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5:1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奥赛罗轻信谣言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悲剧快感”呢?因为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会随着剧情推进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我们可以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作“悲剧精神”的东西。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
一曰严肃的情调。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护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苦难,直至牺牲,这就意味着沉重与悲壮。无论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其情调是严肃的。或者说,这些悲剧正是通过审美的快感把一种严肃的情调打入了你的心中。即使是观看《麦克白》这样的悲剧,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从弑君篡位到被毁灭的血淋淋的历史,也叫人深受情感的撞击,或叹其人格本强误入歧途而惋惜之,或惧天网恢恢倍感未知世界深不可测而疑惧之,于是悟到人生不易,切不可懈怠了戒惧之心。当然,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如果故作“严肃”之状,实则虚情假意,那就不是悲剧情调而是喜剧讽刺与嘲弄的对象了。
二曰崇高的境界。一般说来,悲剧所描写的事件和主人公,其真善美的价值含量都是很高的,大都是足以给人以崇高感的。在悲剧中我们看到,英雄受难、好人吃苦,毁灭性灾难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但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凸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
悲剧所写事件、人物价值含量的标准,因时代而异。在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写国家社稷的大事件、王宫贵族的大人物。像《俄狄浦斯王》搬演的就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他在命运的捉弄下,铸成“弑父娶母”而不自知的人伦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悲痛,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中国元代悲剧《赵氏孤儿》所写也是古代晋国王室里的斗争,其中那些血淋淋的王宫贵族的复仇故事,与古希腊悲剧相似。西方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文精神与民主意识的增长,日常生活事件与普通人也逐渐被纳入悲剧的视野,这时的崇高感更多地在与人性、人类共同价值的联系中加以凸显。在这样的悲剧中,尽管已经没有古代悲剧那种事件与人物之“大”,但人物那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与幸福并不惜以身殉之的精神,仍然是感人至深的。自然,普通人的悲剧不再像古代英雄悲剧那样使人敬畏,所以,人们对它的崇高感也就更多地被悲悯之情置换了。
三曰英雄的气概。英雄人物自然是充满英雄气概的,而非英雄人物有时也会在其行为与精神中迸发出英雄气概的火花。作为悲剧精神之表现的英雄气概,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力”,二是“义”。所谓“力”,既是指体力、毅力,又是指智力、思力;所谓“义”,是指一种维护合理的人伦关系的坚强态度,它自我感到正义在身、真理在握。在这两个条件的支撑之下,悲剧英雄一般都有三个性格特征:第一,敢于反抗十分强大的对立面,哪怕力量悬殊、形势险恶,也决不退缩;第二,对事情敢于担待,敢于负责;第三,勇于赴难,敢于牺牲。
当然,这些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悲剧主人公身上,其表现是各有侧重、各不相同的。古希腊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主要表现在为万民造福而不惜个人受难的牺牲精神与决不屈服于神权的反抗精神。而中国悲剧英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纪君祥《赵氏孤儿》)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则是一份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的“忠肝义胆”。在这里,悲剧英雄相信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是顺乎天道公理的,所以会无所畏惧地面对悲剧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悲剧的实质:悲剧英雄的气概总是以失败、苦难甚至死亡,昭示着真理、正义与历史的必然规律。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美感也称为“悲剧快感”,它是一种情感反应,它源于悲剧的观演或剧作的阅读。
B.严肃的情调必须建立在现实真实或艺术真实的基础上,虚假的“严肃”不是悲剧情调。
C.悲剧主人公可能被打败,甚至被毁灭,但不能因此而无视其所蕴含真善美的价值含量。
D.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普通人开始进入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通过观看悲痛与苦难的演示、可怕的事件发生排遣郁结已久的负面情绪,这折射出人性的阴暗。
B.悲剧是一种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它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C.对一般观众来说,哈姆莱特引发出的崇高感要远胜于历经三十年悲惨遭遇、尝尽人间辛酸的鲁侍萍。
D.悲剧英雄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受到时代、民族、英雄个性的影响而又表现得不尽相同。
3.(3分)下列选项中的引言,不适合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的一项是(  )
A.它(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
B.最好的悲剧是最有力的激起情感者,而不是适于净化情感者。(莱辛)
C.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D.(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4.(4分)请以《雷雨》中某一人物为例证,对第五段画线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分)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三类:由于神旨或宿命导致的悲剧,称为命运悲剧;由于主人公性格弱点导致的悲剧,称为性格悲剧;由于社会变革引发的社会矛盾、思想冲突导致的悲剧,称为社会悲剧。
请基于本文对剧作的阐释给文中剧作分类。
(1)命运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格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 亲
骆宾基
“乡亲!为什么你不一步一步来,尽向高处望呢?”见康天刚没有搭话,孙把头又开口道:“你是太贪了,人不能不知足!”
