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4:4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当国家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都会有少数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匡正天下、革除积弊、救国安民为己任,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尽管他们的动机不一,结局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他们的首创精神也应为后人所永远铭记。比如成就强秦却以身殉法的商鞅,力挽狂澜却功亏一篑的张居正,当然也有不畏人言却梦碎金陵的王安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来感受一位改革者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情怀。
冬天
王安石
冬天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鉴赏文章的劝谏说理艺术,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冬天
壹·知人论世
冬天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冬天
知识补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冬天
背景探寻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宋神宗(赵顼xū)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自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冬天
背景探寻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变法内容
冬天
背景探寻
变法内容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强 兵 之 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写了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批评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
冬天
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背景探寻
冬天
变法问题
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虽然宋朝的商品经济较发达,但仍属农业社会。一方面,缺乏完备的市场经济,使得超前的经济思想无法以市场形式良好的运转,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强制力量;另一方面,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不可能有能力以合适的方式来高效完成这个超时代的经济调节任务。其结果就是,美好的愿望在实践中无法贯彻,而为了贯彻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权力,以强制的方式推广,而强制推广就注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绝对主导,从而导致一场经济改革变成了政绩考核,官员要获得好的考核成绩就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强制力来扭曲市场,从而使得最初的理想贯彻彻底走型。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状态下无法逾越的恶性循环。
知识补充
冬天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即司马光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书”:文体名,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标题释义
“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答司马谏议书
贰·整体感知
冬天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难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会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读文正音
qiǎng guō
chóng

shù

nàn rén




duó
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冬天
叁·文本研读
冬天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实词积累:蒙:覆盖之意,引申①蒙蔽②遭受③愚蒙,无知④敬辞,承蒙。⑤同“矇”眼睛失明,昏暗不明。

蒙受
常常
同游共处,交往
鄙人王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
解读第一段
本人陈述。
谦辞,私下里。
方法,主张
判断
冬天
冬天
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开头第一句的含义?
王安石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拉近了两人情感距离;
第三层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冬天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勉强
说话声嘈杂
详细地
又考虑到
简单,简略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考虑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解读第一段
看待,对待
表被动
理解
古:敬辞,给您回信
今:向上级汇报
同“辩”,分辩,辩解
或许
古:书信往返
今:重复再三;变化无常
粗疏草率,“卤”同“鲁”,粗鲁。
……的原因
原谅我;“见”,第一人称,“我”。
被动
冬天
文本探究
2、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回应抨击,
陈说缘由
冬天
3、措辞有何特点?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文本探究
王安石
①措辞彬彬有礼
②语调含蓄委婉
③暗藏锋芒
(蒙教,上报,见恕……)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终必不蒙见察)
形象特点: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冬天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句首语气词
怨恨和诽谤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古:因而招致。
今:表结果的连词
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认为
表凭借,用来.....的
解读第二段
名和实(是否相符)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冬天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施行
不是,不算
解读第二段

批驳
认为
形作动,排斥
主管官吏,有关部门
不正确的言论
形作名,有利的事业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佞人
本来
预先
状后
判断
判断
定后
判断
冬天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解读第二段
冬天
文本探究
解读第二段
1.第二段首句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王安石
司马光
冬天
文本探究
解读第二段
作用: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它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2.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有何作用?
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司马光
冬天
文本探究
3.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冬天
文本探究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3.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
冬天
第二段小结
第二段: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 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副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总体而言,作为一篇驳论文,文章敏锐地抓住司马光责难的实质,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在反驳司马光的同时,反过来也就间接批评了对方违逆“人主”旨意和“先王”德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谬误。如此,也直言不讳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
冬天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 为(wéi)而不汹汹然?
习惯
把……作为
献媚讨好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形作名,上策
解读第三段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宾前
冬天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解读第三段
相怨
的人
不仅
因为
原因
认为正确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名作动, 办,做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冬天
解读第三段
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加恩泽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冬天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解读第四段
缘由
冬天
文本探究
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④“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
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变法
2、作者使用“盘庚之迁”的典故有何作用?
冬天
知识补充
盘庚之迁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冬天
知识补充
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抚养)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你们的谋略),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与王介甫第三书》
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冬天
2、作者使用“盘庚之迁”的典故有何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论证了当前变法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也表明自己也会如盘庚一样毫不退缩,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文本探究
冬天
文本探究
解读第三段
3、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王安石
第三段:阐述变法的原因,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冬天
梳理思路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反驳指责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为天下理财
三、阐述变法的原因,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答司马谏议书
冬天
文章总结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冬天
写作特色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有的放矢,反驳有力。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冬天
写作特色
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
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冬天
肆·拓展延伸
冬天
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讨论发言)?
(1)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权贵们“汹汹然”又如何?为了天下黎民,他毅然站在了大地主大富豪以及权贵的对立面,哪怕落得群情愤激,骂名无数也毫不在乎,这正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2)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革新精神。
拓展延伸
冬天
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讨论发言)?
(3)务实有为的实干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对于尸位素餐这种现象的反对态度正体现了王安石的实干精神。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也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实干精神。
(4)追求真理的无畏战斗精神。“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自己认为对的,就勇敢去做,绝不后悔,这体现了王安石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拓展延伸
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