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22: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传统文化类短视频通过故事情节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断引导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还具有文化传播与价值观传承的功能,通过对传统文物的介绍、对古代文明与传统价值观的应用,在镜头的讲述中增进用户的理解与认同。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
此外,“雅”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特征,在短视频时代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向往慢节奏的田园牧歌、卧听风雨。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生活的细节凝练在视频故事之中,并于细微处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生活观念,以慢的镜头诗意般呈现平淡生活,不断吸引着众多快节奏生活的用户驻足观赏。有的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以固定的镜头,记录缓慢的生活节奏与朴素的生活气息,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期待。传统文化本身富含“雅”的意象,通过短视频营造的“雅”的虚拟空间,成为大众寄存精神的“桃花源”。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
传播》,《光明日报》2023年5月7日)
材料二:
文汇报:眼下我们正进入一个流量时代,过度追求流量会造成短视频的低俗化粗鄙化,但是没有流量也会导致好作品难以传播,你怎么看待质量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王国平(国家一级导演、首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电视时代,有些意识可能是根深蒂固的,比如信奉艺术至上,比如坚持底线思维。在相当长的拍摄与制作生涯中,我一直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展开艺术探索,践行艺术理念,不愿意为了收视率而滑向泛娱乐化。在我看来,一味追求流量,创作终将走进死胡同;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作品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短视频虽短虽小,但它并非只能是爆米花式的快餐文化,它也能成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不可否认,刷短视频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休闲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流量是一种诱惑,但同时也意味着责任。
文汇报:既然人人都爱看短视频,那么就需要更多像你这样专业的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来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大众。从你的经验来看,短视频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提升短视频美学?
王国平:短视频不能仅仅成为大众的狂欢,它也是今天一种相当主流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是应该有美学追求和美学样貌的。
短视频一旦陷入对流量的沉迷与追逐,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当然我并不排斥流量,相反,对于那些流量高的作品,我也会关注,并且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实际上,短视频是可以做到既有流量又有质量的,比如李子柒和意公子,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
李子柒是将草根性、实用性、符号性、理想性和审美性融于一身,其中草根性是指她的出身,实用性是指她的视频内容,符号性是指她本人成了真实和虚构合二为一的东方美食和传统工艺的符号,理想性是指她向大众展现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景象,审美性则是指贯穿始终的中国古典美学元素,使得她的短视频在视觉呈现上像一首诗,像一幅画。
意公子做的则是古典文化普及类的短视频,她能够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她是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来讲解古诗词的,这使得她的短视频能够与人心产生共鸣,她讲解的苏东坡的爆款就是这么产生的。同时我注意到,她的短视频也在不断地迭代,比如原来是室内拍摄,后来也开始有了外景,等等。另外从作品气质上看,如果说李子柒是唯美,那意公子就是洒脱。
我的体会是,意境的点染与铺排对于短视频影像美学提升非常重要,而这方面,专业人员是有优势的。现在很多业内人士因为对短视频的低俗化粗鄙化颇有微词,从而远离短视频,既不研究也不创作,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摘编自《日益草根化的短视频,需要搭建美学阶梯》,《文汇报》2023年5月11日)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短视频创作的美学要求,但角度不同,前者侧重于表现传统文化的“雅”,后者则强调意境点染与铺排的重要性。
B.材料一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能够“破圈”传播的因素不止一个,视频内容艺术化且不脱离现实生活才能保证短视频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C.材料二中王国平认为自己从业中长期信奉并坚持“艺术至上”“底线思维”等思想意识,即便是收视率上不去,也不让作品出现泛娱乐化倾向。
D.材料二指出短视频是当今时代主流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但在“大众狂欢”的同时,业内创作人士不能放弃作品内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样貌。
2.(3分)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作品故事情节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给当代年轻人成长提供正能量。
B.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时间层面上的特征能让用户重拾因现代化进程而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叙事与当下大众共同经历结合,传统文化审美主体相应变化为大众。
D.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能将平淡生活借助慢镜头诗意呈现,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期待。
3.(3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短视频结合的现状后,对发展原因质疑,引出下文。
B.材料二王国平现身说法,以自身的职业发展详细阐释了质量和流量的关系,极具说服力。
C.材料一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在当下传统文化回暖升温过程中短视频的重要作用,论证清晰。
D.材料二王国平将李子柒和意公子两例并举,旨在唤起专业制作短视频人员的强烈责任感。
4.(4分)从材料二看,王国平是如何看待短视频的流量和质量关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分)中国剪纸是我国著名的非遗代表之一,它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复兴中学打算开设中国剪纸课程,并请专业人员录制关于中国剪纸的短视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制作中国剪纸短视频时的注意事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邮 差
张建春
一条土路悠悠地向山外延伸,晴天里还好,雨天里一路泥泞。可也就这一条路,将山里山外联系了起来。
土路上跑得最多的山外人是邮差,也称为信使,一周一趟,风雨无阻。
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
邮差叫许文灿,名字好听,不过山上喊他“许文灿”的人很少。马爷和马奶叫他“文灿”。
许文灿上山,一周一趟,都是直奔马爷、马奶家。马爷、马奶的家在山旮旯里,房子躲在山石的皱褶里,偏僻得很。
许文灿气喘吁吁地将自行车停在山石的皱褶边,必大声喊:“马爷、马奶,我来了!报纸来了,信来了!”