康天刚因为排骨滑到盘子的外面,意欲用手推它进去,可是两手全握着餐具,不知是放下刀子妥当呢,还是放下叉子妥当。孙把头就想:“我的话,他一点也听不入耳哪!”
孙把头的妻子用围裙擦擦手,接过康天刚的刀叉替他切。康天刚这才抬起头来说:“哪!不能不知足,还怎么样,你说呀!”其实他只听见末尾这句话。孙把头心里想:他是完完全全没有注意我说什么。
“那么你说说,你这三年里……你看,我说你又不听。”
“我要听,可是,你嘛!又不说。”
“说什么呀,你全知道,我倒霉就是了。三年访不到一棵山货,一年换一个访山帮,这样下去恐怕没有山帮敢搭我这个霉气伙计了。”
这时,康天刚又回忆起了三年前的事情:
路上远远近近,全是重叠的高峰峻岭;岭峰还遗留着冬季的白雪,所有的岭峰全长着森林,峡地和宽谷又一色是草原。这都是他第一次见到的,那么广阔无际,那么丰富稠密,一片一片,无尽无止地展开去。地面不露一块土,足证它们是一年到头,没有人动过,冬季任性自衰自败,春季任性自长自生,无怪乎说关东山富庶。在山东不要说森林,就是河崖草都偷也偷着挖光了,哪有抛在地上不管的呢!起初,康天刚还想着搭木帮,入山砍木头;后来想起自己为何而来,才觉得:为什么不搭访山帮去采参呢?他是抱着有月亮不摘星星的雄心的。
和孙把头相离三年了,康天刚还清楚记得初次见面的印象。那时候,他就留着一撮蓬草式的胡须,辫子是割掉了,只剩着丰厚的辫尾,穿着破羊皮袄,敞着胸,衣扣全破了,用一块粗布扎着腰。一知道他是从海南[注]新出来的乡亲,而且特意找他的,就把康天刚带到自己盖的洋草房子里去。从墙上摘下酒葫芦来说:“乡亲,这是俄国的窝特卡,尝尝吧,这地界没有咱们海南家的高粱酒,都吃这个。咱们在这碰到就无亲也带八分亲了!”他又说:“你尽管坐下喝,关东山是不讲礼道的,也不要让。”又问他:“海南家的收成怎么样?哪村哪乡受到旱灾?”说着说着越发亲近了。看来康天刚提出的庄名和本乡有声望的人物,孙把头也都知道,并且还能说出每人的特点。譬如:“东旺庄衙役,还是那么能喝呀!每次都用棍子挑着个大酒坛赶集!”“李家洼的老刀笔还没有死吗?真是祸害遗千年,每年赶山,都是衣领后插着把扇子,谁见了不让路三尺呢!”最后孙把头告诉他,他现在新领了一块山地,预备开春垦荒。若是他愿意留在这里,他情愿一年给康天刚七十卢布劳金,或者他也想领块荒山的话,那么就合股开垦,他出牲口,康天刚出力。
当时康天刚想:“我要七十个卢布有什么用呀!就是干两年回家也置买不了两匹牲口和二十亩地呀!”于是就辞了,决定去访山,访山就是挖人参。
“为什么访山呢?”孙把头说,“那都是心高望远的人走独门,掷骰子想一把掷出三个六点来。当然,说不定几个月能访到棵百把年的老山货,可是背运,三年五年也未见访着一棵参苗子。还是卖力气,做打头的长工吧!这是实在的,一步一步来。”
康天刚笑着说:“卖力气,我就不用卖掉祖茔地过海来了!”现在回想起来,康天刚只有苦笑。还有什么可说呢?三年真的一棵参苗也没见。
“那么你还回去吗?”孙把头继续问道。
“我说过嘛,天然要回去的。”
“那么……乡亲!我不留你就是了,愿意在这多住几天,就多住几天,愿意什么日子走呢,就走。”孙把头叹息着说,“若是你来的那年,听我的话,咱们哥儿俩,不都是大粮户了?唉!你老是要摘月亮呢!”
