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期末专项训练
阅卷人 一、填空题
得分
1.地球由 、 、 组成,地壳厚度约 ,地幔厚度约 ,地核平均半径约 。
2. 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大部分地区 和 不停地 出现。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 (或 )。
3. 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 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 。
4.我国横跨 个时区,把北京所在的 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 。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 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证据
球形 自西向东(逆时针) 一天(24 小时) 傅科摆
5.影长变化的模拟实验: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 (填“相同”或“不同”), 时最高、 时最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察影子的 变化,太阳位置高时影子 、太阳位置低时影子 。
6.四季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1)一些动物会 ,比如北极狐、鸭子。
(2)一些动物会用 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棕熊、青蛙。一些植物到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
7.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公转时 。
阅卷人 二、判断题
得分
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会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这是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9.(2023六上·涟源期中)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
10.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其中立着的是圭,有刻度的是表。圭表的表与圭面是垂直的。 ( )
11.(2024六上·深圳期中)北京任何时候都比乌鲁木齐先看到日出。
12.(2024六上·深圳期中)哥白尼以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的“日心说”是完全正确的。
13.(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就是每天的白天和夜晚各以12小时的时间,循环不止。
14.(2024六上·喀什期中)从地球仪上不仅可以看出世界的山川河流等的分布,还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 ( )
阅卷人 三、单选题
得分
15.下列图片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16.(2024六上·深圳期中)太阳、星辰等天体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与( )有关。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和公转
17.(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 )。
A.有昼夜交替现象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地球是运动的,绕地轴自转
1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与公转
19.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024六上·喀什期中)下图是喀什不同季节正午物体影长变化情况,属于冬天的是 ( )。
A.
B.
C.
21.(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生物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郁金香的花瓣开合 B.候鸟的迁徙 C.北极狐的换毛
阅卷人 四、多选题
得分
22.(2023六上·九江期末)关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冬季所有植物都会落叶。
B.冬季,一些鸟类会迁徙。
C.不同季节,所有小动物都会换毛。
D.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没有影响。
阅卷人 五、连线题
得分
23.请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主要原因之间用直线连起来。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 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 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自转 日月星辰每天的东升西落
阅卷人 六、综合题
得分
24.观察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表,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表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正午太阳仰角
春分 6:00 18:00 50°
夏至 4:30 19:30 73°26'
秋分 6:00 18:00 50°
冬至 7:30 16:30 26°34'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天文馆)
(1)北京地区正午时分 日的太阳高度最高。此时白天时间为 个小时。
(2)北京地区正午时分 日的太阳高度最低。此时黑夜时间为 个小时。
(3)北京地区 日的白天时间最长, 日的白天时间最长, 日与 日的白天时间一样长。
(4) 日至 日,每天正午太阳仰角逐渐减小。
(5)春分日,杭州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夏至日,杭州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83.5°。比较表格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数据,你认为 (填“杭州”或“北京”)在南。
25.(2024六上·喀什期中)选词填空题
(1)昼夜更替是由于 引起的; 四季更替是由于 引起的。
(2)托勒密提出了“ ”说,哥白尼提出了“ ”说。
(3)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 :从冬到夏,逐渐 ”。
(4)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 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5)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且 的面积大, 的面积小,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阅卷人 七、简答题
得分
26.(2023六上·邢台期中)为什么越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
阅卷人 八、解答题
得分
27.(2023六上·枣庄期中)如图,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始终倾斜地指向北方。
(1)当地球转到B位置时,阳光直射 半球,斜射 半球。此时, 半球温度较高,是夏季; 半球温度较低,是冬季。(均选填“南”或“北”)
(2)当地球转到D位置时,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 ,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 (均选填“极昼”或“极夜”)
阅卷人 九、实验探究题
得分
28.观察、对比以下三种地球模型,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发现: 可以用来解释地球内部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可以比较清晰、方便地用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情况;要想使同学很快地了解地球海陆比例及形式、分布情况则可以借助 来介绍。(填序号)
(2)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 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制作 的地球模型。
29.(2024六上·喀什期中)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实验现象:
(1) 地球仪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那面是 ,背着“太阳”的那面是 。
(2) 以“北京”为例,将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当“北京”转到正对“太阳”的位置时,“北京”是 ;转到光照不到的位置时,“北京”是 。
(3)实验结论: 地球不停地 ,就会出现 现象。
(4) 地球自转一周是 小时。一天中一个地方只能迎来 次黎明。
30.某科学探究小组为了探究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特意制作了仪器并和组内同学一起进行了模拟实验。
(1)图甲是我们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简易 。
