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8.1 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8.1 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03 14: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鲁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核心知识。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1)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各类盐、能源物质等;(2)理解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海水中的物质2.海底矿物3.海水淡化4.海水晒盐的过程5.粗盐的提纯6.氨碱法制纯碱7.纯碱的性质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海洋化学资源”:海洋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介绍海水中的物质与元素,例如盐和各种元素等。实验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海水淡化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要 视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法。还会涉及海洋化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最后,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主题2“海水晒盐”:介绍海水晒盐的原理,即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使海水中的氯化钠结晶析出。讲解盐田的构造和工作流程,以及影响海水晒盐的因素,如温度、风力、海水浓度等。还会涉及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得到较纯净的食盐。同时,可能会拓展到海水晒盐的经济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题3.“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碳酸氢钠、 碳酸钠主要是以食盐为原料制得的,首先是两者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接着重点学习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和量的不同;与碱反应的情况;受热分解的特性,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而碳酸钠相对稳定。还会涉及它们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如碳酸氢钠用于发酵粉,碳酸钠用于制玻璃、造纸等。此外,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内容逻辑清晰。首先引入海洋化学资源丰富多样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接着介绍海水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盐类、金属元素等。然后重点阐述海洋化学资源的提取方法,如膜法、热法等。再探讨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挑战,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最后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随后学习海水晒盐的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使海水中的氯化钠结晶析出。讲解盐田的构造和工作流程。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氢钠、 碳酸钠主要是以食盐为原料制得的,讲解二者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还会涉及它们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如碳酸氢钠用于发酵粉,碳酸钠用于制玻璃、造纸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学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水淡化、海水晒盐与认识碳酸钠的实验操作,开展关于海洋资源利用的小组讨论和辩论。安排实地参观海水淡化厂或海洋博物馆。教学资源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洋化学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的视频资料,提供相关科普书籍和研究报告供学生阅读,还可邀请专家进行线上讲座。本单元教学重点:海洋中常见化学资源的种类及提取方法,如海水制盐、海水淡化等。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本单元教学难点:理解资源提取中的化学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图示、列表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认识溶解度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初步学会合理控制实验条件。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了解食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4.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探究纯碱的性质,了解纯碱的主要用途,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单元学情 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本单元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独立地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但又是在前面所学习过的根本的化学知识如酸碱概念及其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和应用。一、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从资源的角度认识物质,通过教材展示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己知的方法对新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这是对方法的再强化和升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图表信息,而读图识表是学生应具有的处理运用信息能力之一。应用所学的读图识表的方法,来发现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和规律性,并学以致用。二、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通过学习己经知道过滤、蒸发和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在生活中,食盐又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陌生,以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为起点,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方法、原理的分析,三、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其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需要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考虑物质制取过程中的原料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海水中化学的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对大海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深厚的爱好,进而深刻体会化学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价值。2、学生学习障碍点除去食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及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是难点,学生何时将观的物质微观化,如何进一步强化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从微粒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3、学生学习的发展点通过对海洋化学工业流程的介绍、图片对比和相关视频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通过氨碱法制纯碱中各物质的使用以及侯氏制碱法的简要介绍和比较,建立起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科学价值观;并进一步完善以变化作为理解生产物质转化物质的工具性观念。
单元目标 1、了解海水是一种典型的溶液,以及溶液的组成。2、通过归纳总结开发利用海水的方法,复习稳固“海水提镁”“海水制碱”的原理;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海水淡化的方法,比照二者的区分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蒸馏、蒸发、结晶的关系。3、通过绘制学问网络图,将本单元学问系统化、网络化。4、通过沟通、争论,提升化学观念,如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晒盐”和海水淡化都是在用物理的方法分别混合物,而“海水制镁”和“海水制碱”是用化学方法改造物质,从而生疏到人类从自然界中猎取物质有两种途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海洋化学资源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海水“晒盐”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海洋化学资源 1.了解海洋中蕴含的主要洋洋资源,掌握海水淡化的方法。2.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 海水中的物质、海底矿物 1课时
