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学习诗歌诵读的要领、技巧。
3.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对朗读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故我上这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美。
3重点难点
对诗歌的的体会以及朗读技巧的学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步骤:一、导入
师: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学生畅谈)
师:同学们非常喜欢诗,非常喜欢我国古代文学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 潼关怀古》。(幻灯课题)
在学习这首小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元曲(幻灯元曲)
解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
师: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潼关,心情是怎样的?下面请看大屏幕,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幻灯作者)
研习课文
一、顺读,把握诗的结构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这一首曲。(要求给读不准的字注音)
2、请一位男生读,集体纠音。
3、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得好不好?学生:好!师:那老师现在教同学们一个划分节奏的小技巧:即按音节和意义划分。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刚老师教的小技巧以及刚刚的听读来自由的读一读(要求读准节奏)
4、请一女生读,要求读准节奏
5、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5、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曲由几部分构成?它们分别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议论。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境美1、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一会儿提问老师或同学)
写景部分请一位同学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幻灯古潼关地形图)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幻灯
(学生畅谈:“聚”、“怒”“表里”等词用得好。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③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师: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学生明确后齐读第一部分)
2.抒情部分
师: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根据理解,指名学生回答重音的选择,明确后齐读抒情部分。)
3.议论部分
师: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学生讨论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设题目的:理解此诗与其他怀古诗的不同。诗人刚正不阿、关心民瘼,他远望古都长安时,历史的风云仿佛从他的眼前飘然而过,引发了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本真意义的追问与思考,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实质。)
: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师:诗人把下层人民千百年的悲剧命运,凝炼成八字警言,应该怎样处理重音、停顿?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出来。
(学生明确后,把全诗连起来朗读)
三、美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曲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有的学生会认为诗人对现状无能为力,议论部分用无奈的语调。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基调诵读,肯定他们用心体验诗人的情感。
2.配乐朗诵。(齐读,个别表演朗诵)
3.把自己当作张养浩,想象张养浩所见情景,感受张养浩当时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三、拓展深化积累:
1.师: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积累)
附诗: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
④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从刚才的这些诗句,我们也可以了解历代王朝无论是兴盛还是衰败真正的应正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么,老百姓的苦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来表述。(学生展开联想,内容有:大兴木土,徭役繁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战乱频繁,血流成河;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田园荒芜,无家可归……)
总结:百姓真的很苦啊,这也难怪诗人途经潼关会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怀古诗。很明显怀古诗的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那么这首散曲通过作者亲临潼关的所见所思所感,揭示了历代封建帝王兴衰更替,到头来只有百姓遭殃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民生苦难的深切同情。
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的作者对老百姓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这一首曲就是他在“关中大旱”时用生命写下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首曲结束我们今天的这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