哥儿两个大声笑起来。晚餐后,又谈了一会子闲话,康天刚就到厨房去睡觉了。在谈闲话当中,康天刚托付孙把头有便人向海南带口信,就说今年年底要回家。至于那个守约的、等待着自己的财主闺女的事情,他是从来没有向他的朋友提过的。
三年前康天刚就是在这厨房住宿过的,那时还有新鲜木材和油漆的气味,现在则充满了牛乳味以及油气。康天刚打开窗,想使屋里的空气调换一下;风势很大,用力推开一半,那窗借着风力自动地朝两边外墙打去,冷风立刻侵入,且扑灭木棒火烛。他想起三年前,也曾有过同样的情景。
他还记得那时候,他打开窗,窗户也这么有力地自动地朝外墙两边打去,他听见一声画眉的婉转娇鸣。仿佛一般起风的日子,或是傍晚百鸟归巢的时候,人们所听见的短促的悦耳的鸟鸣一样。似乎向它们的同伴说:“快呀!暴风雨快来了。”或是:“快呀!天要黑了,我们得赶快回巢!”如今呢?春天还很遥远,外边只有狂啸的北风声音响。关上窗,风声就隐约不清,因为门窗边缘都钉有一条条狗皮,再加墙壁又坚。这也和三年以前一样。
康天刚在黑影里面窗站立很久,又叹息一声。想倒在炕上睡觉,可是好久也睡不着。在他脑子里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怀疑自己:果真命运安排妥当,年年走下坡路吗?一个是对于他的乡亲孙把头的幸福的怀疑:不错。他是成家立业了,可是她又丑又蠢呀……是的,他很满足……于是他又想到若是三年前真的和他合股开荒,自己确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了。最后另一个念头又讥笑道,“莫非你真的相信鬼运气吗?那么在海南娶一个傻丫头就算了。何必穿山过海跑到这百里不见一个村子的关东山呢!不是要摘月亮吗?这才决意要娶她,财主说要两匹牲口二十亩地,这才闯关东,这才访山。”他又想起那个和自己有婚约的财主闺女两只撩人的眼睛来,想起在他离开海南家那年的清明节日的黄昏,她在后院独自一个人打秋千的情景来。她在秋千左近飘着,蝙蝠在暮影里飘着。她的鬓发和轻柔的衣襟也在空间飘着,真是女神一样的迷人呀!他觉得世间上唯有她是最美丽的,唯有得到她是最幸福的!为什么不爱这最美的呢?山里同样生着树木和人参,为什么不采人参而去砍木头呢?有月亮何必去摘星星呢!就是没有月亮可摘,他也不要摘星星!
