途,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学会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及相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熟悉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及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本质,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应用,精准测定溶液 pH 并灵活分析相关问题 。
2022新课标要求 1.酸碱概念理解,要掌握酸和碱的定义,能准确区分常见的酸和碱。2.化学性质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如与指示剂的反应、与金属的反应等。3.酸碱中和反应,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实质及应用。4.pH 值的测定,学会使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并能解释其意义。5.实际应用认知,了解酸和碱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不当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6.科学态度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规范。
单元学情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他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但对于酸和碱的性质及相关化学反应的理解还较为有限。 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规律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对物质的分类有初步概念,但对于酸和碱的分类依据和特点还不够清晰。不过,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能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同时,学生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有助于理解酸和碱反应中的定量关系。
单元目标 1.学生能建立酸碱盐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基本观念,理解酸碱盐在物质分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微观角度解释酸碱盐的反应实质。2.通过对酸碱盐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3.经历酸碱盐相关的实验探究过程,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能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4.了解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常见的酸和碱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中和反应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几种重要的盐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 酸及其性质 1.认识常见酸,能识别盐酸、硫酸等常见酸,了解其物理性质。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能与几种物质反应,会写相关方程式。3.学会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探究酸的性质,培养相关实验技能。 常见的酸、酸的化学性质 1课时
课题2 碱及其性质 1.了解常见碱,说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碱的化学式,掌握其部分物理性质。2.理解碱的化学性质,知道碱能与几种物质反应,会写相关化学方程式。3.运用碱的性质,学会用碱的性质解释现象,能进行物质鉴别、除杂。 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 1课时
课题3 溶液的酸碱性 1.掌握酸碱指示剂,熟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能准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2.理解pH的含义,明白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3.了解溶液酸碱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1课时
课题4酸碱中和反应 1.认识中和反应,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探究中和反应实质,通过实验探究,明白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3.了解中和反应应用,知道酸碱中和反应在农业、工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应用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2)
课题 碱及其性质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章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酸的相关知识后,对另一类重要化合物 -- 碱的系统学习。碱的性质与酸的性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对碱及其性质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等化学变化,完善对化学物质性质和反应的认知体系,为后续盐的学习以及理解复分解反应等莫定基础。内容结构:教材首先给出碱的定义,让学生明确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这一本质特征。接着介绍了常见的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展示碱与指示剂、酸、盐等物质的反应,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掌握碱的性质。最后还介绍了碱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碱及其性质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这有利于通过实验探究来理解碱的性质。然而,学生在抽象思维和微观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对于碱的化学性质背后的离子反应原理较难把握。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碱与多种物质反应的规律时感到困难,容易混淆相似的化学反应。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碱的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借此激发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的化学观念,理解碱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而碱的性质又决定了它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建立酸碱对立统一的观念,认识到酸和碱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在中和反应中的相互转化关系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科学思维】:通过对碱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学习碱的性质,如将碱与酸的性质进行对比,加深对碱的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探究碱的性质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尝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碱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学习碱及其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和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碱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责任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指示剂、酸、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碱的化学性质背后的微观原理,以及准确书写碱相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4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常见的碱有哪些?(2分)。②能否说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碱性溶液 (3分)。任务二:常见的碱①在使用氢氧化钠时有什么注意事项?(5分)②氢氧化钠俗名有哪些?(5分)任务三:碱的化学性质①为什么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5分)②所有的碱性质都一样吗 (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课标解读】2022 年新课标对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碱及其性质的学习提出新要求。强调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碱的化学变化。注重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碱的性质本质,如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将碱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碱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以提升其化学学科素养。【问题导入】有一类与酸不同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OH^ ),化学上把这类化合物称为碱。例如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Ca(OH)_2]就是一种碱。不难推测,碱的化学性质跟氢氧根离子(OH^ )密切相关。碱有怎样的性质?又有哪些用途呢?【播放图片】生活中的碱 【观看图片】 以问题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常见的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演示实验】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各取适量固体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分别放入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完成下列实验:1. 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2. 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3. 向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请将你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中:【注意】在使用氢氧化钠时, 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 皮肤、衣服等被腐蚀。