(2)为了更好地进行模拟实验,同学们查阅了当地一年四季中的 时分的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其中A代表的是 日的太阳高度;C代表的是 日的太阳高度;B代表的是 日的太阳高度。
(3)图丙中同学手里的手电筒代表的是 ,此时他模拟的是观察 日的日影长度。
(4)如果要观察冬至日正午时分的圭表影子长度,应该将手电筒的高度放 (填“高”或“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地壳;地幔;地核;17千米;2900千米;3500 千米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最薄的一层,约17千米,并且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幔厚度将近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故答案为:地壳;地幔;地核;17千米;2900千米;3500千米。
2.【答案】昼夜交替;昼;夜;交替;24小时;1天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极圈内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大部分地区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故答案为:昼夜交替;昼;夜;交替;24小时;1天。
3.【答案】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故答案为: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4.【答案】五;东八区;北京时间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时差是地球上两个地方的时间的差值,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地球在一天中(24小时)自转360度,因此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它可以分为地方时差和区时差。我国横跨五个时区,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故答案为:五;东八区;北京时间。
5.【答案】不同;夏至;冬至;长短;短;长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在影长变化的模拟实验中,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夏至时最高、冬至时最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太阳位置高时影子短、太阳位置低时影子长。
故答案为:不同;夏至;冬至;长短;短;长。
6.【答案】(1)换毛
(2)冬眠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7.【答案】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变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的自转,所以才有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公转时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是不会改变的。
故答案为: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变。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就高;太阳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就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温度和气候的不同。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题目说法错误。
9.【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因此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白天开花,有的夜间开花;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是用来判定季节的。圭表分为“圭"和“表”两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题目说法正确。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最先见到日出。所以在北京、乌鲁木齐两座城市中,在同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位于我国东部的北京。题目说法正确。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恒星系统,是在变化着的。题目说法错误。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日期为3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题目说法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通过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避免了地图上可能存在的长度、方向、面积或形状方面的误差和变形。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特征及其分布,还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 。
15.【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科学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选项C不属于模型,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故选A。
17.【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由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运动。“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有昼夜交替现象。故选A。
18.【答案】A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 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越往东的时区越早迎来黎明。故选A。
19.【答案】D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南极位于南半球,南极的夏季对应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南极处于极昼,气候相对温和,日照时间长,是进行考察的最佳季节。
20.【答案】C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属于冬天的是最长的影子,即C。
21.【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昙花和夜来香也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生物活动也受季节变化影响,鸟类和兽类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换毛,热带动物出现夏眠,寒带动物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故选A。
22.【答案】A,C,D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与四季变化有关,冬季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落叶,也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换毛,选项AC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23.【答案】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24.【答案】(1)夏至;15
(2)冬至;15
(3)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4)夏至;冬至
(5)杭州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
(1)北京地区正午时分夏至日的太阳高度最高。此时白天时间为15个小时。
(2)北京地区正午时分冬至日的太阳高度最低。此时黑夜时间为15个小时。
(3)北京地区夏至日的白天时间最长,冬至日的白天时间最长,春分日与秋分日的白天时间一样长。
(4)夏至日至冬至日,每天正午太阳仰角逐渐减小。
(5)春分日,杭州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夏至日,杭州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83.5°。比较表格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数据,你认为杭州在南。
故答案为:(1)夏至;15 。
(2)冬至;15 。
(3)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4)夏至;冬至。
(5)杭州。
25.【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2)地心说;日心说
(3)变长;变短
(4)罗伯特胡克;细胞
(5)海洋;陆地