他想到这许多的道理,尽管他是这样深入地去思索它们,终于抵挡不住一个念头在脑里飘起来:三年前他若安分守命地垦荒,他现在可以回海南成亲了。
半夜他起来给马加了草料,回来还是不得入睡。直到头遍鸡叫,才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地打起盹来。(有删改)
注 海南:指渤海以南,即山东地界。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事中加入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高峰峻岭与森林、峡地、草原等景物展示了关东的雄奇壮阔,也暗写了淳朴的风土人情。
B.从孙把头与康天刚初见时对海南家乡的叙说来看,“老刀笔”之类的奸官污吏横行霸道导致的民不聊生,是康天刚决意闯关东的直接原因。
C.三年前新盖的房子现在“充满了牛乳味以及油气”,三年间孙把头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开窗换气的行为折射出康天刚内心的郁闷。
D.小说以康天刚和孙把头重聚后的交谈作为情节主线,中间穿插康天刚的回忆,交代他们的结识,以及康天刚没有和孙把头合股开垦的原因。
7.(3分)下列对文章最后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天刚回忆自己的过去,既怀疑自己的选择也怀疑孙把头的幸福,不同选择的背后,实际折射的是两种生命状态。
B.康天刚选择“摘月亮”最终颗粒无收,而只想“摘星星”的孙把头却发家致富,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对于命运的无力感。
C.财主闺女在清明黄昏时荡秋千的景象,写得深情而伤感,表现了康天刚尽管在生活中遭到困厄,但仍对心爱的人不改初心。
D.康天刚“终于抵挡不住”如果“安分守命地垦荒”,“现在可以回海南成亲”的念头,说明他决定面对现实放弃理想。
8.(4分)小说以“乡亲”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分)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本文的主人公康天刚最终找到了老山参“四平叶”,可惜为时已晚,已是在他临近生命终点的一刻。请结合节选的内容,谈谈你对康天刚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户科给事中吴甘来,字和受。少就塾,即能尽识云台二十八将姓氏。长益博综群书,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家诸子,若数家珍。崇祯戊辰成进士,壬申擢入刑科,居岁余,封事凡数十上,悉关国事、君德、人材、民命之大。意有不可辄力诤,虽权贵人不避,辇下啧啧称真谏议。时大司农毕自严诖误下诏狱,道路咸不平。然当事辄无敢出一言,为讼冤者。公首昌言于朝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犬马有劳于人,尚加帷盖之赐,况国之功臣哉!今毕公于六卿首膺宫衔,又专握计务,筹画储糈,已阅六载,比之律例,应在议贵、议勤。力为申救,语大剀切。
时中外多故,荆襄数郡,贼未至而抚道诸臣率称护藩以去。公抚膺痛哭曰:“是借题逊遁也尽若此则皇上之城社人民谁得御者?”因抗章谓天子:“众建亲亲,将使藩屏帝室,猝有缓急,捐私倡义,为朝廷守。诗曰‘宗子维城’,此之谓也。今风鹤才传,一朝委去,上之不能设奇振旅,图歼扫之功,次之不能仗剑登俾,效死守之义。先去以为民望,而诸臣犹哓哓拥卫自功,修练储备,明旨谓何?若悉借护藩为掩罪地,将维城为可留可去之人,即名都亦可守可去之土。将来功罪不著,赏罚不明,莫此为甚。惟陛下留意。”疏入,上览而嗟叹,然亦无如何也。
未几分校礼闱,人或为公得士贺,而公蒿目时艰,不以桃李盈门故色喜也。甲申春,逆寇逼京,公顾其弟泰来曰:“叨为侍从,义不可辱。成仁取义,愿交勉之。”泰来不能从。及城陷,闻帝凶问,公独沐浴衣冠自杀。南都赠公太常寺卿,谥忠节,祀旌忠祠。
(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有删改)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借题逊遁也尽若此则皇上之城社人民谁得御者?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文中指古代六部之一的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B.咸,指全部、都,和《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的“咸”含义相同。
C.缓急,指紧急的情况,“缓”无实义,和《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构词法相同。
D.礼闱,又称“礼部试”,指古代科举考试之殿试,因其为礼部主办而得名。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甘来聪慧好学,学识渊博。他小时候读私塾时,就能把云台二十八将的姓名全都记住,长大后更是对经史诸子百家等非常熟悉。
B.吴甘来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认为毕自严是国家功臣,掌握财赋会计事务,谋划储备粮食已六年了,因此诚挚地替毕自严申诉。
C.吴甘来引经据典,忠心耿耿。针对严峻的形势,他援引《诗经》中的话语,暗讽逃跑的大臣,指出宗子应齐心合力,保卫朝廷。
D.吴甘来心思敏锐,一针见血。吴甘来向朝廷深入分析众大臣以保护藩王作为理由掩盖丢失土地罪过的危害,皇帝欣然接受。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岁余,封事凡数十上,悉关国事、君德、人材、民命之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来功罪不著,赏罚不明,莫此为甚。惟陛下留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为什么吴甘来主持科举后不喜反忧?叛军逼近京城后他保持节义的表现体现在哪两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山坡羊
