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反复吟诵,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
感受农民辛苦的劳作和悲惨的遭遇,探究其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今昔对比,珍惜现今生活。
2学情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农民辛苦的劳作和悲惨的遭遇,探究其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今昔对比,珍惜现今生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今天,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哪些同学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哦,不是很多)那你们知道“双抢”吗?什么是“双抢”?(抢收抢种,到了农历的六月份,农民不仅要抢收第一季成熟的稻谷还要抢种第二季,最是忙碌劳累,但看着一担担谷子进仓,虽累,心里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可是,在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即使在五月小麦成熟丰收的时节——“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ppt板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夜里刮起了南风,小麦黄熟,遮住了田埂)】农民心中装着的却是悲苦。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一起去观刈麦,体验中唐时代农民的生活。【板书课题——观刈麦 白居易】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1、解题
看一看课题,这儿有一个生僻字,这个字读(yì)意思是(割),那题目的意思就是?能把题目扩展开来吗?(看农民割麦子)谁?(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农民割麦)
2、诗人知多少
说到诗人,我们对他并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诗人的介绍【白居易,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诗作语言浅显,就连老妇人都能听得懂。】
3、朗读诗歌
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观刈麦》就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大声的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
2”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点评?(字音都准了吗?这首诗的节奏是?)(23)
【注意:】
观刈(yì)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为,这里是替的意思,所以读(wèi);石,这里是计量单位,读(dàn)。
3’’ 老师也想试一试 。
4’’请同学们试着像·同学和老师一样来读一读这首诗。
5’’这首诗以“观刈麦”为题,五月,小麦黄熟,诗人于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子,那诗人具体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找出诗人具体描述“观”的诗句,并把诗人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说给同桌听一听。
首先老师想问一问,有几个场景?(两个)哪些诗句描述了第一个场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那就请你来描述第一个场景吧。(妇女们担着食物,小孩子则提着汤水一起去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干活的男人面朝黄土,被暑气熏着着,背朝蓝天,被炎热的太阳光炙烤着,他们挥汗如雨,辛苦忙碌,丝毫感觉不炎热,爱惜着白昼的时间,希望能够长一些)哪些诗句描述了第二个场景呢?(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你来描述一下。(这旁边还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抱着孩子在捡拾割麦人遗留下的麦穗,右手拿着遗落的麦穗,左手挎着一个破篮子,听他们相互诉说,听的人都为他们感到悲伤,贫妇人因为缴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能捡麦穗来充饥。)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两个场景拟一个小标题?(板书:割麦,拾麦)
活动3【活动】精读赏析
1、 诗中,中唐时代农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这两个场景,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场景,结合具体诗句或词语说说你对诗中农民生活有怎样的感悟?写下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预设一:
场景一中割麦者的生活是非常繁忙、忙碌的。从哪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繁忙?(为了抢收小麦,全家老小一起出动,男人在田间地头割麦 ,女人们则为他们送饭食,就连小孩子也没有闲着,跟随者大人去送汤水。)还能从其他地方感受他们的繁忙吗?为什么要去送饭食?(因为男人们忙着割麦,忙得没有时间回家吃饭,不敢浪费一分一秒。)【板书:繁忙】
场景一中割麦者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从哪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说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民要在炎热的环境中劳作。)哪些字词能够表现天气的炎热?(蒸、灼,蒸意思是热气上升,滚烫的大地,热浪一阵一阵的,人像置身于蒸笼一般,灼的意思烧,脊背像是被火烧一般,火辣辣的疼。)到现在为止,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农民的生活的繁忙,还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 。女生齐读 。【板书:辛苦】
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确实很辛苦,那你会不会在这样的天气里出去玩耍?(不会)你连玩耍都不愿意,那农民还要劳作呢,在这样的极端的环境中,割麦者的心理却是?哪一个字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怎样的心理?(不知热,在炎热的环境中,不顾天气的炎热,就算筋疲力尽,也要拼命干活,尽早将小麦抢收进仓。 惜,爱惜,珍惜时间,希望夏日更长一些,这样才能尽早将小麦收进仓内。) 这样心理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反常。
其实,像割麦者这样“但惜夏日长”的反常心理,在白居易诗《卖炭翁》这首诗中也有体现,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诗。哪一个字写出了卖炭翁的心理?怎样的心理?(愿,就算自己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裳,但是为了让炭卖个好价钱,还是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一个“惜”、一个“愿”写出了劳动人民矛盾反常的心理,读来使人心酸,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四句诗。男生齐读。
我们常说“勤能致富”,割麦者忙了这么久,那他们能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呢?我们一起在第二个场景中寻找答案。
预设二
在第二个场景,让你对农民的生活又有怎样的感悟?
