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词五首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30.诗词五首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21: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诗词五首1、正确朗读并背诵诗词。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感悟诗的意境。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内容:学习前三首诗。
方法:(1) 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前三首诗。
(2) 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交流。
要求:按要求读准课文,5分钟后检查。掌握下列生字 迢(tiáo)擢(zhuó)
札(zhá)杼(zhù)阑(lán)
脉脉(mò mò)簪(zān)
狐裘(qiú)锦衾(qīn)
羌笛(qiāng)风掣(chè)自学指导二内容:学习第一首诗。
方法: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小组讨论。
要求:探究以下的问题:
1、反复读诗句,概括诗各句的意思。
2、你认为传说中的织女形象和诗中的织女形象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
4、此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写尽天下多少相恋男女的相离恨。为达到这一目的,诗人除了借助丰富的想象外,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色?明确:
1、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仰望星空见到的景象: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在银河两岸如同一对恋人隔河相望。第三句到末尾,写织女星。对中心展开丰富的想象。2、传说中的织女美丽,善良,勤劳。诗中的织女弄机杼,整天在织,却织不出一段布,而且还十分伤心,哭得泪如雨下:因为一条银河把她和牛郎隔开了,两人相距不远却只能相视不得相识。诗中的织女刻画的凄婉多情,让我们深深地同情她的遭遇。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借天上的神话,抒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人间悲情。(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3、悲恨。
4、叠词的运用。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加了全诗的缠绵情调,生动的表达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自学指导三内容:学习第二首诗。
方法: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小组讨论。
要求:探究以下的问题: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人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写江天的美景的?
3、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月下”句写夜晚,描写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3、诗名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4、这首诗写作者告别故乡时所见到的山河壮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远别壮游,心胸开阔的心情和眷恋故乡的情怀。自学指导四内容:学习第三首诗。
方法:以不同形式朗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小组讨论。
要求: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是《春望》,望见了什么?
2、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你认为《春望》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首联就是望中所见。2、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长安的惨景,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殿,杀害无辜,人民朝不保夕,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春天明媚之时,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3、诗人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息,国势艰危而忧虑,因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因此,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诗词。
2、学习赏析重点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介作者 岑参,江陵人(今湖北荆州),祖籍南阳(今河南).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现存诗有四百首。自学指导一内容: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方法:反复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要求: 按要求朗读诗歌,5分钟后检查。
1、初读感知,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3、“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自学展示1:(1)指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听,有错即纠。
(2)按诗歌的音节和意义读出节奏。
(3)重点生字词。
狐裘(qiú) 羌(qiāng ) 笛 风掣(chè) 白草折(zhé) 锦衾(qīn) 薄( báo) 冷难着(zhuó)  岑参(cén shēn )阑(lán )干 展示2:这两句写的是雪后美景,飞雪极大,一夜之间雪压枝条。“忽”字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幻神奇,传出了诗人赏雪时的心声。以春花喻白雪,贴切动人。雪压枝条,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媚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展示3:送客送到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的很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的写出了天气奇寒。展示4:本诗描绘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诗题为送别,却以描写边塞的雪景为主,其目的是为了以雪景衬托别情,使诗人心中的惆怅之情表现的更生动,更具体。自学指导二内容:学习《西江月》
方法:反复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要求:完成下列思考题:
1、熟读全词,体会词的节奏。
2、找出词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3、名句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朗读节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确词中的意象如:“月”,“风”,“鹊”,“蝉”,
“稻花”,“蛙声”,“星”,“雨”,“茅店”,“路”,
“溪桥”等。
这些意象寄托着诗人(闲适 喜悦)的情感。首先
作者借“明月”,“鸣蝉”以动写静,表现出了乡村
的寂静。以“惊鹊”反衬自己心境的坦然,接着以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来作衬托,从嗅觉和听
觉来写农村夏夜的美景,充满了和谐和喜悦的气
氛。在下阙先骤雨将至的气象,正想避避雨,转
过溪头恰好看见了曾经住过的林间小店。焦急迷
惑之后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横生趣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它将作者的欢快(喜悦)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了词人夜行黄沙道的欣喜闲适的心情。小结:本课学习的一首咏雪诗,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辛弃疾的词却清新明丽,轻松活泼,处处洋溢着喜悦之情,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南山村月夜图。当堂检测1、学生朗读两首诗词并背诵。
2、结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名句,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写丰收的喜人景象。(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