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适量的硼酸溶液。【播放视频】【教师讲解】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对皮肤、纸张、织物等有强烈的腐蚀性。暴露在空气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逐渐溶解。广泛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等工业;生活中用来去除油污;实验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烧碱常用于制造碱性清洁剂、肥皂、人造丝,广泛用于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氢氧化钠在空气中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需密封保存。氢氧化钙是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白色粉 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氢氧化钙对皮肤、衣服等有腐蚀作用。熟石灰可由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熟石灰常用于建筑业、改良酸性土壤和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等。除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外,常用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等。【板书】常见的碱 【设计实验】各取适量固体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分别放入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完成下列实验:1. 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2. 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3. 向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观看实验视频】【实验现象】1. 氢氧化钠是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固体。2. 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表面逐渐变得潮湿;氢氧化钙颜色不变,但可能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表面变得有些粗糙。3. 向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氢氧化钠迅速溶解,溶液澄清,触摸烧杯外壁会感到发热;氢氧化钙溶解较慢,溶液略显浑浊,触摸外壁温度变化不明显。氢氧化钠的应用:氢氧化钙的应用:氢氧化钾 小组实验时积极思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交流在本次常见的碱及其物理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大多能掌握氢氧化钠和杨氧化钙的色、态、味、潮解等特点。但部分同学在区分相似性质时仍有混淆。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多结合实际加深记忆,期待大家后续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碱的物理性质这一知识点,旨在让学生直观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外观、状态、溶解性等特征。为后续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奠定基础,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联。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物理角度认识化学物质,提升综合科学素养。
任务三: 碱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1.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同样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2.向两个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里分别加入5mL 氢氧化钠溶液和5mL 氢氧化钙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播放视频】【实验结论】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这表明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使瓶内压强减小,瓶子变瘪。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更明显,所以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教师提问】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实验2中矿泉水瓶变瘪,不足以证明CO2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CO2溶解在水中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用什么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呢?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正是由于氢氧根离子的存在,导致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当然,由于不同的碱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例如,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氢氧化钠却不能。思考:所有的碱性质都一样吗 碱的这些性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长话短说:1.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等是重要的碱,具有广泛的用途。2. 碱溶于水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OH-),因此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3. 不同的碱,由于其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视野拓展】科学家认识酸和碱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有酸味的物质是酸。1663 年,波义耳提出识别酸的方法。18 世纪,发现酸能跟碱作用生成中性物质。1787 年,拉瓦锡提出酸是“含氧的化合物”。1811 年,戴维提出“氢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1887 年,阿伦尼乌斯认为水溶液中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是酸,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是碱,酸碱反应实质是H^+与OH^ 结合生成水和盐,近代酸碱理论诞生并发展。【板书】酸的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同样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2.向两个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里分别加入5mL 氢氧化钠溶液和5mL 氢氧化钙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同意该观点: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一体积水大约能溶解一体积CO2,所以将CO2通入水中,也会导致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矿泉水瓶变瘪。仅通过矿泉水瓶变瘪这一现象,确实不能确凿地证明CO2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对比实验:取两个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会观察到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矿泉水瓶变瘪程度比加入水的矿泉水瓶更明显 。这说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的CO2更多,不仅仅是CO2溶解在水中的缘故,从而证明CO2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组讨论】不是所有的碱性质都一样,不同的碱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例如: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氢氧化钠却不能。波义耳: 在碱的化学性质学习中,学生能否准确说出碱与指示剂、二氧化碳等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是重要评价点。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熟练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能力。还可通过课后作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总体来看,若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表明学习效果良好。
设计意图:意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碱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规律。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碱与指示剂、酸、非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为后续酸碱中和等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
7.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在“碱及其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优点方面,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观察和思考,对碱的性质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讲解碱在清洁剂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错误。在教学方法上,讲解速度可能稍快,导致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另外,课堂练习的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不够及时。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做出以下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放慢讲解速度,给学生更多时间消化吸收知识。增加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及时反馈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采用更多的实例和比喻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个别关注,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