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共两份打包)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共两份打包)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5 08:11:59

文档简介

16.2 登泰山记(2)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分析文章的结构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①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②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三十三年,充山东副考官,擢员外郎。逾年,充湖南副考官。明年,分校会试,改擢刑部郎中。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直斥其妄。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先生与阳湖赵公翼重赴鹿鸣筵③宴,诏加四品衔。二十年九月,卒于钟山,年八十有五。著《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诸书。先生主试及分校得士皆称盛,钱御史澧、孔检讨广森其最也。
(选自《清先正事略选》,有删改)
  【注】①世父:伯父。②刘海峰:刘大櫆(kuí),字才甫,号海峰。③鹿鸣筵:乡试放榜次日,官方备筵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官等。
1.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12分)
望 溪 之 文 质 恒 以 理 胜 海 峰 以 文 胜 学 或 不 及 先 生 则 理 与 文 兼 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姚鼐幼时家境不好,却很好学。虽然他是端恪公的元孙,但他幼时家里已很贫困,又体弱多病,却依然爱好读书。
B.姚鼐富有学识,曾被破格任用。四库馆开设后,需要编修人员,他得到刘文正、朱竹君推荐,被破格任用。
C.姚鼐文章成就突出,超越前辈。他少时师法方望溪,向刘海峰学习古文之法,并超过他们,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姚鼐乐于施教,长年在教坛耕耘。他回到家乡后,几十年间主持多个书院的讲席,乐于提拔或荐推人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4分)
(1)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12分)
译文:
(2)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12分)
译文:
4.姚鼐是一代大儒,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简要归纳。 (12分)
B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登 泰 山 记
于 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德国或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去,朝阿尔卑斯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悠悠晃晃,一路妙语论道,述而不作,把老生常谈说得字字珠玑。在松荫下听一阵雨,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就没法思了。“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海德格尔)。我曾经去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人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很多条,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能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山势就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之”字形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峰,但心思与登山队员还是一样的,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失去了头发的秃子。
④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圣经”。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⑥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还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上善若水,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阿尔卑斯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
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安之若泰,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
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扼杀了游客对山势本身体会的登山之乐。
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
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16分)
7.如果你是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 请结合文章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个字)(16分)
答:                                                                                                    100字
参 考 答 案
课时10 登泰山记(2)
1.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
2.C(“少时师法方望溪”错,少时曾师法方苧川,方苧川不是方望溪,文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3.(1)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
(2)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4.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答对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姚鼐的伯父姚范,学者称其为“姜坞先生”,他和同乡的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交好。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姜坞先生曾经问他的志向,回答说:“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于是就传授他经学,又另外让他向刘海峰学习古文之法。
乾隆二十八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礼部主事。乾隆三十三年,担任山东副考官,后提升为员外郎。一年多以后,担任湖南副考官。第二年,在会试中任分校,改升刑部郎中。四库馆开设后,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担任纂修官。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于是请求回乡奉养老人。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来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即使是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觉得他亲近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时,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妄自尊大。(姚鼐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过人,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接着是归有光,推崇作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义理取胜,刘海峰以文采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义理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当世有人称他们“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姚鼐先生和阳湖赵翼重赴鹿鸣筵宴,皇上下诏加赏他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九月,在钟山书院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先生著有《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等书籍。先生担任主考官和校阅试卷的房官选中的士人,都负有盛名,御史钱澧、检讨孔广森是其中最有名的。
5.D(文中是作者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
6.①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②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③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④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7.示例: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我们已经来到泰山脚下)。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儿封禅。“泰”就是安泰,看这山势平缓,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回家的安泰。16.2 登泰山记(1)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①能掌握文言断句技巧;②能翻译文言文并概括中心意思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登泰山记》,完成1~3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
B.皆砌石为磴 磴:石阶
C.苍山负雪 负:背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6分) (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9分)
译文: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9分)
译文:
B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8分)
(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二)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
B.戊申,中国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
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C.《登泰山记》更侧重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7.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10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24分)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耳目为之聩①霿②。冬间,舍侄浣江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有所引绳③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辄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
(节选自姚鼐《复蒋松如书》)
【注】①聩:天生耳聋。②霿:晦,昏暗。③引绳:加以纠正。
8.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四处)(8分)
聊 识 其 意 于 行 间 顾 犹 恐 颂 叹 盛 美 之 有 弗 尽 而 其 有 所 引 绳 者 将 惧 得 罪 于 高 明 而 被 庸 妄 专 辄 之 罪 也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自惭。(8分)
译文:
(2)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8分)
译文:
C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1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6分) (  )
A.夸张、借代、反复
B.比喻、借代、排比
C.排比、反复、拟人
D.夸张、比喻、拟人
11.文中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七股大水的(6分) (  )
A.流速、气势、颜色
B.水声、水色、水趣
C.声势、形态、颜色
D.声势、流速、颜色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6分) (  )
A.一边却似有千军万马,喑恶叱咤,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B.一边却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C.一边却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喑恶叱咤
D.一边却似有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的千军万马,喑恶叱咤
参 考 答 案
课时9 登泰山记(1)
1.A(乘:冒)
2.C(A“采”同“彩”。B“圜”同“圆”。D“受”同“授”)
3.(1)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2)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4.C(原文标点: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5.C(“晦……阴历每月初一”错误,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
6.B(“两段选文都……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错误,选文二中只是提到云雾离散,“万峰簇簇,仍还原形”,没有展现出红日初升、霞光灿烂的景象)
7.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和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参考译文:
(二)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不过一顿饭的时间,又看到有东西像白绢一样飘过来缠绕到树上。僧人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有一片云彩飘来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之分,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们安排,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
8.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辄之罪也
9.(1)竟然很快得到您的亲笔书信,引用义理,十分谦虚,反而因我的愚拙的议论感到高兴,于是我更加感到惭愧。
(2)我与先生虽然没来得及见面,却如此承蒙赏识喜爱的情谊。
参考译文:
长期身处乡里,不能和海内贤士见面,耳目因此变得昏聩。冬天时,侄子浣江寄来先生的几篇大作,展开来阅读,欣喜愉悦之情不能自己抑制。还记得文章的意旨,只是还担心不能将文章的大美赞颂感叹完全,但我对一些地方加以纠正,将害怕得罪您,而蒙受浅陋妄为、专断的罪过。竟然很快得到您的亲笔书信,引用义理,十分谦虚,反而因我的愚拙的议论感到高兴,于是我更加感到惭愧。而我又因为这件事知道了君子的内心谦虚能容纳他人意见,善于诱导他人,乐于肯定他人的好想法到这样的程度。我与先生虽然没来得及见面,却如此承蒙赏识喜爱的情谊。
10.D(“震天的吼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声之响亮;“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水流”比作“黄锦”,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的从水库的桥孔流出的水流波光粼粼的样子;“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了湖水之静)
11.C(“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描写的是七股大水的声势;“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脱线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精致图案”描写的是七股大水的形态;“闪光的黄锦”“雪白水珠”“透明的白纱”“透明的米黄花纹”描写的是七股大水的颜色)
12.B(照应前面的“一边是平静的湖水”,“一边却喑恶叱咤”最为恰当,与之形成对比。“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是对“喑恶叱咤”的具体描述,只有B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