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20:2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鉴赏古诗词的用典等艺术手法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1~4题。
1.下列对词句中运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比廉颇,表明自己的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2.下列对词的上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千古”三句既有写实,又有怀古,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B.“舞榭”三句用语双关,揭示了历史规律,充满了沧桑感。
C.“斜阳”三句用对偶手法写眼前景象,怀古中感慨万分。
D.“想当年”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和夸张。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这首词写于镇江(京口)知府任上。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弃疾积极备战,也劝谏执政者不可草率用兵,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但本词以古代英雄事迹为题材,刻画了侠肝义胆之士,抒发了拳拳忠义之情,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
C.这首词上片赞颂孙权、刘裕等英雄,下片讥讽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警戒当权者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这首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用典。文学作品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务。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折射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8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1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6.“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9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7分)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 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 数骑秋轻,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③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
  【注】①姜夔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韵脚填写本词。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③使君:辛弃疾。④金鼓:出征的队伍。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开篇,点出英雄遗迹,写江山依旧,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经作古。
B.“数骑”三句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表意略同,都寄寓了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
C.下片“楼外”三句,词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点明京口的重要性,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D.全词慷慨激昂,笔力雄健,虽刻意效法辛词的风格,却也突显了词人清刚﹑疏宕的特色。
8.本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1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5分)
题老学庵壁【注】
陆 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虽然它“架竹苫茆只数椽”,十分简陋,诗人依然在老学庵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之上。
B.“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写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C.诗中的“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诗人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态度。
D.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10.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10分)
C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少年特别幸福。有时候,反而会有些  ①  之意,为什么这个年纪就要受到大人们如此多的规矩约束。然后就想着赶快长大成人,同大人们  ②  。以后进入青年、中年,读到辛稼轩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他这里说的“少年”,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青年,甚至是中年的一部分。我在青年时期,愁滋味识得颇为充分,但我不赋新词,因而也不爱上层楼,只是觉得人生艰难而已。我对别的青年或中年,除至亲好友之外,几乎是  ③  的。然而时间只是流逝,一转瞬间,自己已经进入老境,再引辛稼轩的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的心情完全不同。我没有什么愁可说,也用不着说“天凉好个秋”。只是对于少年儿童,感情却越来越深。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大概是,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但是地球绝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希望在于将来。许多年以后,担负起伟大建设任务的不就是今天的少年吗 因此,年龄增加一岁,我对青少年的感情就增加一分。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答:①       ②      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什么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9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对南宋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失望至极,他多么想像当年刘裕那样“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三句是“          ,            ,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          ”。
参 考 答 案
课时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B(应是“赞扬当年刘寄奴北伐的英雄气概”)
2.C(“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不能构成对偶)
3.B(这首词没有刻画侠肝义胆之士)
4.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词人已经年老,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预感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
5.C(这一句并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6.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7.C(“远近结合”错误,由“冥冥”“隐隐”而知,此处属于远景)
8.①对辛弃疾的推崇和赞颂。运用典故,将辛弃疾与诸葛亮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②对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盼望。“中原”三句写出了北方沦陷区人民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人借中原百姓的心声,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③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化用桓温的典故抒发了时光易逝而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的慨叹。
9.B(“无聊难捱”错误,诗人把书斋看成精神家园,“古今”“昏晓”“永日”“流年”都写出了诗人读书之废寝忘食)
10.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是说如今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入侵者的统治,竟至于对入侵者的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中“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欢乐,没有愁叹。③都暗含了收复失地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将收回无望。
11.示例:①愤愤不平 ②分庭抗礼 ③漠不关心
12.此句语意双关,表面写“不赋新词,不爱上层楼”,实际本意是“没有新的想法,也不追求进步”;委婉而又略带幽默地表达了对当时的社会礼法的消极对抗态度。(要求答出本意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13.(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