陈草庵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15.(3分)下列对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元代,人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即使做官,也受到歧视与防范,因此这首元曲慨叹处世之艰难,在元代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
B.“着莫”的意思是沾惹、纠缠,具有明显的元人口语色彩。该曲前三句,描绘了时人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怜的处境。
C.“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句法参差错落,兼以重言叠句,声情活泼,平添了俏皮可笑的色彩。
D.这首元曲充满辛酸的幽默。现实惨淡至极,作者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是这首曲子的主基调。
16.(6分)这首元曲,语多自嘲自解,但在自嘲自解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作者矛盾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战车千乘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和爱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团聚无望的忧伤之情。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A(       )的话语,激荡在14亿多中华儿女心间。
万物迸发、信念茁壮,泱泱华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B(       )向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年,120个月,3 600多天。岁月年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年光阴,化作新时代中国恢宏壮美的画卷。大美中国,政通人和,天地间奔涌万千气象,放眼是波澜壮阔的光明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约9_6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中国梦寄托在每一个辛勤有力的肩膀上。紧张忙碌的城市,蓄势振兴的乡村,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而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宁、生态的改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傲然绽放在社会变革进步的时代潮流中。脱贫群众的质朴笑脸、奥运健儿的矫健身姿、人民子弟兵的飒爽果敢、青年一代的朝气蓬勃……勤劳的亿万中华儿女,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在广袤无垠的国土上团结奋进,在新时代征途上辛勤耕耘,收获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累累硕果。
充满机遇的未来空间,每个人从中找到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国家从中发现的,是繁荣昌盛的阶梯;中国在此写下的,是对人类作出的更大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抓住机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18.(2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3分)以下各项中,与文中两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C.辞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D.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21.(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分)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导语:“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等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曾激起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更应得到深切关爱。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更是善的表现。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关爱和扶助别人。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悲悯之心,那么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应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析