马爷、马奶双双应答:“文灿,文灿啦!”山跟着回应:“文灿,文灿啦!”一座山都知道邮差许文灿进山了。
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捎过来的包裹。包裹里都是些山里没有的古怪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用的。
许文灿把报纸、信件送到了,不是拔腿就走,还要在马爷、马奶家待上半天——上午到,下午走;下午来,要到天擦黑才下山。许文灿有理由——就给他们一家送邮件,送到工作就完成了。
马爷、马奶巴不得许文灿多待些时候。他们和他唠嗑,有说不完的话。说着话,许文灿也不闲着,在房前屋后找活儿干,干得顺汤顺水。马爷、马奶喜欢看许文灿吃饭。许文灿吃得香,对山菜特别钟爱,每次都将马爷、马奶烧的饭菜吃个精光。不过,从山外寄来的包裹中的吃食,许文灿是坚决不吃的,许文灿只吃山货。马爷不止一次悄悄对马奶说:“文灿的吃相和儿子一样。”马奶点头,接着眼眶就红了。
儿子早些年当兵去了好远的外地,一去就没回来过,这期间信没断过。所以许文灿才经常来送邮件。报纸也是儿子订的,儿子知道马爷爱看报纸,订了好几种。
报纸不能天天送,许文灿一周送一次,一送一堆,够马爷看的了。
儿子的信大约一个月一封,字写得工整,把在部队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儿子来信,马爷、马奶是要回的,先是马爷亲自回,之后让许文灿代回。这样过了几年时间,有一天,马爷突然对许文灿说:“不回了,知道儿子在部队好好的就行。”说这话时,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没想到山也做了回应,发出一声长叹。
马爷、马奶发现,许文灿送邮件的时间多是在周六或者周日,盘桓在山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马爷就对许文灿说:“多陪陪父母。”马奶跟上说:“早点儿回去吧,孩子、老婆一大家呢。”许文灿就呵呵笑:“都要陪的,都要陪的。”
许文灿每次下山,马爷、马奶坚决不让许文灿空手,有时给几捧栗子,有时是一两个南瓜,有时是一小袋山菜……许文灿不客气,拿上头也不回地走。许文灿不敢回头,一回头泪就掉地上了。
路好了,许文灿再来送邮件就不蹬自行车了,改成了开车。每周末来一次是少不了的,有时中间也来,一待半天。许文灿没告诉马爷、马奶,自己已经退休了。
马爷比马奶走得早,走得也突然。那天是星期天,许文灿刚到,从车上搬下报纸、包裹之类,还高兴地说:“有信,有信呢。”马爷把信接到手中,还没拆封,手一抖,竟不省人事了。马爷临终前,拉着许文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都知道,都知道……”许文灿没敢接腔,泪水横流。
马爷走后,许文灿还是每周来送邮件。迎接许文灿时,少了马爷的一句“文灿,文灿啦!”马奶苍老的声音落单了,只有她自己的声音在山里转:“文灿,文灿啦!”
