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5: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和而不同”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中国古代,“和” 与 “同”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与融合,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 则侧重于事物的一致性、单一性,往往意味着单调与缺乏变化。
儒家将 “和而不同” 的理念贯穿于诸多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倡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人与人相处既要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又要坚守自身的原则立场,而非盲目附和。这种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文艺创作领域,“和而不同” 体现为风格的多元共生。不同的文艺流派、创作手法相互借鉴、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着文艺的繁荣。就像唐诗既有李白豪放飘逸之风采,又有杜甫沉郁顿挫之格调,还有王维清新自然之韵味,他们各具特色,却又共同铸就了唐诗的辉煌。
从哲学层面看,“和而不同” 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世间万物皆由多种元素构成,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和” 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的统一,它让事物充满生机与活力;若一味追求 “同”,强行消除差异,反而会破坏事物的发展规律,导致僵化与衰败。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而不同” 的理念愈发彰显出其价值。不同国家、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制度,只有秉持 “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才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1.下列关于 “和而不同”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和” 追求不同事物间的协调融合,与侧重单一性的 “同” 相对。
B. 儒家将 “和而不同” 用于人际交往,可促进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C. 在文艺创作中,“和而不同” 意味着只能有一种主流创作风格。
D. 从哲学看,“和” 基于差异实现统一,利于事物保持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篇直接点明 “和而不同” 在中国古代的内涵,没有铺垫。
B. 文中以唐诗不同风格为例,论证了文艺创作需消除差异。
C. 文章从人际交往、文艺创作、哲学等多层面阐述 “和而不同”。
D. 末段联系当下,强调全球化背景下应摒弃本国文化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只要人与人相处坚守 “和而不同”,社会就能稳定发展。
B. 文艺创作若风格单一,就无法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
C. 事物若没有差异,将遵循发展规律,持续充满活力。
D. 各国秉持 “和而不同”,利于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荷花淀》(节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七八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上带着一种不寻常的神色,跟平常不大一样。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与后文水生即将离家形成对比。
B. 文中对苇地、苇子、席子的描写,展现了白洋淀地区的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C. 水生嫂编席时的状态,如 “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表现了她内心的平静。
D. 水生嫂得知丈夫要离开时手指震动,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的震动与不舍。
5.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6.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形象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 9题。
材料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在疾病诊断方面,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分析海量的医学影像数据,如 X 光、CT、MRI 等,精准识别出病灶,其准确率甚至超越了经验丰富的医生。例如,某款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在肺癌早期诊断中,检测出微小病灶的准确率比传统诊断方法高出 20%。而且,人工智能还能协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基因数据、病史等信息,综合考量,推荐最适宜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材料二
教育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大展身手的舞台。智能辅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答题数据等,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为其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实现个性化教学。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真实课堂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教师批改作业,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与学生辅导中。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在就业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能够替代部分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导致一些岗位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如工厂流水线工人、数据录入员等。据统计,未来 5 年内,约有 10% - 15% 的现有岗位可能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失。在伦理道德层面,当人工智能系统做出决策时,难以界定责任主体。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是汽车制造商、算法开发者还是车主承担责任,至今尚无定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能精准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B. 教育领域的智能辅导系统可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强学习互动性。
C. 人工智能只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大量岗位被淘汰。
D. 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责任界定问题,凸显人工智能伦理困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都完美无缺,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
B. 材料一、二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应用优势,材料三阐述问题。
C. 因人工智能发展,未来所有工厂流水线工人都将失业。
D. 只要解决伦理道德问题,人工智能就能无限制发展。
9.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3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不亦说乎 说:通 “悦”,愉快
B.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C. 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
D. 饭疏食 饭:米饭
11.下列句子中 “而” 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 学而时习之
B. 人不知而不愠
C. 温故而知新
D. 学而不思则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B.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三十岁能成家立业,四十岁(遇事)能不被迷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13.结合文本,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追求。(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 15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以设问开篇,点出丞相祠堂的位置,“柏森森” 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B. 颔联写祠堂内的景色,“自”“空” 二字,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三顾”“两朝” 尽显其忠诚与才智。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愤,没有其他深意。
1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中,以车毂为例,形象说明 “有” 与 “无” 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是:“ , 。”
(4)《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 19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文学作品,从庄重的史书典籍到日常的交流话语,汉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在网络时代,汉语又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如 “点赞”“佛系”“硬核” 等,它们或是反映当下社会热点,或是表达人们的某种心态,迅速在大众间传播开来。这些流行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一些问题。部分流行语过于随意、低俗,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与美感。
我们既要接纳汉语的创新发展,又要守护其传统根基。一方面,鼓励人们在合法合规、符合语言逻辑的前提下创造新词汇、新表达,让汉语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加强对汉语的规范与引导,摒弃那些不良的网络流行语,传承汉语的博大精深。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载体” 在文中指汉语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媒介。
B. “底蕴” 强调汉语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C. “层出不穷” 表明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数量极多。
D. “与时俱进” 指汉语要完全迎合网络时代的潮流。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该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B. 从不同领域举例,说明汉语承载文化的广泛性。
C. 旨在强调汉语只在文学作品中有独特魅力。
D. 为后文论述汉语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做铺垫。
19.结合文本,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汉语在网络时代的发展。(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0.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6分)
情境:傍晚,夕阳西下,校园的湖边,垂柳依依。
21.下面是某学校图书馆的一则通知,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 分)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丰富大家的阅读生活,增强大家的阅读水平,学校图书馆将举办一场 “书香满校园” 活动。活动期间,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一律免费借阅,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同时,为了维持图书馆的安静秩序,禁止在馆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如有违反,将严惩不贷。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特此通知。
某学校图书馆
XXXX 年 XX 月 XX 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有时候,是学习上的瓶颈,让我们停滞不前;有时候,是人际关系的困扰,使我们内心纠结;还有时候,是对未来的迷茫,令我们不知所措。但正是这些困难与挫折,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不断成长。
请以 “挫折,让我成长”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