【知识点】生物细胞;地球上的水;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绕自己的地轴旋转叫自转,另一种是沿着椭圆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叫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2)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地球是球体。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这些日月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哥白尼则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主要观点是:1.认为地球是球形。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圈。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3)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
(4)所有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罗伯特 虎克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生物学等方面也有贡献.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至今仍被使用。
(5)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是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26.【答案】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所以越往东边的省市越早迎来日出。
27.【答案】(1)北;南;北;南
(2)极昼;极夜
【知识点】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 地球公转:如图,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始终倾斜地指向北方。
(1)当地球转到B位置时,阳光直射北半球,斜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温度较高,是夏季;南半球温度较低,是冬季。
(2)当地球转到D位置时,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极昼,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极夜。
28.【答案】(1)A;C;B
(2)地球;不同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1)我们发现:A可以用来解释地球内部由哪几个圈层组成;C可以比较清晰、方便地用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情况;要想使同学很快地了解地球海陆比例及形式、分布情况则可以借助B来介绍。
(2)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故答案为:(1)A;C;B。
(2)地球;不同。
29.【答案】(1)白昼;黑夜
(2)白昼;黑夜
(3)自转;昼夜交替
(4)24;1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且地球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
(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以“北京”为例,将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当“北京”转到正对“太阳”的位置时,“北京”是白昼;转到光照不到的位置时,“北京”是黑夜。
(3)实验结论: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上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4) 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太阳地球月亮都是会自转并且公转的,所以现在他们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一个地区只会在一天内,迎来一个黎明,不可能会有两个黎明出现的。
30.【答案】(1)圭表
(2)正午;夏至;冬至;春分或秋分
(3)太阳;春分和秋分
(4)低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从春到夏、从冬到春,物影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
(1)图甲是我们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简易圭表。
(2)为了更好地进行模拟实验,同学们查阅了当地一年四季中的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其中A代表的是夏至日的太阳高度;C代表的是冬至日的太阳高度;B代表的是春分或秋分日的太阳高度。
(3)图丙中同学手里的手电筒代表的是太阳,此时他模拟的是观察春分和秋分日的日影长度。
(4)如果要观察冬至日正午时分的圭表影子长度,应该将手电筒的高度放低。
故答案为:(1)圭表。
(2)正午;夏至;冬至;春分或秋分。
(3)太阳;春分或秋分。
(4)低。
1 / 1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期末专项训练
阅卷人 一、填空题
得分
1.地球由 、 、 组成,地壳厚度约 ,地幔厚度约 ,地核平均半径约 。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17千米;2900千米;3500 千米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最薄的一层,约17千米,并且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幔厚度将近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故答案为:地壳;地幔;地核;17千米;2900千米;3500千米。
2. 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大部分地区 和 不停地 出现。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 (或 )。
【答案】昼夜交替;昼;夜;交替;24小时;1天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极圈内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大部分地区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故答案为:昼夜交替;昼;夜;交替;24小时;1天。
3. 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 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 。
【答案】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故答案为: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4.我国横跨 个时区,把北京所在的 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 。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 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证据
球形 自西向东(逆时针) 一天(24 小时) 傅科摆
【答案】五;东八区;北京时间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时差是地球上两个地方的时间的差值,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地球在一天中(24小时)自转360度,因此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它可以分为地方时差和区时差。我国横跨五个时区,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故答案为:五;东八区;北京时间。
5.影长变化的模拟实验: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 (填“相同”或“不同”), 时最高、 时最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察影子的 变化,太阳位置高时影子 、太阳位置低时影子 。
【答案】不同;夏至;冬至;长短;短;长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在影长变化的模拟实验中,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夏至时最高、冬至时最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太阳位置高时影子短、太阳位置低时影子长。
故答案为:不同;夏至;冬至;长短;短;长。
6.四季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1)一些动物会 ,比如北极狐、鸭子。
(2)一些动物会用 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棕熊、青蛙。一些植物到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
【答案】(1)换毛
(2)冬眠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7.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公转时 。
【答案】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变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的自转,所以才有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公转时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是不会改变的。