许文灿没有改变,马奶也没有改变,只是马奶不看报,就不让许文灿再送报了,她说:“省两个钱是两个钱。”许文灿没听马奶的,还是送,送得更勤了。
马奶的最后几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马奶一到周六就把目光投向大门口,一直要望到许文灿来。许文灿从没让马奶失望。许文灿总是开着车,还是邮差的角色,到养老院一待大半天。过去许文灿到马奶家还有些活儿干,在养老院无事可做,许文灿就不停地和马奶说话,但马奶无话,只是用浑浊的眼睛看许文灿,一直看,看得许文灿的心一阵阵抽搐。
马奶是九十五岁走的,走前,许文灿守在马奶身边,泪一个劲儿地流。许文灿想说什么,马奶摇头制止,缓缓地说:“我知道,文灿,我知道的……”许文灿的心就碎了。
马爷、马奶都不在了,许文灿隔段时间还会去山的皱褶里,让山风吹吹,拾取“文灿,文灿啦”的余响。
许文灿是马爷、马奶儿子的战友,马爷、马奶的儿子早牺牲了。许文灿当了邮差、信使,传递着虚假的信息,延续着深挚的战友情。(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邮差送信路况的糟糕,为下文写邮差“风雨无阻”送信做铺垫,表明了邮差坚持为马爷、马奶送信的决心。
B.小说中写大山的回应,突出了邮差受到尊重,体现了马爷、马奶对他的期待和欢迎。
C.小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马奶去世时的画面,突出了邮差与马奶之间的默契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刻情感交流。
D.小说结尾用简短的话语揭晓真相,体现了邮差身负重任——他需向马爷、马奶传递儿子去世的信息。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邮差送信,陪伴马爷、马奶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呈现出邮差和山村的生活状态,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
B.小说通过邮差的形象,成功地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封闭、愚昧、落后的山村在残酷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图景。
C.邮差在山村中与马爷、马奶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感联系,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D.邮差对山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外界的新鲜事物与山村相勾连,让山村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
8.(4分)请简要分析标题“邮差”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分)你认为许文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②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④骤谏,公恶之,使鉏麑⑤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⑥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 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ní):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子,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D.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这让晋灵公很厌烦,他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林子敬倅武昌①
刘克庄
阃②外于今有虎臣,孰云立国靠江神。
后车鸡塞勒铭客,前席龙山落帽人③。
此去青油烦檄笔,向来赤壁要纶巾。
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
注 ①倅武昌:到武昌任通判一职。②阃(kǔn):指京城或朝中。③龙山落帽人:指才思敏捷之士。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虎臣”称友人,诗人认为对国家而言,友人这样的贤才比神灵更加可靠。
B.颔联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辅佐友人实现抱负。
C.颈联借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儒将形象,夸赞友人此去武昌必将一展文才武略。
D.本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用典自然,风格豪迈,展现了诗人慷慨的家国情怀。
16.(6分)本诗以遥想友人暇日登楼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来营造轻松交谈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梁启超的传记几乎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存在,梁启超打通了和中国近代史各类关键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各层各类能够呈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人物关系网络中,他是承上启下且举足轻重的人物。②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才华之外,他本身的两大特点也至关重要。其一,他是一个拥有书面文字语言和行为语言的双重存在,他既创造了“知”的体系,[甲]____________________。他既与思想界、学术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又与政治界、外交界、教育界、财政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其二,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梁启超、蔡元培、胡适。(           ),他们成就巨大,但从不称霸。
梁氏的思想体系充满自由点,少有固定点。有人因此而攻击他,说他“善变”。不过,为了把中国从专制引向共和、富强、自由,梁启超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不断地向真理靠近。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启超确实“善变”。列文森认为,梁启超在理念上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而在情感上则认同中国的传统人文系统。③事实上,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他在理念上也已经认同了中国文化。这并不奇怪,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巨人,其人生是非常丰富复杂的,很难用“激进”“保守”“革命”“反动”这些本质化的概念来描述和判断。
18.(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花自然香,莫在上风扬”
B.“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C.“但开风气不为师”
D.“强中更有强中手”
21.(4分)下面两个句子中,“善变”的含义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1)有人因此而攻击他,说他“善变”。
(2)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启超确实“善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一个历史巨人的人生是非常丰富复杂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屠呦呦从我国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制出新型抗疟药物;梁思成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借用语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建筑“可译性”的认识……确实,学习生活中不少活动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的知识,比如制作班级公众号,开展课本剧表演等;重大科研难题的突破,往往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当今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学习,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析
