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重点)? 2、学习白居易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难点)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的特点。(重、难点)
(三)教材前后联系
《观刈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是第六单元最后一课《诗词五首》的第一篇。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同时在《诗五首》中,它也是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1、注意设计读诗的方法,教学生先朗读、读熟、读出感情,引导学生把握全诗的主题,最后有选择地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写法。
2、要始终紧扣课文,结合诗句理解内容,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梳理课文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尊重学生个性,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调动学生想象。
(一)学生学情分析
经过由小学到初中七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白居易的诗歌,在教学时可以先温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白诗,如《忆江南》、《暮江吟》等,再进行新课的学习,课后再回顾一下其他诗人人民疾苦的诗词,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这首诗较长,又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诗中每部分所写的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主题,突出朗读教学。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加上语文考试诗词类题型重在考察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因此课堂练习会更多地进行诗句字词检测。
2、诗歌中的名句欣赏、思想感情理解是语文考试考察的重点,因此这些会成为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②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进行朗读技法点播,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诗歌特点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
⑤课堂多用朗读法、欣赏法、交流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观刈麦
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面对五月繁忙的麦收,我做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 ,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齐声朗读《观刈麦》。
学(二)出示教学目标双向表
探(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同学们在诗中寻找以下内容:
1、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2、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3、诗中情
①引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点 (解答疑问,点拨提升)
A、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
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就能够亲近百姓,主动去和农民对比。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②引言: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一下农人呢?请依据本诗内容,对老师的自创诗歌《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 ,(不肯放下手中的镰刀) 五月的贫妇 ,(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 ,(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拓展 ③引言:此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者》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教师小结:古诗中反映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的有很多。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诵读:
引言:“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请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并以最后一段为例,从语速、语调、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建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有一点丰收的欣慰,节奏比较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不用特意调节速度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悲伤、压抑节奏较慢,最后一句声音拉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节奏缓慢 ,声音低沉 )
(四)总结: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我们庆幸的是他的笔下有刈麦的丁壮和贫苦的妇人,然而在他的文笔触及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想给刚才的诗再添一个结尾来结束本课。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镰刀,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我带着很多人走近你, 倾听你五月用历史诉说的秘密。 五月,你诉说着不同的心情, 然而我们, 听到的却只是同一个声音。
课后思考:谈谈你对《五月的心情》中“秘密”的理解,并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同一个声音”是指什么。
《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是一篇传统优秀教材,怎样去上这样一篇经典古诗文,寻找文章的突破口,一直是我在课前思考的问题。
在深入研读教材,反复斟酌之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思路逐渐明晰,即是:自主积累、自主赏读、交流答疑、感悟,重点安排在感悟环节。第一是积累环节。对于作家作品,“知人论世”才能深入作品。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通过学生课前积累,对白居易及白诗自然有了较深的了解。
第二环节是自主赏读。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老师给出学习方法,如分三步赏读:朗读——理解——品词,不懂的可以列问题,第二步是小组学习,在组内交流问题,再尽量在组内回答,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老师通过巡堂了解学生认知的难点所在。通过自行读与品,有些学生产生较独到的看法,例如:有学生认为“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最后是拓展古诗中农民的众生相,例如:《陶者》、《悯农》、《蚕妇》、《卖炭翁》中的诗句,探寻封建时代农民辛苦一生,却终无所获的根源。最后,让学生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幸福。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教学环节层次清晰,逐层深入;在教学中,突出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以读带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在组织学生学习中,突出简单题自主解决,探究题小组合作完成。但在实施过程中,感觉赏析名句还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后在教学中,我要努力用心进行调整。
课件24张PPT。刈 割 yì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满陇沟焦黄。学习目标1、抓关键字词,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
2、品悟诗人亲农悯农的“诗心”,探究社会根源。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读诗三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自主大声朗读 注音: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yìhèdānxiǎngzhuóbǐngbìyàn1、找出诗中人(原词作答) 。
2、这些人与刈麦有何关联?作者围绕这些“观”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况这个场面。
3、说说这一节中哪一句最能感动你,为什么?
一、诗中人找出诗中人(原词作答) 。明确:妇姑、童稚、丁壮、二 诗中景 这些人与刈麦有何关联?作者围绕这些“观”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况这个场面。画面一:烈日割麦说说哪一句最能感动你,为什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农民辛勤割麦劳作辛苦矛盾心理: 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更令人心酸不已。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画面二:抱子拾穗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用原文回答)今日的拾麦者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家田输税尽什么原因造成的?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
唐代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悯农其一 》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蚕妇》
张俞(宋)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苛政猛于虎《陶土》
梅尧臣(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水浒传》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满怀愧疚之情 的诗人在看农民刈麦有感情的朗读随后三句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诗人。 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观刈麦白居易田家 ,五月 。夜来南风起,小麦 。妇姑 ,童稚 。相随 ,丁壮在南冈。 足蒸 , 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
复有 , 在其旁。右手 ,左臂 。听其相顾言, 。家田 ,拾此 。
今我何功德, 。
三百石, 有余粮。
念此 , 不能忘。减字背诵1.背诵课文.
2.完成《学法》作业《观刈麦》的作者是 ,字 ,号 ,这是一首 诗。文学常识填空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叙事 1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这一句从_____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_______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正面侧面当堂达标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
,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