1.C [A项“它源于悲剧的观演或剧作的阅读”错。根据原文“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可知,选项忽略了限定语“优秀”“成功”。B项“严肃的情调必须建立在现实真实或艺术真实的基础上”错。原文的表述是“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选项偷换话题,把对情感的讨论换为对真实性的界定。D项“开始进入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错。元代的《窦娥冤》就已经关注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2.A [“人们通过观看悲痛与苦难的演示、可怕的事件发生排遣郁结已久的负面情绪,这折射出人性的阴暗”错。选项中的“负面情绪”不等于原文中的“否定性的情感”,选项中负面情绪产生于观演之前,而原文中“否定性的情感”产生于观演的过程中;“折射出人性的阴暗”与原文观点不符。]
3.B [本文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其中未涉及悲剧优劣标准的讨论,而且莱辛的观点与第二段所谈的重点相悖,所以B项不适合。A项印证了第二段的观点。C项印证了“崇高的境界”或“英雄的气概”。D项印证了悲剧的实质。]
4.(示例一)鲁大海。鲁大海是一位具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他领导罢工,当得知周朴园收买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后,他痛斥周朴园的种种罪行,怒骂周家人是一群强盗。
(示例二)蘩漪。蘩漪是追求独立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她以畸形的方式反抗周朴园的压迫。
5.(1)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性格悲剧:《奥赛罗》《麦克白》
(3)社会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
6.B [“‘老刀笔’之类的奸官污吏横行霸道导致的民不聊生,是康天刚决意闯关东的直接原因”错。康天刚闯关东的根本原因是与财主家闺女的婚约,直接原因是山东“河崖草都偷也偷着挖光了”,他缺乏致富手段以置办婚资。]
7.D [“说明他决定面对现实放弃理想”错。从下文“不得入睡”“直到头遍鸡叫”“似睡非睡”等描写可以看出,他依然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与生命态度中纠结。]
8.①“乡亲”一词点明了康天刚与孙把头的关系,体现了两人之间浓厚真挚的同乡情谊(或孙把头对待同乡尽心尽力的情谊);②“乡亲”一词强化了康天刚离乡者的身份,蕴含作者对主人公艰难处境的关怀与同情。
9.①对爱情的忠贞;②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勇气;③面对艰难挫折不退缩、努力打拼的精神。
10.CEH
解析 “是借题逊遁”为完整的主谓句,“也”为句末语气助词,故应在“也”后即C处断开;“若”表假设,“则”作连词,故应在“则”前即E处断开;“谁得御者”为完整的问句,故应在“谁”前即H处断开。
11.D [D项“指古代科举考试之殿试”错,应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C项均为偏义复词,“缓急”,紧急的情况;“出入”,进入。]
12.D [“皇帝欣然接受”错。从原文看,皇帝看了吴甘来的奏章虽然也很感叹,但是没有去做什么。]
13.(1)他在官位一年多,言事共有几十件呈上,全都是关系国事、君德、人才、民命等大事的。
(2)将来功劳和罪行不清楚,奖赏和惩罚不明白,危害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希望陛下留心。
解析 (1)“居”,居官、在官位;“凡”,总共;“悉”,全、都。(2)“著”,清楚;“莫此为甚”,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惟”,希望。
14.(1)他满眼看到的是时事艰难,因此为国家和朝廷的命运而担忧。
(2)①向弟弟表明舍生取义的想法。②皇帝死后自己也选择了沐浴衣冠自杀而死。
解析 (1)由原文“公蒿目时艰,不以桃李盈门故色喜也”可知,他满眼看到的是时事艰难,因此为国家和朝廷的命运而担忧。(2)①由原文“甲申春,逆寇逼京,公顾其弟泰来曰:‘叨为侍从,义不可辱。成仁取义,愿交勉之’”可知,吴甘来向弟弟表明舍生取义的想法。②由原文“及城陷,闻帝凶问,公独沐浴衣冠自杀”可知,皇帝死后吴甘来也选择了沐浴衣冠自杀而死。
参考译文
户科给事中吴甘来,字和受。少年时到私塾(学习),就能全都记住云台二十八将的姓名。长大后更加博览群书,评论引证古今,融会贯通经史诸子百家,如数家珍。崇祯戊辰年考中进士,壬申年升官进入刑科,他在官位一年多,言事共有几十件呈上,全都是关系国事、君德、人才、民命等大事的。他认为不可以的事情都极力直言规劝,即使是权贵人物也不避讳,京城的人都啧啧称赞这是真正的劝谏。当时的大司农毕自严被连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人们都感到不公平。但是管理政事的人没有一个敢说一句话为毕自严诉讼喊冤的。吴甘来在朝廷上第一个直言不讳地说:记住别人的功劳,忘却他人的过失,这样的人才适宜做君主。狗、马为人类劳苦,还可以得到给它们盖窝棚的赏赐,何况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呢!现在毕公在六卿中首次担当宫衔,又专门掌握财赋会计事务,谋划储备粮食的事情,已经六年了,按照法律,应该依照议贵、议勤来处置。吴甘来极力替毕自严申冤救助,语气非常恳切。
这时国家内外很多变故,荆州、襄阳几个府,贼兵没有来到,但是巡抚、按察使诸臣大都假称保护藩王而离去。吴甘来拍着胸口痛哭说:“这是借口逃跑了。所有的官员全像这样的话,那皇上的城池社稷和人民,谁能够来保护呢?”于是向皇帝上奏章说:“天子广立亲戚为藩王,将要让他们保卫朝廷,突然有紧急情况,就捐出私家财产倡导正义,替朝廷守卫。《诗经》说‘宗子依靠连成一片的城池做屏障’,说的就是这个啊。现在战争的消息才传来,一旦放弃城池逃去,上策不能设置奇兵整顿部队操练士兵,谋取歼灭扫荡敌人的功绩;其次不能持剑登上城上女墙,有为朝廷效力死守的节义。先逃跑而成为百姓怨恨的对象,但是诸位大臣还喋喋不休地把拥护保卫藩王作为自己的功劳,修练储备,帝王的旨意说的是什么呢?如果都把保护藩王作为借口来掩盖丢失土地的罪过,把皇子作为可保留可放弃的人,就是都城也会成为可以守卫可以放弃的国土了。将来功劳和罪行不清楚,奖赏和惩罚不明白,危害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希望陛下留心。”奏疏送入,皇帝看了也很感叹,然而也没有去做什么。
