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5: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1 赤壁赋/苏轼
文学体裁与价值:《赤壁赋》是苏轼的怀古名篇,属于散文体大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 “以文为赋”,骈散结合,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又有参差错落的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内容与情感:文章记叙了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的经历,在旷远空灵的江景中,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对人生与天地的哲理认识。作者经历了看到人生有限性,超越人生有限性,笑对人生有限性的心路历程,显示出超然旷达的人生智慧。全文情感起伏变化,由乐到悲再到喜,展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表现手法:采用 “主客问答” 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使思想认识逐渐深化。同时,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将景、情、理完美融合,如通过对江月小舟、洞箫等的描写,营造出空灵的意境,为后文的抒情和说理做铺垫。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理解重点文言词汇、句式,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要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受 “赋” 体的语言特点,体会其整饬之美和韵律之美,提升对古文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尤其是 “水与月” 中蕴含的瞬间与永恒的哲理,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用江月小舟、洞箫等构成的旷远空灵的意境美,体会苏轼与客对话所展现的理性美,感受作者文笔的汪洋恣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的美,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认识宋代文学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受到苏轼超然旷达的人生观的熏陶,引导学生在人生困境中学会与自我和解、与世界和解,传承和弘扬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文意疏通: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能够流畅地朗读和翻译课文,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奠定基础。
情感与景理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苏轼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悟,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与原因。
表现手法赏析:把握文章 “主客问答” 的结构形式和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欣赏 “赋” 体的艺术特色,如铺陈、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文言知识深入:掌握文中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以及重点词语的古今异义,能够准确理解和翻译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
哲理与人生观领悟:深入解读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如对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思考、对宇宙观和人生观的辩证认识等,理解其乐观旷达情怀背后的深层内涵,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人生观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主客关系理解:理解 “主客问答” 中主客所代表的不同思想观点以及这种形式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认识到主客并非实指两人,而是作者内心矛盾与思考的外化表现。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用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苏轼的多面性。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对苏轼的介绍,对苏轼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为学习他的作品做好情感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对苏轼的评价,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苏轼作品《赤壁赋》的学习中。
作者与背景介绍
教师活动: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字号、籍贯、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重点讲述 “乌台诗案” 对他的影响,以及被贬黄州期间的生活和创作心境。
学生活动:倾听并记录苏轼的相关信息,思考其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赤壁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文体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 “赋” 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如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等。同时说明赋体的演变,以及文赋的特点,以《赤壁赋》为例,阐述其 “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特色。
学生活动:理解并记录 “赋” 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赤壁赋》的文体特点有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 “赋” 的文体知识,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色,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正音与诵读
教师活动:
给出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如 “壬戌(ré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等,让学生跟读。
进行范读,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展现文章的韵律之美。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如齐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并在学生诵读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学生活动:
跟读教师的读音,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
认真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积极参与各种诵读活动,通过反复诵读,初步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解决字音问题,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初步感受 “赋” 体的韵律之美,为理解文意做好准备。
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如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中的使动用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中的被动句式等。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活动:
自主翻译课文,积极思考,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参与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梳理,明确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为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奠定基础。
文本分析
第一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描绘的景色,提问:“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乐在何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等,并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第一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找出描写景色和作者心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和讨论,体会作者在良辰美景中的愉悦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对第一段的分析,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和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 “乐” 之情,为理解下文作者情感的变化做好铺垫。
第二段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引导学生从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客人的洞箫声以及歌词所表达的情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萧声之悲的,如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分析这些描写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第二段,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描写萧声之悲的精妙之处,感受作者内心的哀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同时欣赏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中 “客” 所阐发的情怀,提问:“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让学生理解 “客” 由眼前的赤壁江山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而引发对人生短暂、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并分析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研读第三段,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理解 “客” 的悲叹之情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情、景、理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 “客” 的观点和情感,把握文章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段
教师活动:分析第四段中苏轼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以水月做比所阐述的道理,如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问学生:“苏轼的观点与‘客’的观点有何不同?他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第四段,思考苏轼的观点和 “客” 的观点的差异,理解苏轼以水月为喻所表达的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感受苏轼的豁达胸怀。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苏轼的人生哲理,体会他的乐观旷达情怀,引导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五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第五段中 “杯盘狼藉,不知东方之既白” 所表达的意境,提问:“这一段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让学生理解作者在经历了前面的情感起伏和哲理思考后,最终达到了一种超脱、释然的心境。
学生活动:阅读第五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在结尾处所表现出来的超脱和释然的心境。
设计意图: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和思想内涵,感受作者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最终所达到的豁达境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客问答所蕴含的哲理,理解主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代表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思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请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主客问答的内涵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提出问题:“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背景,客观地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思考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不同角度分析主客的观点和苏轼的人生态度。
各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教师的点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
思考并回答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评价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古人的思想和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哲理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同时让学生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艺术特色鉴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如: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语句,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交融的,体会这种写作手法所营造的艺术境界。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以描写萧声的句子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声音通过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可感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以文为赋” 的体裁形式:再次强调《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对比,感受这种体裁形式的独特魅力。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并讨论文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以及语言和体裁方面的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技巧,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欣赏《赤壁赋》的艺术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脉络、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强调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优秀表现,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赤壁赋》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布置以下作业:
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以 “我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拓展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比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学生活动:
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通过背诵进一步熟悉课文,通过写作和拓展阅读加深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写作能力和拓展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更广泛的阅读中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