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生物
课题
第二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先介绍了科学探究中实验常用工具,着重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学会使用显微镜,然后通过肉汤变质的案例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最后通过学生动手设计 “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实验,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情分析
显微镜的规范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熟悉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讲解、师范,学生跟练,生生互助,个别指导这样使学生快速规范掌握使用方法。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中的变量控制方法,还要通过对课本前面的几个实验让学生对变量分析清楚,才能设计好对照组和实验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认识常用实验工具 ,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过程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爱护实验动物为原则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策略
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实验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合作学习为辅,便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显微镜的规范使用方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规范使用显微镜;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
常用实验工具,每组2只金鱼大小一样、鱼缸、网兜1个、温度计1只、热水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生命的许多奥秘是通过长期不懈的科学探究揭开的。生物学是在不断的科学探究中,逐渐积累、更新和发展起来的。
今天就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板书:
第二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回答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
一、学习观察与实验
材料分析:亚里斯多德对蚂蚁的观察
结论:观察与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一)尝试观察
观察注意点: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边观察边思考;用准确的文字、照片或图表及时记录;
活动
(二)学做实验
1.学习使用实验常见的器材
展示实验工具,要求学生说出名称。
演示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如滴管吸取试剂(橡胶头在上方,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溶液倒流而腐蚀橡胶头)、温度计测水温、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外焰加热、熄灭)试管的加热、试管夹的使用(夹住管口下方1/3或1/4处)
2.体验实验的实施过程
实验:观察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部位
强调:1.进行实验时,要如实地、及时地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分析。
2.注意安全。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
展示显微镜,让学生说出各部件名称。
点评
个别辅导
介绍物镜、目镜的倍数,放大倍数与长短
演示一些部件的使用方法:
反光镜、遮光器上光圈、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见图片
观察插图,认识实验工具
观察,操作:滴管吸取清水
实验操作
结合图观察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并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分四大组,每大组一名学生上台介绍显微镜的结构。
学生评价 纠错
2人1组,拿出显微镜,互相指认各部件名称。相互纠错。
阅读课文,回答:各部件的作用?
学生跟随老师操练几遍
讨论:
1.放大成像的结构是?放大倍数怎样计算?
2.调节光线的强弱的是?
3.调节镜筒的升降的是?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合作学习、实验操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知识应用
补充习题P16 2(2)(3)(4)(5)
纠错
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怎样保护显微镜?
阅读信息库 回答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
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同学们自己归纳,不断思考及反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分层作业
课课练1、2、4
评价
完成作业
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板书
设计
显微镜的结构:
1.放大成像的结构是物镜和目镜 放大倍数=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2.调节光线的强弱的是反光镜和光圈 3.调节镜筒的升降的是粗细准焦螺旋
教后小记
“观察与实验”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课本的实验对学生有较大难度和不安全,所以改用其他简单的几个宏观的实验,这样效果较好。“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主要是纠正在小学阶段使用的不规范。“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教学,在设计实验“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方案上难度较大,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实验的变量,初步了解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重复原则。另外通过作业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找到实验变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2课时-------学习使用显微镜)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复习:显微镜的结构
回答名称
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探索新知
三、学习使用显微镜
小结(板书)
1. 取镜安放
2.对光
3.放置标本
4.观察
5.收镜
分步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跟练
检查发现学生的操作错误和不规范的方面,加以纠正。
提问: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下降时,为什么一定要从侧面看?
2.字母e在视野里看到的像是怎样的?移动玻片时像怎样动?
3.怎样规范使用显微镜?
总结 板书
快速自学课文,简介使用的四个步骤
详细阅读课文 简要叙述每一步使用方法:
1.怎样取镜安放?
左托右握,放在距桌边一拳头,略靠左侧
2.怎样对光?
选低倍物镜和大光圈,物镜离台1厘米,左眼看目镜,转反光镜
3. 放置标本
放玻片对通光孔中央,侧看物镜降至靠近玻片,
4. 观察的过程?
看目镜里,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慢升,不清晰略动细准焦螺旋。
5.怎样收镜?
一竖一降两后两旁
看演示 操作
每组两人相互纠正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方法。
边练习边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知识应用
补充习题P18 5、6、9、10
纠错
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DIY P20 2
总结:高倍 数目多 视野暗
低倍 数目少 视野亮
实验 观察 交流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
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同学们自己归纳,不断思考及反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分层作业
课课练P6 3、5、7、11、12、13
评价
完成作业
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取镜安放 对光 放置标本 观察 收镜
操作规范:
1.轻拿轻放,不放在桌边。 2。不用手摸镜片,用擦镜纸擦污垢。
3.对光用低倍镜,观察由低到高 4。升降镜筒时不要用力转准焦螺旋,下降事看物镜
5.观察有液体的玻片时载物台要水平。6。实验结束要收镜
教后小记
部分学生在小学已经使用过显微镜,有的没有,因此,在实验室上课就觉得很闹。已经使用过显微镜的学生往往不听,就在下面自己做,也不能按正确步骤做,出现相当一批的标本被压碎,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边讲边做。然后再自己反复操作练习。对于不愿动手,盯牢着,让他自己动手做,并给予指导。
教学过程(第3、4课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问:图中人物是谁?这一实验探究什么问题的呢?
观察 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引入课题
探索新知
一、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
引导学生看图文资料
小结 板书
二、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完成:提出问题、假设、设计计划。
适当引导
评价
总结:
实验设计的原则:重复原则、对照原则、单一
变量控制原则
布置学生实施计划
各组代表将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表格里。
问题:实验的结果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结:板书
阅读课本资料
讨论 交流
思考:
1.巴斯德探究这一问题的步骤有哪几步?
2.为什么要将肉汤烧开?
3.将一只烧瓶作成鹅颈瓶有什么作用?
4.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生活中,你有简单的方法探究这个问题吗?
5.所有科学探究过程都和巴斯德的探究步骤一样吗?(阅读信息库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或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分组讨论交流计划:
1.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它的变化?(根据提供的仪器说明)
2.对照组怎样设计?
3.如何测呼吸次数?测1次准确吗?(为什么要重复几次?)
4.实验数据记录表怎样设计?
5.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实施计划 交流结果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常
温℃
平均
升
高
℃
平均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合作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应用
课课练的难点点拨
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课课练P9 15----18
讲评
完成作业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通过同学们自己归纳,不断思考及反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分层作业
课课练P 6 6
8---10、14
反馈纠错
完成作业
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步骤:提问 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二、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的频率不断增加,超过某一温度呼吸频率减少。
教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