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叶嘉莹)
(宿州特色小吃街——尅街夜市)
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高考真题,熟悉
常见题材
【高考真题回顾】【2020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 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 欲采商崖④三秀芝⑥。
栖野鹤笼宽使织, 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 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 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⑥《尔雅翼·释草》:“芝,瑞草,一岁三华,故《楚辞》谓之三秀。”“三秀”是灵芝的别名,灵芝一年开花三次,故别称“三秀”。
虽然你忙于教育子弟、裁度人才,错失了一同在这新春乘醉出游的约定,不能和我们一起吟山咏水。
因而你留恋向往郢水岸边芬芳的蕙草,想去采摘商山山崖高洁的灵芝。
驯养野鹤要把鹤笼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给山寺的僧人布施饭食,须专门另做。
只等到你的眼睛康复了,(我们再相约),那时江花一定开满了枝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A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保留意见]②对自己教学、培养人才的工作的骄傲和满足;对对方教学工作成就的赞美;对教育英才工作的的认识——颔联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①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②诗歌前两联表达对友人高洁品性、优雅情怀的赞美。
③颔联与颈联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山野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④诗歌尾联表达对友人宽慰祝愿与期许。相信友人一定能战胜病患,以及对将来同游的期待。
【2024年新高考Ⅱ】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C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题材一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二 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三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四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五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六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七 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题材八 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题材九 题画赏画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材十 酬答唱和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题材十一田间劳作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题材十二哲理思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材十三 闺怨爱情诗——
古代诗歌
常见题材类型
题材一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链接 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雨霖铃》《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饯别”等字眼(也可能无标志)。
常见 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
“舟”“灞陵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暮霭、残照、夕阳等)、月夜、清晨(平明)、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另有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灞(bà)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逸诗(《诗经》)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阳关曲》,词牌名。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而得名。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常见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手法方面:主要有比喻、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2020年新高考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B
【2022年新高考I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6.(6分) 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
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B
【2022年
全国乙卷】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背景】王勃因杀官奴而获罪,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出狱后,放弃做官,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去交趾见其父(即《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曾路过江宁。或于此时见到唐少府。
昌亭旅食:
用韩信早年向人蹭吃蹭喝并遭嫌弃的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王勃诗中两句是说自己处于困厄之中,答谢对方对自己的款待。
长安在日边
用晋明帝论长安与日远近的典故。晋明帝小时候,晋元帝问他长安与太阳哪个更遥远。明帝先回答“日远”,理由是“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又回答“日近”,理由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夙惠》)这里说“长安在日边”,有远上加远的意味。
谓向往京师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理想难以实现。
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1
【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接抒情,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劝慰友人,也借此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白下驿饯唐少府》“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间接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借典抒情的方式排遣离愁。诗人在离别伤感的同时,运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晋元帝询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以设问的方式,反用典故的意思,诗人认为,朋友很快就会到长安城——就在日头旁边,劝慰友人的心,从而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豪迈昂扬的气概。
《白》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通过描写暮色夕阳之景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点出诗人离别后的迷惘和困惑之情。
《白》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5.(6分)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桥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A
题材二 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链接教材 《咏柳》《卜算子·咏梅》《石灰吟》《锦瑟》
常见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见意象 梅、兰、竹、菊、莲、松、草、鹰、燕、蝉、蜂、琴、棋、丁香、桃李等,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有托物言志。
题画鹰(宋)李祁
劲翮排霜戟,天寒气转骄。
草间狐兔尽,侧目望青霄。
蜂(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 笋(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 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 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脱襁:竹笋剥去了外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白玉婴: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③极知:深知。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种性: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④魏征和唐太宗: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唐太宗虽然经常被魏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殊:特别,很。媚妩:美好可爱。放:放手。干霄:冲上云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2020年全国III卷】
C
【2022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6分)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诗借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A
题材三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链接 教材 《过故人庄》《山居秋暝》《归园田居》(其一)《登快阁》
常见 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衬哀情(反衬)。
【2021年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 分)
15.(6分)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D
【2023年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16.(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景象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C
题材四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链接 教材 《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淮左名都)
常见 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或某古迹、古人名等。
常见 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等。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时期、南唐后蜀等。
常见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2020年全国I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 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 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 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B
【2025届T8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15~16题。
阎典史①祠 [清]王家枚