课题2 海水“晒盐” 1.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即通过蒸发水分使盐溶液达到饱和进而析出晶体。2.掌握海水晒盐的主要流程和操作要点,包括引入海水、蒸发浓缩、结晶分离等环节。3.学会分析影响海水晒盐效率和质量的因素,如气候条件、盐田构造等。 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晒盐”的原理、粗盐的提纯 1课时
课题3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1.清晰掌握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溶解性等,能准确描述和区分。2.深入理解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如与酸、碱的反应,以及热稳定性的差异,并能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3.学会运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差异,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分离和提纯,以及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碳酸氢钠、碳酸钙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1)
课题 海洋化学资源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下册第8章第1节的内容,海洋化学资源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多样的知识点。首先是海洋化学资源的种类,如各种盐类、能源物质等。重点在于海水制盐的原理与方法,以及海水提取其他化学物质的工艺流程。同时,还涉及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让学生明白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知识框架:教材首先介绍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让学生了解海洋中蕴含的丰富化学资源,如氯化钠、氯化镁、溴等。接着重点讲述了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包括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使学生对从海水中获取重要化工原料氯化钠有了清晰的认识。编排意图:以海洋化学资源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海洋与化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兴趣。通过海水晒盐等具体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体会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常见的化学物质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为后续学习海水 “制碱” 以及其他化工生产过程莫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与学生在生活中对盐的认识和使用等经验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学习者分析 学生知道从海水中可以获取海洋生物,可以得到食盐等,但是不会从资源的角度认识海洋,所以,他们一般不会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角度去思考海洋问题,更不会想到海水的淡化是用化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大海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深刻体会化学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价值。同时由于学生对“实验探究”活动情有独钟,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参与决策的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元素观:认识到海洋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如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理解元素在海洋化学资源中的分布和转化。微粒观:通过对海水中电解质的电离和结晶过程的学习,形成对物质微观构成和微粒运动的认识,如氯化钠在水中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在蒸发结晶过程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又重新结合形成氯化钠晶体。变化观:理解海水晒盐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变化,以及海水中其他化学物质提取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化学变化,认识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在海洋化学资源利用中的相互关系。分类观:学会对海洋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如根据溶解性可将海水中的盐分为易溶性盐和难溶性盐等,培养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和方法。【科学思维】: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化学资源,如常见的盐类、溴、镁等的存在形式和用途。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掌握蒸发结晶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书写氯化钠、氯化镁等在海水中的电离方程式,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经历海水晒盐的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海洋化学资源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海洋化学资源的丰富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责任感。体会化学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我国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家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洋化学资源的主要类型,如海盐、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等。掌握海水淡化和提取化学物质的常见方法及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复杂的化学工艺流程,分析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2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你知道海洋中有哪些化学资源吗?(2分)。②海洋的化学资源有哪些呢?(3分)。任务二:海水中的物质①在实验中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可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5分)②多级闪级蒸馏法有哪些优点呢 (5分)任务三:海底矿物①海洋有哪些资源呢?(5分)②可燃冰为什么被称为ie“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课标解读】2022 年新课标对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海洋化学资源,学生需了解海洋中蕴含的丰富化学资源。掌握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和原理,认识其工艺流程。理解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观念,鼓励学生关注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趋势,激发学生对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作用的探究兴趣。【问题导入】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 3.2 万千米,我国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你知道海洋中有哪些化学资源吗?【播放图片】海洋资源 【观看图片】 以问题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海水中的物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讲解】地球表面的71%是被海水覆盖的。从太空中眺望,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体。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除了含有巨量的水,还溶有大量的盐。如果我们把1000g海水加热蒸发,水全部蒸发掉时,能得到约35g盐。全球海水中含有的盐类总质量约为5亿亿吨,其中氯化钠约占盐类总质量的80%。如果把海水中的这些盐平铺在全球陆地上,其厚度可达约150m。海洋中漂浮的冰山是固态的水——冰;海洋里存在着大量的液态水;海洋上空漂浮着气态水——水蒸气。【活动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除去海水中的盐,得到淡水呢?〔实验用品〕酒精灯、试管、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火柴;食盐水、硝酸银溶液。〔实验步骤〕(1)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大试管中加入约5 ~ 10 mL食盐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3)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已知氯化钠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播放视频】【教师提问】讨论: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可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教师讲解】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仅占地球上总水量的 0.3%,且分布不均衡。