不久主持会试,人们有的为吴甘来广得门生而庆贺,但他举目看到时事艰难而内心不安,不因为学生满门就面色喜悦。甲申年春天,叛贼逼近京城,吴甘来对他的弟弟吴泰来说:“忝居侍从,节义不可辱没。成就仁德取得节义,希望我们互相勉励。”吴泰来不能听从。等到城池失陷,听到皇帝死亡的凶信,吴甘来独自沐浴,穿戴整齐后自杀。南明朝廷赠他官职太常寺卿,谥号忠节,在忠祠祭祀表彰。
15.D [“作者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错。此曲并未体现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作者写的是当时汉人难以立身处世的尴尬处境和无奈命运。 ]
16.①自嘲中蕴含着愤懑,纵然事事服输,处处装傻,“是非犹自来着莫”,自嘲之中蕴含着不平之气。②表面洒脱,实则无奈,“任从他,待如何”,一个“任”字,既写出了表面态度上的洒脱,又包含了内心的无可奈何。③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连“天公”尚有过,阴晴都是错,更何况是人呢?作者借天公自解,实则悲叹处世之艰难。
17.(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8.(示例)A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B风雨无阻(义无反顾)
解析 A处,根据语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能够激荡在14亿多中华儿女心间,可见他的话语应是响亮有力量的,可填“铿锵有力”或“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言辞或声音响亮有力。掷地有声:扔在地下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B处,根据语境,此处是形容全国各族人民无惧阻力,奋勇向前的表现,可填“风雨无阻”或“义无反顾”。风雨无阻:比喻做事没有阻碍,畅通无阻。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19.(示例)①刻下中华民族勇敢前行的足迹(刻下一个民族勇毅笃行的足迹) ②(又)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条件 ③让“中国梦”大放光彩/更加精彩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10年光阴,化作新时代中国恢宏壮美的画卷”可知,前一句与之形成句式上的对称,又根据“年轮”的特点,此处可填“刻下中华民族勇敢前行的足迹”或“刻下一个民族勇毅笃行的足迹”。第②处,根据前文“紧张忙碌的城市,蓄势振兴的乡村,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可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将中国建设成为实现梦想的热土。“而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宁、生态的改善”又反过来为人民实现梦想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可填“(又)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条件”。第③处,此处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要实现“中国梦”,结合后文“并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可知,我们要抓住机遇,让“中国梦”大放异彩,所以可填“让‘中国梦’大放光彩/更加精彩”。
20.C [C项和文中的省略号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B、D两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含糊其词。]
21.(示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9 6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约9 6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成分赘余,可删去“约”或“多”;二是“取得”“变革”搭配不当,可改为“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或运用整句),增强气势,读来朗朗上口。(2)四个句子将“时代的大舞台”的内容具体化,有力地表达了在这样的时代,只要有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书写精彩的人生”的观点。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或运用整句)。“紧张忙碌的城市”“蓄势振兴的乡村”“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四句话都运用了“修饰语+地点”的形式,这些句子构成了排比,增强气势,丰富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