斗大孤城扼暨阳②,留将遗发见高皇。惨罗雀鼠充军食,尽化沙虫吊国殇。
此日冠裳新俎豆,当年竹木旧戈枪。阴风萧飒栖霞寺,毅魄常存振大纲。
题阎典史祠(节选) [清]赵 翼
明季虽多殉节臣,乙酉之变殊少人。将帅降幡蚤竖垒,公卿款表先趋尘。
高门王谢献城亟,盛名巢由拜路频。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注】①阎典史:阎应元,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45年,任江阴典史,离任后返城率10万义民,面对24万清军铁骑,困守孤城81天。②暨阳:江阴市古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开篇以夸张的笔法描摹出阎典史率义军坚守的孤弱无援的江阴小城,守城将士们遗发明志,以死捍卫家园。
B.赵诗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开篇,讲述了明朝末年乙酉之变,清兵南下之际,阎典史抗击清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C.王诗借"冠裳”“俎豆”表现了百姓告祭英烈的场景,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片神鸦社鼓”的立意一致。
D.赵诗结句采用反问手法加强抒情,诗人表面质疑阎典史此类节烈非凡的英勇将领的出现,实则对其充满赞叹与敬佩。
16.两首诗均展现了对历史英雄阎典史的敬仰与怀念,但描写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16.【参考答案】
①王诗从作战的角度切入,侧重于正面描写阎典史率领义军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诗的首联、颔联着重描绘阎典史及其部下坚守孤城、誓死不屈的英勇形象,并通过战争期间的艰难生活进一步强化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颈联和尾联中则侧重抒情,阎典史的英勇精神永存,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誓死报国。
②赵诗更侧重于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通过对比更突显阎典史的节烈精神。诗歌开篇即对比明朝末年众多殉节之臣与乙酉之变中屈指可数的真正坚守节操之士,为后文突出阎典史的节烈精神做了铺垫。接着,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列举将帅、公卿、高门贵族等人在关键时刻的背叛行为,与阎典史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其精神的可贵与难得。
题材五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链接 教材 《登高》《登岳阳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声声慢》(寻寻觅觅)《琵琶行并序》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
“次”“行”“思”等词语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 意象 客船、车铎(摇奏体鸣乐器。古代悬于车上的铎。车行时晃动铎舌,铎舌碰击铎体发音)、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爱情之深,表达对亲人、恋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往往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参考答案】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B
题材六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链接 教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无衣》《燕歌行并序》《渔家傲·秋思》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字眼或与军旅有关的词语。
常见 意象 风、劲草、胡雁、长鹰、夕阳、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等
常见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边练边悟】
6.(2015·全国Ⅰ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可知,诗中所描绘的都是诗人沿途所见之景。
B.颔联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使者稀少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C.颈联对仗工整,色彩鲜明,既凸显了路途的遥远艰苦,也为下联议论抒情作了铺垫。
D.尾联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
√
(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
②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题材七 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链接 教材 《临安春雨初霁》《客至》《短歌行》《拟行路难》(其四)《念奴娇·过洞庭》《涉江采芙蓉》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 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宋】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题材八 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链接 教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海潮》(东南形胜)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 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常见 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 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比喻自己的种种情怀。
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题材九 题画赏画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链接 教材 《惠崇春江晚景》《画》《墨梅》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等字眼或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内容。
常见 意象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③花鸟画题画诗中所状之物。
常见 情感 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常用 技法 ①常用比喻、夸张、比拟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连接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③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画面内容。④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⑤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丰富绘画的内容和意境。⑥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绘画更丰富的表达空间。
【边练边悟】
9.(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
解析:C “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此处的“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并非指从窗中观察,而是形容画家把万里江山图景都浓缩在如一扇窗般的画幅中。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题材十 酬答唱和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链接 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赠从弟》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赠”“送”“呈”“寄”“答”“酬”“和”“奉答”“奉酬”“奉和”等字眼。
常见 类型 ①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的题诗、赠诗。②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以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
常见 情感 ①抒发离别惆怅和别后思念之情。②书写友情,鼓励安慰,表明心志。③谈论诗文,商榷时事。④告诫后辈,勉励后学。⑤表请托之意,或表谢意(含婉拒)。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等。②表现手法:比兴、衬托、用典、想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对面落笔。
【2023年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3分)A 16.(6分)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题材十一 田间劳作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链接 教材 《观刈麦》《悯农》《芣苢》《插秧歌》
常见 标题 从题目上来看,有“农”“田”“村”等字眼。
常见 意象 内容涉及田间劳作、树间采桑、水上采莲、工人劳动等。
常见 情感 ①关于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了劳动伟大、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
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对世人不尊重劳动、浪费粮食的愤慨。
③虽然劳作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往。
常用 技法 ①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②对比。通过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③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题材十二 劝学、哲理思辨诗——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链接教材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常见标题 从题目上来看,有“读”“感”“题”等字眼。
常见内容 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的感受,并上升为一种哲理思考,理趣合一,水乳交融。
常见情感 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关照,折射出诗人的理性思考。
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③发现日常的生活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启迪人生。
常用技法 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
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
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
④在抒情和议论中阐明道理。
⑤使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的哲思。
【2020年全国II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 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 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 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B
【2020年新高考I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6.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3分)B
16.(6分)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
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023年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3分)A 16.(6分)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