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生物
课题
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教材先展示了6种学生比较熟悉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生物图片,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的生存环境,尝试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归类。再通过“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生物了解较多,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列举这些生物进行介绍它们的生存环境,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说明生物离不开生存环境,从而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过程方法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以及其它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价值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要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教学策略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信息库资料、调查、展示交流等活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对学生观察、使用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 图片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在地球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炎热的地方,有寒冷的极地,有陆地,有水域,几乎每个角落都有生物的踪迹。那么生物生存的环境怎样?
以谈话方式直接引入课题。
探索新知
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板书)
组织学生分析图片资料
要求:
1.填表
2.完成课本讨论题
评价 总结:生存生存需要一定的适宜环境。
3.什么是环境?
如果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受影响吗 ?
4.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影响和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的现象?
补充:外来物种入侵的例子
如云南滇池在上世纪60年代引进外来物种水葫芦以后导致68种鱼类濒危,16种水生植物的消失。苏州地区近年来出现的外来物种一枝黄花大量繁殖,导致本地不少植物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消失。(展示2种植物的图片)
我们怎样保护生物资源?
播放视频: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环境保护
练习
1.请你帮下列生物找到自己的家,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归为哪些类?
各种环境(一个池塘、一座高山、一片海洋、一块沼泽地、一片农田、一片沙漠、一片蓝天);
各种生物(鲸、燕子、兔子、鹰、松树、鱼、骆驼、珊瑚虫、鸟、草履虫)
2.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成语“南橘北枳”也告诉我们什么?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评价
二、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板书)
引导学生交流:
1.通过观察,认识的校园植物名称?这些植物有无高矮之分?高大植物都有哪些特点?矮小的植物又有哪些特点?
2.不同的植物,它们的生活环境各有什么特点?
给各组及时评价
总结:在阴暗的环境中的有的矮小,有灌木、草本等;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的有的比较高大,有乔木等。
在你的调查中,发现了 一些小动物了?
评价
观察图片,填表,组内交流讨论问题
班级交流
见信息库
举例谈个人想法
观看
回答
各组交流,相互补充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利用图文资料的能力;通过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关爱生物要从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做起。
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课前小组合作调查,课上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
3.请你做一位绿化美容师:
为立交桥下面的空地进行绿化设计,你会选什么类型的植物呢?(阴生草本和灌木)
引导从植物的生活环境分析 展示常见的阴生植物图,如紫金牛 紫萼 玉簪 黄杨 山茶 小叶女贞 红叶小檗 海桐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通过自己归纳,不断思考及反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分层作业
课课练
完成作业
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地面
森林 草原 农田 沙漠 极地 等
陆地 地下
海洋
水中
淡水 :湖泊 河流 池塘等
空中
教后反思: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通过“为生物找家”的活动,学生对环境的类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的图文资料以及对问题的思考理解环境的含义,最后通过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就能更好地保护生物。这样做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