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
《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军事原则,正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同时,孙子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如郑友贤所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孙子对前人的兵学原则,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结合新的状况,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也希望后人学习自己的兵法,但他的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
今天的读者之所以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一方面,孙子
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如“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好钢用在刀刃上。
阅读《孙子兵法》,要注意谨防陷入阅读误区。一是歪曲原意。例如一些人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理解为“和平主义”,就属于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说这段话的本意。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作断章取义的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孙子兵法》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事实上,在军事战斗中,孙子不仅仅讲祪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并不单纯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三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比如有人动辄将《孙子兵法》的兵学原理,去和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说到底,兵法,其属性是“兵”,是战场上的斗争艺术,兵可诈立,但商却不宜“诈立”。
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运用,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一部经典和一家学说可以包揽一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孙子兵法》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阅读《论语》和《老子》,前者能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后者能促成人们提升旷达的人生境界。而儒家的立场、道家的境界和兵家的能力这三者之间若是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必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有所建树。
(节选自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兵法》结构缜密,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按照逻辑展开设计,阅读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B.“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孙子兵法》注重承传前人的兵学原则,较《司马法》更为机变灵活。
C.《孙子兵法》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经”与“权”、“常”与“变”,也体现在全局观与矛盾观上。
D.文章论述《孙子兵法》的“正读”法则与阅读误区,采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手法,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谋
略才能起作用。
B.《孙子兵法》具有超越军事领域的哲学价值,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因此广受读者喜爱。
C.战场上兵不厌诈,商场不宜“诈立”,主要因为二者在矛盾主体与矛盾属性的侧重上是有差别的。
D.一个人若想通过国学经典的阅读走向成熟,有所建树,必须将儒家道家兵家综合理解、融会贯通。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兵法《军争篇》“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说有相通之处。
B.《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楚大困”,违背了兵法《火攻篇》中“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C.《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剑斩虞常已……复举剑拟之”,其威逼利诱的方式,体现了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D.《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兵法《九变篇》“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审时度势的变通性。
4.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阅读“失街亭”的故事,结合材料分析马谡失败的原因。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以兵法“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拒绝将令,舍城上山。魏将张郃、司马懿率十余万大军围逼街亭,张郃“善处营陈、识变量”,围马谡而不攻,断其水源,谡不战自乱。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刻画了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又暗指他固执的性格。
B.雪樵给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意在鼓励年轻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
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带了习墨用纸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收钱。
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奔走呼吁,耽误病情,在大雪日去世,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等描绘了雪樵写字时的神情动作。
B.小说中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具有象征意义,意在表现雪樵对刚正不阿精神的追求。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烘托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烘托了雪樵的病逝给众人带来的悲痛。
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突出了子清的抗日决心,升华了小说全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的主题。
8.小说多次描写雪樵写字的细节,试结合文本说说其作用。
9.作为文人的雪樵,身上有着文人风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雪樵身上有哪些鲜明的文人风骨。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材料二:
十六年,奉车都慰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超欲因此叵①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材料三:
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砚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为也!
(选自蔡东藩《后汉演义》)
【注】①叵:遂,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E大怒F畏宪G不H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穷,尽,完结。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不同。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便显露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性情宽容,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时窦宪派班固迎接北单于使臣,恰逢匈奴内乱,班固无功而返,后因窦宪败亡而受牵连免官。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2)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