1.B [“才能保证短视频拥有强劲的生命力”张冠李戴。从材料一第二段看,焕发出强劲生命力的是短视频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D [“将平淡生活借助慢镜头诗意呈现,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期待”错。从材料一第四段看,能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期待的,是那些“以固定的镜头,记录缓慢的生活节奏与朴素的生活气息,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传统文化类短视频。]
3.D [“旨在唤起专业制作短视频人员的强烈责任感”错。王国平举李子柒和意公子两个人成功的例子,意在表明短视频是可以做到既有流量又有质量的。]
4.①短视频的流量与质量并不矛盾,流量是诱惑,但不应陷入沉迷而一味追求它。②短视频既要有流量,更要保质量,专业人员应创作具有美学品位的高质量的作品以提升短视频的流量。
5.(示例)①挖掘中国剪纸的新故事,介绍中国剪纸的同时通过镜头的讲述赢得学生的理解认同。②利用短视频从时间和社会层面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共情。③抓住中国剪纸中“雅”的意象,营造短视频“雅”的虚拟空间,构建学生的美好心灵空间。④专业人员做好影视美学的提升,认真负责,将中国剪纸短视频打造成为精神文化大餐。
6.D [“他需向马爷、马奶传递儿子去世的信息”错。虽然许文灿的确承担着向马爷、马奶传递亡子信息的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告诉他们儿子已经牺牲的事实,而是延续他们对儿子仍在世上的希望,让他们在欢喜中度过余生。]
7.B [“愚昧、落后”“残酷战争背景”错,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帮助牺牲战友照顾双亲的感人故事。]
8.①“邮差”的本义是指邮递员,许文灿以“邮差”的身份出现在马爷、马奶的生活中。②“邮差”也具有象征意义,邮差许文灿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亲情的传递者。他以“邮差”的身份送信勾连了与马爷、马奶的情感,使马爷、马奶对儿子的思念通过“邮差”得以延续。
9.①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每周一次的到访带来了信件、报纸和包裹,给马爷、马奶带来了温暖和喜悦。他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亲情的传递者。②热心善良。通过与马爷、马奶的互动,他展示了家庭的温暖和亲密关系,他的行动传递了温暖和关怀,成了马爷、马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③勤劳肯干。许文灿每次去马爷、马奶家送信都在房前屋后找活儿干,干得顺汤顺水。④朴实厚道。从马爷让许文灿多陪陪父母,马奶也让他早点儿回去,许文灿总是呵呵笑并说着“都要陪的,都要陪的”等话语可知,许文灿朴实厚道。(答出三点即可)
10.BEG
解析 句意: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宦三年矣”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吾”,“宦三年”是谓语部分,“矣”是句末表陈述的语气词,故应在B处断开;“未知母之存否”中,“未知”是谓语,“母之存否”是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今近焉”,语意完整,“焉”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G处断开。
11.C [C项“含义相同”错。居住/放弃。A项同“避”,躲避/开辟。]
12.C [“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错。根据原文“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可知,灵辄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逃亡了,选项曲解文意。]
13.(1)杀害百姓的靠山,就是不忠;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没有信用。有这二者中的一种,还不如去死!
(2)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解析 (1)“贼”,名词作动词,杀害;“贼民之主,不忠”,判断句;“信”,信用。(2)“子”,您;“越竟”,越过国境;“反”,同“返”,返回,回来。
14.孔子认为太史官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而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却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因此很可惜。
解析 由“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可知,孔子认为太史官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而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却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因此很可惜。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子,并将厨子的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了厨子的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指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经》说:‘没有人做事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可以善终。’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晋灵公仍旧没有改正。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清晨就去了赵盾的家,看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就是不忠;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没有信用。有这二者中的一种,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便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赐酒给赵盾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侍奉国君宴饮,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于是他扶着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门,提弥明为保护赵盾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昏倒在地,便询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把它们都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却把戟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免于危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那个饿倒在地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一听到晋灵公被杀的消息便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并且把记载的这个事公布到朝堂上。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要是(他)逃出了国境就可以避免弑君之名了。”