故答案为: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变。
阅卷人 二、判断题
得分
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会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这是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就高;太阳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就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温度和气候的不同。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题目说法错误。
9.(2023六上·涟源期中)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因此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白天开花,有的夜间开花;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
10.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其中立着的是圭,有刻度的是表。圭表的表与圭面是垂直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是用来判定季节的。圭表分为“圭"和“表”两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题目说法正确。
11.(2024六上·深圳期中)北京任何时候都比乌鲁木齐先看到日出。
【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最先见到日出。所以在北京、乌鲁木齐两座城市中,在同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位于我国东部的北京。题目说法正确。
12.(2024六上·深圳期中)哥白尼以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的“日心说”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恒星系统,是在变化着的。题目说法错误。
13.(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就是每天的白天和夜晚各以12小时的时间,循环不止。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日期为3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题目说法错误。
14.(2024六上·喀什期中)从地球仪上不仅可以看出世界的山川河流等的分布,还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通过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避免了地图上可能存在的长度、方向、面积或形状方面的误差和变形。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特征及其分布,还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 。
阅卷人 三、单选题
得分
15.下列图片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科学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选项C不属于模型,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2024六上·深圳期中)太阳、星辰等天体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与( )有关。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和公转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故选A。
17.(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 )。
A.有昼夜交替现象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地球是运动的,绕地轴自转
【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由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运动。“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有昼夜交替现象。故选A。
1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与公转
【答案】A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 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越往东的时区越早迎来黎明。故选A。
19.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D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南极位于南半球,南极的夏季对应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南极处于极昼,气候相对温和,日照时间长,是进行考察的最佳季节。
20.(2024六上·喀什期中)下图是喀什不同季节正午物体影长变化情况,属于冬天的是 (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属于冬天的是最长的影子,即C。
21.(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生物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郁金香的花瓣开合 B.候鸟的迁徙 C.北极狐的换毛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昙花和夜来香也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生物活动也受季节变化影响,鸟类和兽类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换毛,热带动物出现夏眠,寒带动物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故选A。
阅卷人 四、多选题
得分
22.(2023六上·九江期末)关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冬季所有植物都会落叶。
B.冬季,一些鸟类会迁徙。
C.不同季节,所有小动物都会换毛。
D.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没有影响。
【答案】A,C,D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与四季变化有关,冬季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落叶,也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换毛,选项AC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阅卷人 五、连线题
得分
23.请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主要原因之间用直线连起来。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 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 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自转 日月星辰每天的东升西落
【答案】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阅卷人 六、综合题
得分
24.观察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表,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表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正午太阳仰角
春分 6:00 18:00 50°
夏至 4:30 19:30 73°26'
秋分 6:00 18:00 50°
冬至 7:30 16:30 26°34'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天文馆)
(1)北京地区正午时分 日的太阳高度最高。此时白天时间为 个小时。
(2)北京地区正午时分 日的太阳高度最低。此时黑夜时间为 个小时。
(3)北京地区 日的白天时间最长, 日的白天时间最长, 日与 日的白天时间一样长。
(4) 日至 日,每天正午太阳仰角逐渐减小。
(5)春分日,杭州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夏至日,杭州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83.5°。比较表格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数据,你认为 (填“杭州”或“北京”)在南。
【答案】(1)夏至;15
(2)冬至;15
(3)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4)夏至;冬至
(5)杭州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
(1)北京地区正午时分夏至日的太阳高度最高。此时白天时间为15个小时。
(2)北京地区正午时分冬至日的太阳高度最低。此时黑夜时间为15个小时。