结合前文“中国梦寄托在每一个辛勤有力的肩膀上”可知,排比句的内容表明每个人都可以且应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结合后文“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可知,这四个句子将“时代的大舞台”的内容具体化,有力地表达了在这样的时代,只要有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书写精彩的人生”的观点。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引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导语内容,引出“悲悯”“良知”这一写作主题,然后再借助本单元中《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等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激发我们的悲悯情怀,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唤醒我们的良知,引导我们心生善念,以一颗悲悯之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去关怀身处困境的人们,对他们伸以援手,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和善意。此后,材料第二段则进一步阐述“悲悯”所蕴含的“善”的本质,及其对于个人、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材料在呼告中总结,告诫人们“应常怀悲悯之心”。
写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心怀悲悯,传递温暖”。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悲悯之心是什么,怀悲悯情怀有什么好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拥有悲悯情怀和冷漠两个角度对比论证;最后可以论述有悲悯情怀的具体做法,如对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报以善意,伸出援手等。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可列举陆鸿帮助其他残疾人谋生、杨宁带领家乡人民脱贫等事例,以充实有力的说理来论证观点。
参考立意:①心怀悲悯,传递温暖;②同情、悲悯是美德的最高境界;③拒绝冷漠,心怀悲悯。
参考例文
常怀悲悯之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它就是爱,它驱使我们不断追寻着温暖,唯有拒绝冷漠、心怀悲悯才能实现人间大爱。
然而放眼当下,这个物欲横流、超速发展的社会,冷漠与无情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形成一种隔岸观火的看客心态。重庆公交车事件中一车人湮没于浩浩长江中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对此,我们应拒绝“事不关己”的冷漠心态,心怀悲悯,才能实现人间大爱。
拒绝冷漠,心怀悲悯,使人得到提升。你可曾听见孔子于列国混乱中悲叹的“苛政猛于虎”?你可曾想起屈原在楚国高台上忧心忡忡吟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可曾向往杜甫于大唐落寞时高呼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如萧纲所言,“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正是他们深沉博大的悲悯之心,使其灵魂升越到了一个个冷漠不仁、安享富贵的官员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哪怕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依旧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世人所称道。
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使社会得以发展。中国院士朱显漠因同情黄河决堤农民颗粒无收的悲凉景象,立志改变局面。毅然告别工作环境优越的南京,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研究所,在黄土高原上反复考察二十多次,三次翻越昆仑,两度入疆,最终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具有建设性意见的28字方略,改善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心系国家,心怀悲悯的大爱让他叩开了科学研究厚重的大门。若是他对民生冷漠,视而不见,那么黄河严重的水土流失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使国家走向富强。焦裕禄为政心怀悲悯,关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顾方舟为医心怀悲悯,关注病人身体状况而不收受回扣;张丽莉为师心怀悲悯,关怀学生的安危不在乎自己……正是有如此多的人在背后默默奉献,传递爱与温情,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如此平稳地走向富强安康。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今的我们应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让冷漠被悲悯化成春风,让无情被悲悯变成暖流。愿世人都能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人间大爱,则计日而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