我从这个场景中感受到了农民的贫穷,为什么?(她本身是一个贫妇人,她左手挎着一个破篮子,可见生活贫穷;她生活贫穷到去捡拾别人遗落下的麦穗来充饥)那她为什么不去忙着割麦呢?(因为她们家已经没有田地可以耕了,也没有麦子可以收割了。只能靠捡拾麦穗来充饥。)为什么?(为了缴纳官府的税收,家里的田地已经卖光了。)那这个妇人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呢?(赋税)赋税让她卖光田地去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可见赋税?(沉重)到此,你仅仅只觉得农民生活是贫穷的吗?农民的生活还是?(悲苦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感受妇人的贫穷和悲苦。请哪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沉重的赋税不仅让她们家破产,可是,就算破产了,为什么抱着孩子还要出来在烈日来拾麦穗呢?(现在丰收的季节还有麦穗可以捡拾,等过了这个时节,可能就要挨饿了)她可以让她的丈夫来照顾小孩呀,那他的丈夫呢?同学们想象一下,她的丈夫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许都已经饿死了)是的,极有可能,(也许被抓去服兵役了)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也常常发生。(也许留下她···)是的有无数个也许。总之,他们家就只剩下他们孤儿寡母了,不然她也不会抱着孩子在烈日下捡拾麦穗。农民的生活不仅悲苦,甚至可以说是悲惨!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诗,感受妇人命运的悲惨!齐读。
妇人生活的贫穷,命运的悲苦、悲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沉重的赋税) 先前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割麦者如此忙碌,会不会勤劳致富,过上温饱的生活?(不会)为什么?(因为割麦者要把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大部分作为官税缴纳给官府)然后自己呢?(可能吃不饱,穿不暖。)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贫妇人家以前也有田地,也是像割麦者一样,可是后来赋税的沉重让她家破人亡,今天的拾麦者就是昨天的割麦者,而今天的割麦者很有可能在明天也会变成拾麦者,如此循环。)原来如此!沉重的赋税啊!
诗中的农民命运如此,那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诗中的劳动人民的命运是怎样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根本原因就是——沉重的赋税。)怪不得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统治者的压迫剥削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
活动4【讲授】走进诗人
读完两个场景,我们内心对于农民有着一份怎样的情感?(同情)当我们读完这两个场景,内心不免生发出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那诗人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最后六句,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成为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还原诗人的形象。
一位___________的诗人在__________地看着农民割麦。
例:一位满怀内疚的诗人在痛苦地看着农民割麦。
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内疚和痛苦?(诗人生活舒适,不从事农业劳动,却拿着俸禄,岁末还有余粮,甚至可以用“不劳而获”这个成语来形容,农民辛苦忙碌、却一无所获,命运悲惨。诗人主动将自己与农民进行对比,这样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白居易,这位白居易曾经这样为百姓呐喊: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如何能缝制一件又长又大的袍子,用它把整个大地都覆盖包裹起来,让世上的百姓都过上温暖的生活,再也不受冻馁之苦。)
这样美好的理想,这样宽广的胸怀,这样忧民情怀就像谁一样?(杜甫,杜甫就曾经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有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补充诗人介绍(白居易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 诗人时任周至县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诗人正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希望通过他的诗,天子能够体察民情。诗歌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五、总结
《观刈麦》是一扇窗,白居易希望通过这扇窗能让统治者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今天,我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着妇人的诉说,反映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命运的悲惨,并主动将自己和农民进行对比,因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值得庆幸的是,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决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起废止,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2006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006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活动5【练习】随堂练习
本诗描述的事情发生在 (季节),从“ , ”可知。
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 。
反映农民恶劣劳动环境的句子是: , 。
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贫妇人”、“抱子”“秉遗穗”、“悬敝筐”的原因是什么?
面对农民的艰辛、贫困,作者感慨万千,诗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慨?
《观刈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