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分析散文形象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分析散文形象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4: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散文专题复习: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01 考法探究
1.从命题范围看:考查分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
2.从概括类型来看,主要有特定信息概括、内容概括两种题型。
特定信息概括:原因、作用、意义、思绪、情感、结果、方式、特点。
内容概括:情感概括和主旨概括。
考试命题特点
1.散文的形象(含人物形象)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型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
2.散文的物象及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
考点解读
02 题型一:特定信息概括
知识图要
特定信息概括
“特定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归纳文本内容要点的原则
(1)近远结合原则
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2)显隐结合原则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3)不遗漏要点原则
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概括也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4)不拔高贬低原则
把文中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这些是必须避免的。
特定信息概括的方法
概括方法
摘取法
合并法
取舍法
摘取关键词语,摘取总结、议论、抒情的句子。
合并同类项: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取主要信息,舍次要信息,取题干所需要的信息,舍弃其他信息。
归纳文本内容要点的步骤
《“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P120
【答案】 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情感状态”“一再呈现”“分析”“由来”构成本题中的关键信息,由此可以推出,该题考查对特定信息的概括能力。作答时,可从追忆往事、生活环境、人事经历等角度考虑。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
追忆 往事 由“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可知,“我”和弟弟相处时间短暂,而且“我”离开家的时候弟弟年纪还小,所以这“恍恍惚惚”是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生活 环境 由“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等可知,这十年间,“我”和弟弟皆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
人事 经历 由“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等可知,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有进步思想的青年,进而参军抗日,成为一名“小战士”,对此“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第三步,重整合,规范答。
从“追忆往事”“生活环境”和“人事经历”等角度入手,梳理出关键信息,分条作答即可。
《羌笛何须怨杨柳》 作者在 段中称赞我们这个古老族群有“韧性”。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这种“韧性”的具体表现。P121
【答案】 ①即便地理环境不佳,依然有着“铁”一般的顽强精神;②生存环境极其艰难,但依然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生存能力;③用顽强的毅力与自然抗争,把戈壁荒漠变成生命的绿洲。
03 题型二:主旨情感概括
一、概括散文主旨题
主旨,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概括主旨的方法
1.因文而异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在主旨和情感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概括散文主旨情感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进行切入思考。
散文类型 主旨(情感)倾向
写人叙事类散文 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 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哲理性散文 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一)概括主旨的方法
2. 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3.借助背景法。
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5.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二)概括主旨的答题格式
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
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
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
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二、概括全文情感题
情感,即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概括全文情感的方法
1.找准行文线索。
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
2.聚焦情感语言。
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定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
3.关注抒情方式。
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
(二)概括情感的答题模板
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答题要注意三点:
1.直接情感,画句圈词。
2.委婉情感,仔细揣摩。
3.情感变化,配上原因。
《雪峰老井》文章借“雪峰老井”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P122
【答案】 ①对老水井的眷恋、惦念之情;②“我”对美好童年生活和故乡生活的回忆;③对故乡人顺应时代变化、勇于变革精神的赞扬;④对新时代发生的喜人变化的赞颂之情;对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精神的赞美。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雪峰老井”“思想感情”,由此可以推断,该题考查对文本情感(或主旨)的概括能力。作答时,可运用分析关键法。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①“生活在雪峰山下的少年时光,给我留下最美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些井”“时至今日,我对那口井和井边的‘赶场娘子军’仍心存敬意,很是怀念”“心中对老井的惦念终于释然”等,表达了对老水井的眷恋、惦念之情。
②“那井栖息于田边地头,井壁、井台全由青石板铺就……在这雪峰山腹地、资水上游的江口老街久久回荡”“每每我爬到老崮上去挑水……此景此情让我一生难忘”,表达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和故乡生活的回忆。
③“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安全饮水工程提速上马……山里人再也不用朝朝暮暮去老井挑水”,表达了对故乡人顺应时代变化、勇于变革精神的赞扬。
