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9:06:33

文档简介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1)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1~3题。
1.通读全诗,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2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势拔五岳掩赤城(    )
C.我欲因之梦吴越 (    )
D.渌水荡漾清猿啼(    )(    )
E.迷花倚石忽已暝(    )
F.栗深林兮惊层巅(    )(    )
G.水澹澹兮生烟(    )
H.恍惊起而长嗟(    )
I.青冥浩荡不见底(    )
J.须行即骑访名山(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6分) (  )
A.唐以前创作的诗一般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都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诗人大篇幅描写梦境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2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18分)
古风(第十九首)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①。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②。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③。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明星:华山仙女。②卫叔卿:仙人。③胡兵:安禄山的军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一、二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仙女。
B.三~六句通过外貌、动作等描写,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令人神往。
C.七~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最后四句描写百姓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5.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李白在两首诗中对“仙境”的态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1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18分)
登 太 白 峰①
李 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君主昏庸、权贵当道,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峰,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峰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从正面实写太白峰的险峻雄奇。
C.第五句到第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7.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全诗分析。(12分)
C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①  ,是它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诸矛盾间的对立统一,使我国古代文化形成多元的统一体。在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就不是清一色的。多种审美观念之间,  ②  ,有些甚至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是,它们又并存而为人们所接受。这正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学理论家,  ③  。有的以入世的功利主义为主,但也不排斥忘世、出世的审美情趣;有的比较重视忘我忘物之境和禅理禅趣,但他们并不排斥现实性和功利性的审美观念。在这一点上,理论家如刘勰,文学家如苏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就我国文学艺术历史整体而言,由于前面我们谈到的多元性的文化背景,所以才形成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2分)
答:①            12字
②            12字
③            12字
9.请把上文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改为以“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为主语的单句。(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          ,          。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登山见闻的两句诗是“          ,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的四句诗是“          ,          。          ,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           ”
参 考 答 案
课时3 梦游天姥吟留别(1)
1.A.确实 B.超出 C.依据 D.清澈 凄清 E.昏暗 F.使……战栗 使……震惊 G.水波荡漾的样子 H.猛然惊醒的样子 I.天空
J.等待
2.A(唐以后也有大量的古体诗)
3.梦中仙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A(“迢迢”是远远的意思,“迢迢见明星”即远远地看见仙女)
5.《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向往,而这首诗则是向现实的回归;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了自己因愤世嫉俗而对超越现实的仙境的追求。这种逃避现实的思想实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关怀,所以在这首诗中当他目睹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时,又从遗世独立的幻想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表现出对叛军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言之成理即可)
6.B(“从正面实写太白峰的险峻雄奇”错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化实为虚, 以虚写实)
7.诗歌末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人世、超脱现实,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末句“何时复更还 ”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想出世又想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
8.示例:①我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矛盾 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③(他们)常常是兼收并蓄的
9.示例: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使我国文学艺术历史形成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
10.(1)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3)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8.1 梦游天姥吟留别(2)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47分)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注】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岐、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节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
  【注】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1.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6分)
云 梦 许 氏 者 高 宗 时 宰 相 圉 师 之 家 也 以 女 妻 白 因 留 云 梦 者 三 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指告诫之文,后用于封赠。
B.“序”,文体名,指正文前的文字。“后序”犹“跋”,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的“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均表体裁。
C.天宝、乾元,同“元和十年”中的“元和”,都是帝王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
D.《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宋敏求只对李白的诗作进行了分类补注,没有考定诗作的先后次序。治学一向严谨的曾巩认为不妥,于是在得到诗集之后,又考订作品的先后次序重新加以编排。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文章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选词炼字自能折射出作者对李白的同情心态。
D.曾巩在后序中先后两次提到了《新唐书》,第一次指出《新唐书》中有关李白记叙的几处失实,第二次指出《新唐书》对李白的相关评价没有写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10分)
译文:
(2)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10分)
译文:
作者认为《旧唐书》关于李白的记载有哪些错误 (9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18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开头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赞美古人,突出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7.从炼字角度来说,第二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 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12分)
B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  ①  。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  ②  ,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老子的“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儒家的“有为”  ③  。《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2分)
答:①               15字
②               15字
③               15字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连用四个四言短句,描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这四句是“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         ”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参 考 答 案
课时4 梦游天姥吟留别(2)
1.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断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2.D(“六经”应是指《诗》《书》《礼》《乐》《易经》《春秋》)
3.B(从文中第二段“天宝十四载……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可知,应是皇帝不同意李白做官,但同意赦免了他,李白被流放夜郎是后来的事)
4.(1)李璘的军队在丹阳打了败仗,李白逃亡到宿松,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关键点:“败丹阳”“奔亡”“坐”)
(2)李白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关键点:“过”“卒”“六十有四”)
5.①李白的籍贯。②李白被永王征召时的住地。③李白对永王的态度。
  参考译文:
《李白诗集》二十卷,原为七百七十六篇。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后,自己写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加以编排。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下游历长江、淮水一带,到楚地观览云梦泽。在云梦定居的许氏一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后人,许氏把女儿嫁给李白为妻,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后来又到了吴地,到了京城长安等地,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不久,因与唐明皇合不来而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越过岐地、邠地,历经商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两次到达吴地,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反叛,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李璘掌管东南兵权,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的军队在丹阳打了败仗,李白逃亡到宿松,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案,认为罪很轻,应当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于是就放了李白,让他为军事行动出力,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答复。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夜郞,于是他渡过洞庭湖,穿过峡江,来到巫山,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休养,过了很长时间,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察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也不离去”,这些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能够见到,差不多就是这样。《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城拜见他,于是被征召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宋若思释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正史记错了。
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思想”,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6.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说法错误,此联是说作者在月下沉思,久久不归,思念古人,感叹如今能与古人相通的人真是太稀少了。“相接”在此处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7.①“摇”“滴”二字用得极好。②“摇”“滴”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③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8.示例:①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事实证明 ③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①处,语境对比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此处形式和内容上照应前文儒家“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一句,再结合道家“无为”“知其不可而不为”概括其精神特点,应填“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②处,上句说“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思想不同,下句“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强调两家在历史上是互补的,“但”表转折,过渡到下句,应填“事实证明”。③处,此句位于句首,具有概括性,下文是举例,指出儒家的思想中也有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肯定,据此应填“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9.示例:不仅《论语》中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的言论,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连接的递进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论语》”前面;二是成分残缺,“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的言论”)
12.(1)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2)列缺霹雳 訇然中开 (3)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