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读懂诗歌,读懂作者)
2.过程和方法:
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培养学生品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出自我)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观刈麦》位于语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诗词五首的首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教学应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已有30首诗词的学习经历,课外我还选一些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背诵,应该说学生在诗词的文学常识、学习方法、朗读技巧上有初步的认知,但脱离老师的羽翼,在自我鉴赏方面还是比较薄弱,这与学生的年龄及阅历有直接的关系。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距离城市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以上两点为教学设置了障碍,我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学生的绘画、图片、教师的声情并茂、音乐,形成直观的印象,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中的人物对话,感知人物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和思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转化为鉴赏能力,同时,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悲悯的情怀。
3内容分析
《观刈麦》是语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词教学,五首诗词或叙事、或抒怀,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拥有一颗悲悯的情怀。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4教学用具
幻灯片、交互式电子白板、音频
5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难点 :在读中炼字,在品中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出示ppt1],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刈麦”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农民最盼望的就是的就是丰收,设想一下:面对丰收的美景,农民会是什么心情呢?(学生活动:各抒己见)
同学们都预习这首诗了,作者表达喜悦之情了吗?为什么?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同了解农业生产,关心民生疾苦。
活动2【讲授】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出示ppt2]
读诗三境界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出自我
活动3【活动】三.达成第一目标:读懂诗歌
三.达成第一目标:读懂诗歌
(一)自学检测
1.[出示ppt3]:给字词注音及解释词语。,
学生活动:学生在电子交互白板上书写,看谁答的最准确。
2.[出示ppt4],翻译诗歌。
学生活动:结合课下注释,以同桌为单位,一人朗读,一人翻译。看哪一组配合的默契。
教学策略:通过检查,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习惯,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竞争的精神。
3.音韵美是诗歌的最大特点,请同学们来寻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通过朗读来体会音乐的美感。
学生活动:学生在书中批注韵脚:ang,并且集体朗读体会音韵美。
教学策略: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音韵美。
活动4【活动】(二)赏析丁壮割麦的画面:
1. 整体感知: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学生回答: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
2. 投影学生的绘画作品:丁壮割麦
学生活动:同学们结合画面和诗歌的内容,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丁壮割麦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绘画,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官认识,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交流展示与评价。
4. 看看哪一句诗与画面意境最吻合?
学生活动: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心理正常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一起朗读《卖炭翁》,进一步理解丁壮们矛盾而无奈的情感。[出示ppt5]
6. 请用痛苦、无奈、忧伤、挣扎的语气语调来朗读描写丁壮割麦的语句。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丁壮的语句。
教学策略:以上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的对话,引发学生对诗歌妙词佳句进行欣赏,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培养语感,积累材料,再次朗读时,学生已经融入了情感。
活动5【活动】(三)赏析贫妇拾麦的画面
(三)赏析贫妇拾麦的画面
1. [出示ppt6] 请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贫妇的形象。
2. 看到画面,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活动: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问题。
3. 贫妇的苦是什么造成的?
学生活动:从诗句中找出答案,带着感情朗读读出贫妇的悲苦与无奈。
教学策略:通过画面的视觉刺激和想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活动6【活动】四.第二部分:读懂诗人
四.第二部分:读懂诗人
1.面对丁壮和贫妇的苦,诗人怎么想的?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作者所发感想的部分。
2.请在标题观刈麦之前加入修饰语,——————-的作者在观看刈麦。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3.你们被一个有悲悯情怀的诗人感动了,除此之外,你们还了解到作者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白居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
4.学生活动:学生以敬仰的心情来朗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教学策略:以上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的对话,查阅资料,朗读,引发学生感受作者悲悯的情怀,了解现实主义的风格,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
活动7【活动】五: 第三部分:(读出自我)
五: 第三部分:(读出自我)
1. 《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象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你们还搜集到哪些作品?你从这些诗中了解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
学生活动:交流展示。此处运用投影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2. 赛诗会:要求:·字正腔圆·节奏鲜明·读出感情。
学生活动:个体朗读、男女朗读、师生朗读
3. 结束语:象白居易这样的文学家,都拥有一颗悲悯的心,勇于揭出百姓的疾苦,形成了一种文学精神:那就是现实主义精神。请大家记住这些伟人,愿你们也象他们一样拥有一颗悲悯的情怀,关心你身边的弱势群体,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学习语文应该真正拥有的情怀。
教学策略:语文是一门情感课,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吸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的情怀。
活动8【作业】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 网络专题: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史。
2. 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进一步理解百姓的“苦”和诗人的“愧”。
活动9【活动】七. 板书设计:
七. 板书设计:
《观刈麦》讽喻诗
白居易
农人割麦 辛苦劳作 同情
贫妇拾麦 赋税繁重 批判
诗人旁观 不劳而获 愧疚
设计意图:内容情感两条线,直观而鲜明!
活动10【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阐释:特别想改变以前的就诗讲诗,狭小、陈旧、固定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构思的时候,突出大语文观,两条线并存,一条是:依据文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由浅入深,由读顺到读懂,由读准字音、节奏上升到内心情感的涌动。另一条是以《观刈麦》为基点,以白居易为代表,引发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提升学生美学的情趣。作为初二的学生,应该慢慢渗透这些元素。
2.突出师生对话式教学。考虑到诗歌学习的难度较大,以及初二学生这方面的积淀太少,所以,我搭建了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设疑激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是一门情感课,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思维反映,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捕捉、生成新的问题,在循序渐进中,在逐步引导中,教师成为学生与诗人对话的链接,成为学生主体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所以,在课堂上,有孩子们的声音,我不是孤独者,是享受者,我们相互影响着,共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
3、加大自主探究的广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这节课,学生参与的面很广广,越体现学习主体性这一原则。学生自始至终在思考与活动,有测试,有对话交流,有朗读,有搜集信息展示,学生在动态中获取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地。有探究,感悟自然深,课后对这首诗进行了检测,学生掌握的不错.
4、反复诵读感悟法。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基础,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课堂上我贯穿了朗读这条主线,通过朗读指导,注重语气、语调、的把握,创设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感悟诗情,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初学时的语调是轻松而欢快的,到后来理解了诗歌,在语气、语调的把握上突出了人物的悲伤、无奈之情,尤其是路通同学的配乐朗读,非常投入,感动了在场的同学。
5.落实语文的责任:玩味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我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最终都是为了语言的品味,感悟文章关键的字词句,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语文素养就是从欣赏一个词、一句话开始的,每节课都坚持,一定会加深学生的文学积淀。
反思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对话交流的时候,大多都是教师在引导,还是缺乏一种勇气:放手!还是缺乏一种对“教是为了不教”的把握度。另外,课堂的容量大,一课时有些紧张,本来用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现实主义诗歌,没有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