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词的有关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词的能力。
3、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4、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写景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3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句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我们30课五首诗词中,有写春景的,有写冬景,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写景衬情,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
1、对词的介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流。
2、感知作者。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西江月》是词牌名,原有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体会节奏美。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如:见:xiàn。
(2)练读(齐读)。
(3)听录音。
(4)老师讲读诗要读破句,注意停顿、压韵、情感等,感受词的节奏美。
(5)再点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熟读课文,体会画面的美。
1、默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看注解、讨论)。
2、请同学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别枝:另外的枝条。
惊鹊:山鹊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旧时:过去。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3、请同学找出文中的意象,上下阕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上阕:意象:“月” “风”“鹊”“蝉”“稻花”“蛙声”等
画面:明月中的景象—清幽----恬静
(轻松喜悦)
下阕:意象:“星”“雨”“茅店”“路”“溪桥”等
画面:夜行遇雨---找到避雨地
(乐趣、喜悦)
四、精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一)品词
惊:“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
说:联想、想象(谁说,说什么?)
忽现:心理活动(喜出望外)
(二)、名句欣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作者从视觉、听觉产生了联想,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
(三)写作技巧
1.上阕:以动写静,(一方面写出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衬托月夜的宁静)
联想:
2.整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晰活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四)词中流露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通过这两幅画面,充分表现出他对淳朴安全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对恬静美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词人因醉心丰收的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应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四)带情感朗读
上阕:节奏舒缓,情感喜悦。
下阕:节奏比上阕稍微快点,情感急中带有乐趣。
五、总结
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三百字以上描写名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一幅画面。
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清幽 以动衬静
情 喜悦 移步换景
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
课件14张PPT。西江月辛弃疾[南宋]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什么是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流。词《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90字为中调。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诵读呤唱,读出感情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2、划出词的韵脚。边读边做: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注意:不能划破句。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桥 / 忽 见(xiàn) 西江月展现意象 上阕借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意象:“月” “风”“鹊”“蝉”“稻花”“蛙声”等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
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画面:明月中的景象—清幽----恬静
(轻松喜悦)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 下阕借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意象:“星”“雨”“茅店”“路”“溪桥”等画面:夜行遇雨---找到避雨地
(乐趣、喜悦)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体会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通过这两幅画面,充分表现出他对淳朴安全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对恬静美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词人因醉心丰收的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应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意境美:品读鉴赏“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1)品词:(2)品句:惊:说:忽现:联想、想象(谁说,说什么?)心理活动(喜出望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作者从视觉、听觉产生了联想,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写作技巧1.上阕:以动写静,(一方面写出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衬托月夜的宁静)
联想:
2.整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晰活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背诵课文
用三百字以上描写名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一幅画面。课后练习: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