15.B [“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与之共建功业的智勇之士。]
16.①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以遥想友人登楼作结,扣合题意。②公事之暇登楼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③这既是对友人功业有成的良好祝愿,也委婉表达了多加保重的劝慰之情。
17.(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18.语句②,修改为: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
解析 语句②中途易辙,前一句句式为“除了得益于……之外”,后一句应对应“还得益于……”的句式,故可修改为: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
19.(示例)甲:又创造了“行”的体系 乙:还拥有极为“谦和”的性格魅力
解析 甲处,结合前文“拥有书面文字语言和行为语言”可知,书面文字语言对应“知”的体系,则“行为语言”对应“行”的体系,并且此处和“既创造了‘知’的体系”对应,故可填:又创造了“行”的体系。乙处,结合后文的阐述“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梁启超……”可知,此处是说他谦和,对应“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故可填:还拥有极为“谦和”的性格魅力。
20.C [“推动历史前进”“成就巨大”指他们“开风气”之先,“从不称霸”指他们“不为师”。]
21.(1)句中的“善变”是贬义词,说梁启超思想没有固定点,成为攻击他的武器。
(2)句中的“善变”是褒义词,赞扬梁启超为了不断靠近真理,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这是明智的行为,表达了赞扬之情。
22.(1)原文有比较强调作用,一个人的人生是复杂的,那么如果是一个历史巨人,人生更应该复杂,比较更具鲜明特性,让人更易接受理解。
(2)修改后的句子,只是客观说出一个历史巨人的人生复杂,缺少对比,缺少直观上的感受,没有那种主观比较的震撼感。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省略号前面是两个成功运用跨学科知识取得成就的范例,屠呦呦是药学科学家,提取青蒿素的时候借助了我国古典文献的思路;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研究建筑时借用了语言学的知识。省略号后是对此类现象的总结,点明“多学科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学习生活及重大科研中都有运用,并起到很大作用,表明当今时代急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最后作总结,学校教育应重视跨学科的学习,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往往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学科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化,新的门类也不断涌现,然而,这并不能阻断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综合运用。学科之间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常常见到没有一门学科、一门专业是独门独路,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更重视的是跨学科的杂交和融合,目前倡导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这种思维观点的具体表现。之所以要提倡跨学科,是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能力型”人才而甚于“知识型”人才,所以才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场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作时,注意要结合“重视跨学科学习”“培养(做)复合型人才”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比如结合时代特点分析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考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青年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可以联系发达国家的做法,思考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发展方向,落实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战略;立足青年自身发展,思考个人层面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并努力学习,做复合型人才。
参考立意:①厚基础、跨学科,做复合型人才;②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杂交更能创造新意;③重视跨学科学习,做能力型人才。
参考例文
勇于跨学科学习,争做复合型人才
屠呦呦如果不跨界阅读,不向中国古典文献伸出阅读触角,怎么能有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梁思成如果不跨界研究,不向语言学领域迈出探索步伐,怎么能创造性地表达对建筑“可译性”的认知?跨界阅读、跨界学习、跨界研究……能带来突破和创新。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方面我们都急需突破和创新,因此,我们更要勇于跨学科学习,敢于做复合型人才。
诚然,学习知识和技能,首先要做到“专”和“深”。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知识繁多复杂,壁垒高大厚实,知识的海洋无限广阔、深不可测,而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没有人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人能什么都懂、什么都通、什么都行。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我们要学一行专一行,干一行深一行,把边界之内的事业干好。
但是我们也应明白,要把知识技能学得“好”,练得“专”与“深”,并不是要“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是固守一隅、闭目塞听。自矜于专深,不屑于跨界,是鄙陋;打着专与深的旗号拒绝跨界,是懒惰。我们应在有专长、有擅长的前提下,勇于向外拓展边界、跨越边界、跨入新领域。
毕竟,我们知道,新知总在边界处出现,新知的火花总在知识板块发生碰撞时迸发。数学家彭实戈在拓展数学的边界的同时,让其与金融碰撞,把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运用到金融领域中,结果让自己的科研取得丰硕成果,也让山东大学成为金融数学的高地。这正是跨学科研究带来的巨大成就。
另外,我们还应知道,很多工作、工程的完成,也需要多方参与、跨领域合作。教材可以分学科,上课可以分教室,但一旦进入社会,进入研发、生产工作阶段,从来都不是单凭一个学科、一门知识、一项技能所能应对的。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嫦娥探月,哪一个不是系统工程?哪一个不需要跨学科合作?
因此,作为承担复兴中华民族任务的当代青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让自己一专多能,在有专长的基础上,尽力拓展认知的边界,积极跨学科学习,努力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让自己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具备突破创新的能力、承担复杂的系统性任务。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年才会是全面发展、创新不止的青年,我们的国家才会成为孵化新知、充满活力的国家。
愿我辈青年,既有专长,又广涉猎,积极跨学科学习,争做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人民创利益,为国家谋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