海水淡化已成为获得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在世界范围内能做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主要是膜法和热法。膜法又称为反渗透法。热法中较为常用的是多级闪急蒸馏法。各种海水淡化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要视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法。膜法海水淡化的优点:能耗相对较低。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可以在常温下操作。缺点:膜容易受到污染,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增加成本。对进水水质要求较高。 多级闪急蒸馏法的优点:技术成熟,工艺稳定。能够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 缺点: 能耗较高。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多识一点:膜法和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膜法(RO)淡化海水是利用了渗透压的原理。即当用渗透膜将淡水和海水(盐水)隔开时,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水分子会由淡水一侧向海水一侧渗透。而当向海水一侧施加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如图所示),海水一侧的水分子又可以通过渗透膜向淡水一侧渗透,而海水中体积较大的盐离子无法通过渗透膜,于是海水中的水分子不断地被分离出来,从而得到淡水。多级闪急蒸馏法(MSF)简称“闪蒸法”,利用的是闪蒸的原理。常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减压时水的沸点降低。闪蒸法设计有一套压强一个比一个低的蒸发室,并将它们连通在一起。当高温海水由压强较高的蒸发室流入压强较低的蒸发室后,就会瞬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为淡水。这种蒸发室越多,海水瞬间蒸发的次数就越多,总的蒸发效率也就越高。“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到本世纪中叶,地球上3/4的人,都将陷入严重缺水的困境,利用海水淡化增加淡水资源或许可以缓解淡水危机。【板书】海水中的物质 【观看图片】【设计实验】(1)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大试管中加入约5 ~ 10 mL食盐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3)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已知氯化钠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观看视频】【实验现象与结论】加热大试管中的食盐水后,水受热蒸发,在小试管中出现冷凝水。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冷凝水不含氯离子,即通过蒸馏得到了淡水。【小组讨论】1. 可以在冷凝管外面包裹一层湿布或增加一个冷水夹套,让冷凝管保持低温。2. 将冷凝管加长,增加水蒸气与冷凝管的接触时间。3. 把冷凝管改为螺旋状,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冷凝效率。 通过对海水中物质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了解海水的成分。大部分同学掌握了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方法及原理,但在化学方程式书写和综合应用方面仍需加强。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升,对海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也初步形成。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海水中丰富的物质成分,掌握其提取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化学思维,激发对海洋资源探索的兴趣,同时强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任务三: 海底矿物
【教师讲解】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它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因其极易燃烧,又被称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产生的热量远比同等条件下的煤或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多,而且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海底还蕴藏着一种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物——多金属结核,也称为锰结核,它含有锰、铁、镍、铜、钴和钛等几十种金属元素。全球海洋中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在30000亿吨以上。多识一点:海底金属宝藏——锰结核多金属结核(锰结核)是看起来形如土豆的结核状软矿,外表呈暗褐色,直径一般为3 ~ 7 厘米,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 2000 ~ 6000 米的深海底部。据科学家们估计,仅太平洋底表层一米内锰结核中所含锰、铜、钴、镍等的储量,即比它们在陆地上的总储量高出数十倍。锰结核是未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教师提问】思考:锰结核中的各种金属元素都是地壳中含量稀少的,它们是怎样来到海底的?又为什么会聚集成结核状呢?为什么锰结核在海底历经漫长的亿万年也没有被海洋沉积物覆盖呢?这些问题至今还在困扰着科学家们。你能根据已有的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尝试给出答案吗?【教师讲解】除了海水化学资源和海底矿物资源,海洋还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寻求出路。但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伴随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海洋法律法规,建立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保障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加强污水处理,确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后再排放控制海洋捕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限制塑料使用,避免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建立海洋保护区,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加强监管执法,排放污染物等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推广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长话短说1. 海洋资源包括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等。2.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措施。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应重视保护海洋环境。3. 从海洋中获取淡水是解决淡水危机的重要途径。【板书】海底矿物 【观看图片】【小组讨论】锰结核中的金属元素可能由河流将陆地上的矿物质带入海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作用汇聚到海底。它们聚集成结核状或许是因为海底的特殊环境,如洋流、电磁场等的作用。锰结核未被沉积物覆盖,可能是因其形成速度与沉积物堆积速度相当,或者所处位置特殊,如洋流活跃区域,减少了沉积物的堆积。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准确说出常见海底矿物的种类和特点。在分析矿物形成与分布时,逻辑较清晰。但在实际应用和环保方面的理解还需加深,需增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丰富的矿物资源,了解其种类、分布和形成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其对地球资源的认知。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海底矿物开发的潜力与挑战,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7.板书设计
8.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海洋化学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化学原理和工艺流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例如海水淡化的多种方法及其中的化学变化。这表明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验模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海洋化学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增加更多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注海洋环境的保护。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后续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小组分工的明确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将在教学准备上更加充分,收集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在教学方法上,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多维度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的重要性和相关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