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品读诗歌的能力,况且本校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女,能对本诗中劳动人民辛苦割麦的意境有较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的感情。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盛开着这样一朵奇葩:她像花儿一样美丽,她像歌儿一样动听。其独特的魅力和醉人的芬芳注定了她永远都将是我们解不开的心结,挥不去的情缘。这朵奇葩就是唐诗。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唐诗,跟着诗人白居易的脚步,一起去观看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一起去感受那令人心酸落泪的劳动画面。( 出示课题《观刈麦》)。
活动2【讲授】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诗歌体裁:讽喻诗,古代汉族文学体裁之一。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布局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字词注音:
刈( )陇( )荷( )箪( )( )稚( )穗( )
饷( ) 秉( )曾( )禄 ( )晏( ) 携( )
(教师引导(刈的意思,解读题目;明确多音字“荷”“曾”及意思)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1、竞读:找两名同学分部分读。(3分起)
2、齐读诗歌:亮开嗓子读,读准字音
3、读后思考: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择优录用板书)
(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的内容。
活动4【活动】品味赏析
(一)、引领品析
教师: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教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教师: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交代了时间是——五月,也交待了农民割麦的背景。
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有感情的齐读前四句强调“少”“倍”
明确学习方法,提问:老师在带领大家品析时用了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归纳:抓关键字、词、句)教师:请大家按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赏析诗歌的两个场景。(可分任务)
(二)、合作探究赏析
明确交流任务:小组在完成导学案问题基础上评选讨论出最佳答案,争取回报时取得高分。
(学生自主赏析、交流,教师巡查指导)
1、品析诗中的第一个场景。
⑴结合注释,联系实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劳动情景描述出来。
(2):“我从 (字、词、句)中看到人们劳作之苦,因为 。”
重点明确如下:
生:从“荷”“携”两个字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全家人都出动,一家老小都给田里的人送饭吃。
生:从“蒸”字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在炎炎烈日之下,暑气蒸腾,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丁壮们却还在田间割麦,可以想象得到,该有多么辛苦啊!
生:从“灼”字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他们的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他们已经汗流浃背了,却还在不停的劳作。(师补充:我们在小学也学习过体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劳作的诗句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明明是力量都用尽了,却还不知道热,并且还要珍惜这漫长的白昼,反常的心理写出了他们的辛劳。
生: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虽筋疲力尽,却还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师补充:这两句诗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条件下近乎变态的心理,人们怎么不知道热,怎么不知道累呢?只不过是想趁着天长多干些农活而已,实在是为生活所迫啊!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所有生活的痛苦、无奈跃然纸上。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3)、男同学有感情齐读“足蒸暑土气-----但惜夏日长”
2、品析诗歌的第二个场景。
①结合注释,联系实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贫妇拾麦的情景描述出来。
②我从 (字、词、句)中看到人们生活之苦,因为 。
生:从“敝”中看到人们生活之苦,因为她在别人收麦之际,却挎这破烂的篮子来拾捡麦穗,可以想象她的家已到了贫困潦倒的地步了。
生:从“遗穗”中看到人们的生活之苦,因为在麦收之际,她没有麦子可收,只能靠拾捡别人遗落的麦穗来作为一家人的口粮。已经到了穷得揭不开锅的境地了。
生:从“家田输税尽”中看到了人们生活之苦,因为家里产的粮食交完税后都不行,还把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赋税是多么繁重啊!(师引导:今天的拾麦人曾经在昨天也有地可割,由此可以想象,因为赋税,那今天的割麦者很有可能在明天变成拾麦人。此句道出了拾麦人的辛酸与无奈。请读出此种情感)
③女同学再次齐读此句。
师(过渡):对。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生活悲苦的社会根源,繁重的赋税使他们劳而无获,食不果腹。
课件小结两个场景: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师过渡:诗人不是皇帝,没有权利改变农人受赋税重压的现状,只能抒发内心的感慨。(出示课件)
活动5【活动】体会情感
教师朗读抒情的诗句
1、思考:请用诗中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感受。追问:为什么而愧?(抓住关键诗句使学生体会官员不劳而获却生活富足与劳动人民的劳而无获形成鲜明对比)板书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以诗人的角度,带着愧于同情)有感情的齐读最后六句诗。
师过渡:诗人带愧疚与遗憾已与世长辞,他不知道随着历史的变迁,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示材料)
活动6【测试】拓展延伸
遥寄乐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找生读)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作为农民的儿女,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师读)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1、一小组共同创编一句,根据质量加分
2、教师出示创编,学生齐读
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提示:1、作者、作品、情感
2、赏析语言的方法
3、写作
活动8【测试】当堂检测
减字背诵(时间允许先比赛,不允许不进行)
下面我们进行减字背诵接龙赛。每组3号参加比赛,其他组当评委,如果有一位同学接错或接不上来均扣5分。
田家 ,五月 。夜来南风起,小麦 _____。
妇姑 ,童稚 。相随___ _ ,丁壮在南冈。
足蒸 , 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
复有 , 在其旁。右手 ,左臂 。
听其相顾言,_______。家田 ,拾此 。
今我何功德, 。 三百石,_______有余粮。
念此 , 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