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上图书馆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分析论述文的论证结构,概括其中心内容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上图书馆》,完成1~4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表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也引出其在图书馆读书、学习、成长的经历。
B.本文作者在“公书林”阅读《中学生》杂志时,觉得杂志中介绍的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内容有趣,便对此人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C.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一句,意为在图书馆阅读让自己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
D.第八段中,作者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表达了论文做完、口试通过、北平解放以及在包德林图书馆阅读之后的畅快感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作者把清华大学图书馆比喻成给我的教益极多的“一大恩师”,饱含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强烈的感激之情。
B.文章将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的苦读情景与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的处境形成对比,为结局很圆满做了铺垫。
C.文章倒数第二段通过介绍这里是马克思常去的地方和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赞美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D.作者把对图书馆的深深爱意寄寓在温和缓慢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尤其是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
3.文中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请简要概括。(12分)
本文行文线索丰富多样,请加以简析。(12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①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②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③正如三毛说的那样,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④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已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⑤存在于气质里,在谈吐上,在工作中。⑥我们看到,无论在什么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引经据典、充满睿智、光彩照人,这与其在青年时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⑦所以,作为青年,一定要加强理论修养,读马列著作,读经史子集,广泛涉猎,厚积薄发,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和道德修养。
(摘编自王富强《年轻干部要多读“两本书”》)
材料二: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睿智、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也没有灵魂,更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 一切都是因为“快”,一个“快”让阅读的美好意味尽失。那么,不要走得太过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摘编自李娟《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材料三: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英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杀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5.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第①句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占有知识和提升精神境界。其中提升精神境界是作者立论的重点。
B.第②句是对第①句的进一步分析,起到连接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C.第③~⑥句列举三毛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事例论证观点,材料典型,非常有说服力。
D.第⑦句总结全段,得出结论:青年一定要多读经典,厚积薄发,不断提升精神修养。
6.下列对材料三中作者亲身读书经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作者以读诗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这一观点。
B.用自身经历作为材料来分析观点,让读者感到亲切且易信服,也能增强说服力。
C.三段经历都是为证明同一观点,看似重复,实则同中有异。
D.作者的自身经历详略得当,先详后略,详写外国,略写中国,是因为作者外国诗读得多,并且读得深透。
7.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材料二将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对比,扬前抑后,态度鲜明。
B.材料三说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要靠不断地读诗来实现。
C.三则材料都倡导要读书,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D.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8.材料三中两次提到“变迁”一词,请结合“趣味”写出“变迁”的三个层次。(12分)
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读书的意义。(12分)
C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 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
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 ① 、规律的举一反三,藉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 ② 的快餐式阅读、 ③ 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9分)
答:① ② ③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8分)
参 考 答 案
课时10 上图书馆
1.C(原文只是说因为战争,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灯全灭了,并没有说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
2.B(二者之间没有比较点,无法构成对比关系)
3.①华美。②藏书多且有特色。③安静。④自由开放。(意思对即可)
4.①以上图书馆之乐为线索,展示了作者上图书馆去阅读获得的不同层次的快乐。②以图书馆的变化为线索,展示了作者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③以阅读书籍的变化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在图书馆学习收获不断增加(个人成长)的过程。④文中也有国家命运形势变化穿插其中。
5.C(三毛不是例子,是引用)
6.D(“是因为作者外国诗读得多,并且读得深透”分析有误)
7.D(材料一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8.①从无趣味到有趣味。②从小趣味到大趣味。③从少趣味到多趣味。
9.①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②读书让你有灵魂,有内心的安宁。③读书让你体悟到生活的美好,更加热爱生活。④读书可以培养纯正的趣味。(意思对即可)
10.示例:①触类旁通 ②走马观花 ③蜂拥而至(第①处应填入表“由此及彼增加”之意的成语,与“举一反三”呼应。第②处应填入表“匆忙”之意的成语,与“快餐式阅读”呼应。第③处应填入表“猛然增多”之意的成语,与“流量化内容”呼应)
11.示例: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介词不当,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调凭借“思考的力量”;二、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放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从外到内,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内容;三、搭配不当,“滋养”与“气质”不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