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结构思路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结构思路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4: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
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
散文
取材自由
意境深远
语言优美
神聚
注意: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优美凝练
形散
表达灵活
主题集中
富含哲理
散文文体特征
写景状物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
文化游记散文
写人记事散文
散文的分类
重点考察!!!
散文类型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 状物 散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纪念刘和珍君》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我与地坛》
重点考点解读
作品的结构:
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
作品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行文线索
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行文思路分析题
线索作用分析题
句段作用分析题
行文思路主要是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内容。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重点句段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三方面的内容可以分别独立考查,也可以综合考查。
1、行文思路
分析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谋篇布局”,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材料安排的方式、方法。
考查形式
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暗考型
直接考查,
梳理行文思路
明考型
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写作思路”“构思”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心理变化”“心理感受”“感情发展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词。
一、散文的思路常见如下: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交往→离别→怀念”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按空间位置变化安排结构:
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采用了“近→远”“高→低”“上→下”的“移步换景”表现技法。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
比如陆蠡的《囚绿记》,“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也是抒情的中介物。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见绿”“恋绿”“囚绿”“释绿”和“念绿”依次展开。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安排结构: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贯串着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无话——有话——无话。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纪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主线副线):
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二、分析行文思路·材料的组织方式
以逻辑发展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情感变化组织材料
以物件为中心组织材料
二、分析行文思路·谋篇布局的常见角度
线索角度 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思路顺序 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递进式,或总分式,或倒叙,或插叙等
结构技巧 善于抑扬,巧设伏笔、铺垫,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制造波澜,虚实映衬,由实至虚等。
叙事详略 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结构个性 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材料与主旨关系 以小见大释义;化景物为情思
散文主要结构方法
名称 内涵 艺术效果 鉴赏方法
开门 见山 文章开头直接明确中心,“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地”,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话题或文章主旨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基调、当下感念;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⑤挑明写作缘由;⑥奠定文章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说明开头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开头好处(或统领全文,或引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与下文形成对比、抑扬)。
卒章 显志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说明结尾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结尾好处(或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点明题意,或升华主题,或发人深省、发人深思)。
结构安排
类型 一般结构思路
记叙性散文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抒情性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议论性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升华议论(升华点)。如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过渡 衔接 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 ①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②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引出过渡句段,说明承上启下情况,分析作用好处(或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
前后 照应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找出伏笔应笔,分析其作用、好处。
起承 转合 文章基本结构方式,即开头、展开、转折、结尾 ①有头有尾,结构完整;②章法井然,结构清晰;③环环相扣,结构连贯;④接应自然,结构严密。 概括段落大意,说明段间关系,分析结构特征。
首尾 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找出首尾呼应文句,分析其作用、好处。
题文 照应 文章题目与正文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点题扣题,对中心有强调突出 作用。 指出点扣题目的文句,分析反复点扣题目的作用。
伏笔 铺垫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 ①使内容完整;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由应笔上溯,找出伏笔,从意料之外发现情理之中,分析作用。
[方法指导]
一、行文思路答题“3方法”
1.划分层次法
先根据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总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这一方法最适合解答直接式问法的行文思路题。弄清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行文思路自明。
2.寻找线索法
散文的线索对于分析行文思路至关重要。抓住线索,就能将由其串联的各种事、物归纳出来,进而可以分析出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至此,作者的行文思路即可梳理清楚。
二、行文思路分析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结合不同的散文类型,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③规范用语:文章围绕……(线索)(非必要),先写……,再写……,后写……。
《心灵的呼吸》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P112
【答案】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过程”“简要分析”,由此可见,该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第2段,先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作者对音乐的意义已有所感悟。第4—7段,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作者由此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特点。第8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这时的作者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第9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从第二步来看,作者先写童年时对音乐的感受,再写学吹笙的过程中对音乐的了解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最后写成年后对音乐深沉的思考。作答时,要注意按照题干要求,分点陈述。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P113
【答案】 本文先写西方人出品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再写而立之年的“我”受到杜甫的影响,接着写“我”拜谒草堂,感受其欢乐和胸怀,再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的影响,后写古诗词给“我”涵养。
2、行文线索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线索 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多用于状物类散文 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线索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线索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人物线索 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情感心理线索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 事件线索 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答案】 ①写景散文 ②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 ③议论说理散文 ④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 ⑤写人叙事散文 ⑥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 ⑦悲愤之情(情线)
[方法指导]
线索作用答题“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1)看标题。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标题所抒发的强烈感情,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2)看时空词语。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3)看“物”,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就是以“窗子”这一文中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4)看议论抒情句。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5)看体裁,看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特别提示】 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P114
【答案】 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临终遗言”“本文的钥匙”,由此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对线索作用的分析。作答时,还要注意“简要分析”这一要求。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
内容上 这句话说明普希金去世时,是各种痛苦压倒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根据原文“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可见,作者认为普希金的巨大痛苦是来自于时代与社会,而不仅仅是个人原因。
结构上 这句话与标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相呼应。
主旨上 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通过普希金的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人生的思考,“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这句话串联起全文的情感与作者的思绪,是统摄全文的“文眼”。
第三步,重整合,规范答。
解答这类题,常常作用分析不到位,答案要点笼统。作答时,要紧扣第二步分析,结合具体内容阐释。
《坐羊皮筏到雁滩》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行文?请简要分析。P115
【答案】 本文采用时间线索和游踪行程线索相结合的方式。
①时间线索。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线索,开头写从“二十年前”见过羊皮筏的照片到“这回”见到、乘坐羊皮筏为思想线索,主体部分主要是以一天的时间为线索,“上午”乘羊皮筏,不到“十分钟”过了黄河,游览到傍晚,“暮色”中回归。
②游踪线索。文章以游踪行程为线索,转换行文结构。从乘羊皮筏黄河中所见,到雁滩的农场所了解,再随处看看各种树木和了解的情形,最后又乘羊皮筏返回。
3、句段作用
散文“5类”常考句段的作用
1.开篇
2.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3.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4.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方法指导]
分析句段作用题解题方法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1)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3)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3)表达效果
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答。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作者在文章第⑥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P117
【答案】 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的这一主题。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文章第⑥段”“这部分内容”“全文中的作用”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由此可以推知,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考虑。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
内容 主题 “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对于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构 思路 “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这段文字重点写风物情调,上段文字写饮食生活,下段文字写历史底蕴,本段文字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表达 技巧 “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运用对比手法,呈现出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照应前文的“心灵和情感的阻隔”,烘托出“融入”和“再造”的主题。
第三步,重整合,规范答。
解答此题,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要么思考角度不准,要么分析不到位。作答时,要紧扣内容主题、结构思路和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条组织答案。
《悼易水》P118
1.第二段为什么要写“楼涛楼浪”及“灼烫蒸气”?请简要概括。
【答案】 具体地展现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形象地暗示人们忙于现实,忘记了易水及易水精神;为下文“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作伏笔。
2.加点的句子“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单独成段?请作具体说明。
【答案】 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结束上文对易水的回忆,又引出下文今天对现实的思考。短句单独成段,意在引起读者注意,不至于忽略,同时又可以使文章节奏分明,脉络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