(3)北京地区夏至日的白天时间最长,冬至日的白天时间最长,春分日与秋分日的白天时间一样长。
(4)夏至日至冬至日,每天正午太阳仰角逐渐减小。
(5)春分日,杭州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夏至日,杭州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83.5°。比较表格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数据,你认为杭州在南。
故答案为:(1)夏至;15 。
(2)冬至;15 。
(3)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4)夏至;冬至。
(5)杭州。
25.(2024六上·喀什期中)选词填空题
(1)昼夜更替是由于 引起的; 四季更替是由于 引起的。
(2)托勒密提出了“ ”说,哥白尼提出了“ ”说。
(3)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 :从冬到夏,逐渐 ”。
(4)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 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5)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且 的面积大, 的面积小,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2)地心说;日心说
(3)变长;变短
(4)罗伯特胡克;细胞
(5)海洋;陆地
【知识点】生物细胞;地球上的水;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绕自己的地轴旋转叫自转,另一种是沿着椭圆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叫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2)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地球是球体。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这些日月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哥白尼则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主要观点是:1.认为地球是球形。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圈。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3)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
(4)所有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罗伯特 虎克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生物学等方面也有贡献.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至今仍被使用。
(5)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是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阅卷人 七、简答题
得分
26.(2023六上·邢台期中)为什么越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
【答案】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所以越往东边的省市越早迎来日出。
阅卷人 八、解答题
得分
27.(2023六上·枣庄期中)如图,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始终倾斜地指向北方。
(1)当地球转到B位置时,阳光直射 半球,斜射 半球。此时, 半球温度较高,是夏季; 半球温度较低,是冬季。(均选填“南”或“北”)
(2)当地球转到D位置时,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 ,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 (均选填“极昼”或“极夜”)
【答案】(1)北;南;北;南
(2)极昼;极夜
【知识点】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 地球公转:如图,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始终倾斜地指向北方。
(1)当地球转到B位置时,阳光直射北半球,斜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温度较高,是夏季;南半球温度较低,是冬季。
(2)当地球转到D位置时,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极昼,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极夜。
阅卷人 九、实验探究题
得分
28.观察、对比以下三种地球模型,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发现: 可以用来解释地球内部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可以比较清晰、方便地用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情况;要想使同学很快地了解地球海陆比例及形式、分布情况则可以借助 来介绍。(填序号)
(2)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 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制作 的地球模型。
【答案】(1)A;C;B
(2)地球;不同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1)我们发现:A可以用来解释地球内部由哪几个圈层组成;C可以比较清晰、方便地用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情况;要想使同学很快地了解地球海陆比例及形式、分布情况则可以借助B来介绍。
(2)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故答案为:(1)A;C;B。
(2)地球;不同。
29.(2024六上·喀什期中)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实验现象:
(1) 地球仪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那面是 ,背着“太阳”的那面是 。
(2) 以“北京”为例,将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当“北京”转到正对“太阳”的位置时,“北京”是 ;转到光照不到的位置时,“北京”是 。
(3)实验结论: 地球不停地 ,就会出现 现象。
(4) 地球自转一周是 小时。一天中一个地方只能迎来 次黎明。
【答案】(1)白昼;黑夜
(2)白昼;黑夜
(3)自转;昼夜交替
(4)24;1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且地球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
(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以“北京”为例,将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当“北京”转到正对“太阳”的位置时,“北京”是白昼;转到光照不到的位置时,“北京”是黑夜。
(3)实验结论: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上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4) 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太阳地球月亮都是会自转并且公转的,所以现在他们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一个地区只会在一天内,迎来一个黎明,不可能会有两个黎明出现的。
30.某科学探究小组为了探究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特意制作了仪器并和组内同学一起进行了模拟实验。
(1)图甲是我们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简易 。
(2)为了更好地进行模拟实验,同学们查阅了当地一年四季中的 时分的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其中A代表的是 日的太阳高度;C代表的是 日的太阳高度;B代表的是 日的太阳高度。
(3)图丙中同学手里的手电筒代表的是 ,此时他模拟的是观察 日的日影长度。
(4)如果要观察冬至日正午时分的圭表影子长度,应该将手电筒的高度放 (填“高”或“低”)。
【答案】(1)圭表
(2)正午;夏至;冬至;春分或秋分
(3)太阳;春分和秋分
(4)低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从春到夏、从冬到春,物影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
(1)图甲是我们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简易圭表。
(2)为了更好地进行模拟实验,同学们查阅了当地一年四季中的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其中A代表的是夏至日的太阳高度;C代表的是冬至日的太阳高度;B代表的是春分或秋分日的太阳高度。
(3)图丙中同学手里的手电筒代表的是太阳,此时他模拟的是观察春分和秋分日的日影长度。
(4)如果要观察冬至日正午时分的圭表影子长度,应该将手电筒的高度放低。
故答案为:(1)圭表。
(2)正午;夏至;冬至;春分或秋分。
(3)太阳;春分或秋分。
(4)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