④“我双手捧住一看,那水格外清亮,再入口一尝,甜丝丝的,沁人心脾”“今天,家乡的那些老井……折射着雪峰山脚下的人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奋斗身影和昂扬姿态”,表达了对新时代发生的喜人变化的赞颂之情;对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精神的赞美。
第三步,重整合,规范答。
这类题容易出现概括不准,要点不全的现象,作答时,要紧扣题干要求,梳理整合上述信息,用简洁语言分条加以概述。
《上河之畔(节选)》在“忘却”与“记忆”的交织中,作者表达出了哪些丰富的情感?P123
【答案】 ①汪曾祺怀念故乡慈姑等风物,却又不想提及(想忘却)儿时的那场水灾。作者借此表达出对饱受水灾的运河居民的同情与悲悯。②修复运河的历史永远被人们“记忆”,作者借此表达出运河居民对那段“自救与互救”的历史的感怀。③有关运河的帝王功过已成人们忘却的过往,但百姓们心坚如磐的生活日常却或被历史记载,或在人心中流传。作者借此表达出对坚韧不屈的运河子民的赞美。④今天我们眼下的日常,似乎容易被忘却,好像比不上历史留下的记忆。作者借此引出后面对当下渔民生活的描写,表达出对倔强而善治渔民生活的人们欣赏与赞美。⑤城市生活成为主流,渔乡生活方式貌似消亡,但却又将在人们记忆中蓬勃生长。作者借此表达出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子民的渔乡生活的怀念。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1.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概括产生恍惚感(情感)的原因
考查范围:全文
2.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考查范围:局部
年轻人群体生活的特点+情感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 红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我”和弟弟相处时间短暂,而且“我”离开家时弟弟年纪还小,所以这“恍恍惚惚”是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在“我”的印象里,弟弟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漂漂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这十年间,“我”和弟弟皆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充满活力但是前路迷茫,我的内心是“慌乱”“忧郁”的。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有进步思想的青年,进而参军抗日,成为一名“小战士”,对此“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的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山西前线的士兵充满了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放心”。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1.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答案:①信件的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2.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04题型三:分析概括形象
知识图要
类型三 分析概括形象
散文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散文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形象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特点解题思路
考点 思考角度 分析形象特点 从记叙事件的角度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同一个道理。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分析物象特点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
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散文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1)主要人物形象作用
①表达散文主旨。
②作为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
(2)次要人物形象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具有对比、类比、衬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②在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或丰富主旨。
③在文章结构方面,有穿插、过渡、伏笔、悬念的作用。
物象解题通法
考点 思考角度 主要物象的作用 (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线索作用 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
象征作用 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
衬托作用 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
情感作用 寄托作者不同倾向的思路感情。
次要物象的作用 结构角度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内容角度 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主体形象角度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方法指导]
分析散文形象特点题解题方法
1.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方法
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要求概括的“形象”或“性格”的含义却与小说相同。分析概括的途径有:
(1)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类似于小说形象从情节入手概括)。
(2)从正侧描写中分析概括(正面描写如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如环境、他人等)。
(3)从文中议论抒情文字中分析概括(尤其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特点)。
(4)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主旨)。
2.分析事物形象特征的方法
(1)整体阅读全文,准确定位。
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这里可以采用圈点阅读,勾画出那些点明事物形象特征的文字,以及与它有关的议论抒情文字。
(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情感。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找准其外在形象的描写,然后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L》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P125
【答案】 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胡同的声音》1.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P126
【答案】 ①声音特点: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②语言特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放火者》2.本文不惜笔墨来描写穿蓝布衣裳的老人,突出了其什么特点?有何作用?P127
【答案】 ①突出了老人的平民身份,以点带面,写日本人轰炸下国人的苦难,表达了对侵略的控诉。②突出了老人的善良品质,与法西斯的罪恶形成对比,控诉了法西斯暴行的惨无人道。③突出了老人年老体弱,胆怯无助,激起了读者对人民极大的同情与对敌人的愤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