1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什么蔡东藩坚持做人要“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16.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意相近,都告诉人们不但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还要以有短处的人为鉴。
(2)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3)《无衣》中从“ ”到“ ”,再到“与子偕行”,表现了将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壮志豪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委曲求全地过活。
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苦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针锋相对,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同流合污,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节选自鲍鹏山《端午说屈原》,有删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槿花在《诗经》中被称为“舜华”“舜英”,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舜”也即“瞬”,寓意( A ),刚好也符合木槿花朝开暮落的自然特性。木槿花都是早上绽放,傍晚凋谢,而且是整朵花一起掉落,有“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之说,因此又名“朝开暮落花”。
虽然作为个体的木槿花寿命只有一天,但作为整体,( B ),永远都是满树繁花的状态,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放,全株花期可以从初夏持续到深秋,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 甲 ”。
木槿文化内涵丰富,古人对木槿一般有三种情感意向。第一种是朝开暮落短暂的伤感派,如李商隐的《槿花》“ 乙 ”。第二种为暮落朝开不息的积极派,如洪咨夔《槿花》“ 丙 ”。第三种是( C ),如南朝女诗人张文姬的《双槿》“不学桃李花,乱向春风落”。
木槿既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价值。如“ 丁 ”,生动描绘了木槿篱笆的实用价值和美观性。
19.将以下诗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对应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①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 ②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
③谁道槿花生感促,可怜相计半年红 ④一秋朵朵红相续,比着人情大段长
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20.请在文中A、B、C处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六、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C 4.①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常”与“变”的兵学思想,兵法贵在灵活运用,要根据敌情变化灵活用兵而取胜。
②孙子尊重传承前人的兵法理论,又能结合新的状况,推陈出新,出奇制胜,这也是孙子对后人学习兵法的期许。 5.①马谡讲谋略,却不了解谋略需建立在兵力的基础上。蜀、魏双方兵力悬殊。在街亭之战中,蜀军只有二万五千人,而魏军有十余万大军,从数量上,司马懿、张郃完胜马谡。
②马谡精通兵法,但死搬教条,不懂得“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不考虑具体形势。“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被对方围守并切断水源。
③兵法上强调“知彼知己”,魏国司马懿及张郃一代名将,善于审时度势。马谡的刚愎自用,对对手缺乏足够的了解。
6.C 7.C 8.①凸显了雪樵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
②突出了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 9.①清高,不畏权势:刚开始子清向雪樵求字送给镇守使作为寿礼,雪樵拒绝为其题字;
②淡泊名利:一位慈善的商人向他求字,他不收钱;
③具有家国情怀:他去蒙古寻求联合抗日,给子清写“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
10.BDF 11.C 12.D 13.(1)班固因为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
(2)看到班超有大志而最终成功,班固无志向而终归失败可以得知,他俩一荣一辱,优秀和低劣区分得很清楚了。 14.①班固缺乏坚毅高洁的品质,阿附权贵,不得善终;
②班超心怀大志,主动寻找机会为国建功立业,得以封侯。
③从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以理解蔡东藩的立场,即人必先有高尚的道德信仰,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15.B 16.①这首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17.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18.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不能”的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四句),写
尽屈原的不屈与决绝,气势十足。
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简洁明快又掷地有声;长短句结合,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富有变化性又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
19.C 20.A.美丽的容颜转瞬即逝 B.木槿花却是生生不息 C.不与桃李争春的高洁派(赞誉不与桃李争春的美好品格)
21.例文:
卓然不群,敢于争先
“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先生如是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之中,应当具有“存在感”与“识别度”,以卓然不群,敢于争先的姿态拥抱百花齐放的世界。
于滔滔时代浪尖之上,吾辈青年当拒绝“同质化”,厚积奋发,以“卓然不群”寻找“存在感”、增加“识别度”。
生于华夏葳蕤之时,青年者为时代的后浪,理应成为时代大潮中“会当击水三千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弄潮儿,绽放最靓丽的花朵,成为社会美丽的风景。君不见中国女足刻苦训练多少个日夜,在连续五连冠后仍在国际寒场上绽放出惊艳众人的铿锵玫瑰;君不见那毕业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克拉玛依油田,助力国家建设,开出一朵朵馥郁的石油之花,广受赞誉。倘若我们同那些“躺平青年”一般无所作为,或只是人云亦云,终将淹没于时代的浪潮中,了无踪迹。由此,我们当自强不息,厚积奋发,以卓然不群的身姿在高风急浪上奋勇争先,展现我们的能力,获得“存在感”,更提高“识别度”。
于滚滚世界浪潮之中,吾辈青年当拒绝标新立异的“另类怪异”,踏实进取,以“卓然不群”提升“识别度”。
毛泽东主席曾言:“青年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说最先报春的树叶或没有开花的小草会在缤纷世界中失去“存在感”与“识别度”,那么标新立异式的“另类怪异”所开出的花朵只会结出恶果,为众人所不耻,于短暂地存在后湮没于尘世。惟有踏实进取提升自我,真正引领时代潮流,方能“卓然不群”,在世界上留下美丽独特的印记,留芳百世。我们可见苏翊鸣追求高位突破,“十年磨一剑”,夏天在模拟的冬天冰天雪地中刻苦训练,终于冬奥会上开出动人心魄的冰雪之花;我们可见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息肩敢争先”,进取不息,开出香气永存的红色革命之花。倘若我们同那为博取流量“另类怪异”的博主一样寻求险径,只会失去“存在感”与“识别度”,那标新立异也会随时间消逝。由此,我们当以卓然不群的姿态拥抱这多元世界!
昭昭如日月之行,吾辈青年,当厚积奋发,踏实进取,敢于争先,以卓然不群之英姿舞于时代浪尖,绽放于世界之巅!毕竟,我们在哪里,国家就在哪里!
此亦波谲云诡,此亦春潮澎湃,此亦芳华待灼——新时代的青年们,当以“卓然不群”之名,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收获“存在感”,提高“识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