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任务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
题干示例 审题定位
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19年天津卷 《萨丽娃解姐的春天》文章标题有多重意蕴,请你结合文本分析。 2018年北京卷 《水缸里的文学》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 ,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2016年北京卷 《白鹿原》作者在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题干由文章标题含义的要求,或为什么以此为标题的疑问;有探究分析阐述等词。
高考链接
探究标题内涵“五角度”
题点1 探究标题内涵
特 点 标题的作用
以时间、地点、 环境为题 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散文主题;③起线索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
以物件为题 ①作为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以人物为题 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叙事内容;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形象特征为题 ①铺开内容,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以事件为题 ①突出主要事件;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问题为题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链接教材
教材篇目 标题特点 标题内涵
《故都的秋》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表层含义:“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秋”确定描写的内容。
深层含义:“故”字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在作者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记念刘和珍君》 以人物、事件为题 表层含义:纪念性的回忆刘和珍的生平及遇难。
深层含义: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表达对烈士的哀悼与敬意,控诉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学生的暴行。
教材篇目 标题特点 标题内涵
《风景谈》 以地点、环境为题 表层含义:“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的“风景”即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
深层含义:以谈风景为名,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自然景色只是作为文章的背景而存在,主要突出的还是对“人”的精神的赞颂。
《秦腔》 以事件为题 表层含义: 《秦腔》 这个标题直接指向了陕西地方戏曲 秦腔 。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
深层含义:《秦腔》 象征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生存状态。秦腔不仅是秦地人日常生活一部分,更是他们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
主旨含义:《秦腔》 这个标题还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秦腔作为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能够折射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流变。
教材篇目 标题特点 标题内涵
《赤壁赋》 以地点、环境为题 表层含义:《赤壁赋》标题的含义在于其内容与赤壁这一地理名称的关联,尽管标题为“赤壁”,但实际上描述的是作者在赤壁之游中的所见所感。
深层含义:苏轼通过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等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最终达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心境。文章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考。
《登泰山记》 以地点、事件为题
表层含义:《登泰山记》标题中“登泰山” 不仅指具体的地理行为,还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攀登和追求。
深层含义:姚鼐通过描写登山的艰辛和最终的成功,传达了人要敢于突破自己、敢于突破传统窠臼主题 。
这种精神上的攀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征服,更是对人生目标和理想的追求。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答:①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
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
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
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题干示例 审题定位
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放牛记》 徐则臣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4分)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请简要说明。(6分) 2024年全国甲卷《霜降夜》周蓬桦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6分) 9.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 请简要分析。(6分)
题干由文章内涵意蕴,探究分析阐述等词。
高考链接
题干示例 审题定位
2022年新高考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萧红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叶梅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题干由文章内涵意蕴,探究分析阐述等词。
高考链接
题点2 探究情感意蕴
“分角度”+“分层面”,探究情感意蕴
1.要掌握作品“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不同角度指从不同视角对文本进行多侧面的考查。
(2)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要求我们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作为视点。
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链接教材
教材篇目 情感意蕴
《荷塘月色》 抒发了作者游荷塘时朦胧的、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找不到前进方向的迷茫与困苦,反映了他想要寻求解脱却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我与地坛》 (节选) 表达了对母亲诚挚的怀念之情,也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教材篇目 情感意蕴
《为了忘却 的记念》 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高度赞扬了烈士们的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秦腔》 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
《风景谈》 本文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看麦熟》刘成章
真题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为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有删改)
婆娘们行走时在牵挂爹娘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 这句话处在文末,表达很形象。主干是“麦芒辐射光彩”,故分析意蕴先要把形象的表达化为直白的意思,再由表及里地分析其主旨意蕴,直到作者的情感意蕴。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②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得以传承、弘扬;③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
解析 该文的感情基调是喜悦、赞美,这能自然地感悟出来,关键是感情抒发的对象和内涵。散文的描写对象有三个,主要是婆娘,其次是麦子丰收及关中风情。抓住这三个对象分层回答即可。
3.请分析标题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标题的意蕴,应先分析表层意蕴,再分析深层意蕴。从全文来看,“看麦熟”指的是一种习俗,“看麦熟”的主语是“婆娘”,是她们在看麦熟前后所展现的美德;从结构来看,它又是全文的线索。
答案①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②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情;③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
答案①关中平原一带麦黄季节出嫁女儿回娘家这一习俗和风土人情;②关中平原麦子丰收的景象;③婆娘在看麦熟途中所展现的人情、人性之美;④全文写人、叙事、写景的线索。
4.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1)本文“看麦熟”是麦熟时婆娘们回娘家看麦子的风俗,朴实、欢快,充满人情味,展示了关中人民的热情、善良、辛勤与淳朴。我认为,民俗文化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情感,更能展示一段历史遗存的精神与一个民族的根基。
(2)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楚大夫为国投江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热爱国家、洁身自爱、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一个民俗文化,一段悠久渊源,因长久而弥坚,民族便因此厚重沉稳,走向未来,走向不朽的精神。
(一)分析原则
分析主旨意蕴题虽自主性较强,但不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而是需要结合文本,合理探究。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分析主旨意蕴题的前提。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从这两个地方的关键语句切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紧扣文本”是指根据散文特点,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再进行不同的意蕴解读。“创新有度”一是指分析意蕴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解读意蕴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
(二)思考深广
1.思考深度——由表及里
(1)表层意蕴:文本中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
(2)深层意蕴
①民族心理:家国情怀、热爱自然、中庸和谐、维护和平、关爱家人、乐于助人、知足常乐、吃亏是福等。
②人文精神:一方面指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观点、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社会责任等,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生命平等、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对苦难的悲悯等。
③学科认知:主要指文中渗透的人生哲理以及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2.思考广度——不同角度
(1)文本角度:研究探讨文本中的形象的特点、内涵、意义等方面,有助于透彻地把握文本主题。
(2)作者角度: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观点等,都可能对文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文本主题的表现。
(3)读者角度:关注读者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