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生物
课题
第3章 第1节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及其各成分的作用,再通过学生的调查活动亲身体验,从而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最后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得出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特点和共同点。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得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章从群体水平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第一次调查生态系统的活动需要从调查计划的制定、方法选定和报告的撰写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同时要在学生收集资料方面提供相关的信息来源渠道。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及特点。
过程方法
学会收集分析资料,初步学会调查的方法和制定计划、撰写报告。
情感价值
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体验科学调查过程。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谈话法和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以小见大、从身边环境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要求学生在自主选择、充分调查身边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教学难点
学会调查并撰写报告
教学准备
制作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在第二章我们学习了每个生物与生活的环境的关系。通过学习,你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那么,生物与环境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被称作什么?(生态系统)
积极思考、发言
回顾第一章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新知
河流和饲养老虎的园子都是生态系统吗?如何判断它们是不是生态系统呢?我们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看一下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一、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读图,回答:池塘生态系统里有哪些成分组成?
投影小结
植物
池塘生态 生物部分 动物
系统组成 微生物
非生物部分:阳光
出示讨论题:
1.联系小学学过的自然知识,你知道池塘中的植物对环境有什么作用?
2.池塘中的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3.动植物遗体和它们的排出的废物经过一些时间后到哪里去了?这与什么生物有关系?
小结 (见上)
可见,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它们和各种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统一体。
阅读课文插图,回答问题填写表格
:生产者
: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空气、温度、土壤等
积极讨论
交流 补充
积极思考,总结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获得有机物。
分解者:分解尸体(有机物)为无机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应用
下列哪些属于生态系统?
1.一片农田 2. 一棵树
3. 一条河 4.一只鸟
5.一片沙漠 6.草原上的牛羊 7.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8.美丽的校园
9.一个生态瓶(养鱼、水草)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拓展延伸
二、调查一个生态系统:
明确:调查时,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
调查方案
调查中, 如实记录
结果整理分析
调查材料工具的选择
水中 空中 地面
布置学生在校园里进行调查
注意:生态系统不要选择太大;如实记录,活动安全,爱护小动物和树木花草,不破坏环境;观察仔细,不要忽略遗漏。
小结:在我们校园里,一定的区域里都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分组讨论:本次调查的目的、对象,制定方案(成员分工、器材用具、时间、地点、方法、记录表)。
交流方案
完善方案
分组调查
交流调查结果和结论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比较、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调查能说出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回顾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想法?
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点知识。
思考讨论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
练习册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准备下节课交流。
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2.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定义:
组成:
类型:
特点:
二、调查一个生态系统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较整体的思路。
教后小记:
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向学生们展示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以书本上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着重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根据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这部分内容上,引入了食物链、网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了知识与知识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对上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得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章从群体水平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第一次调查生态系统的活动需要从调查计划的制定、方法选定和报告的撰写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视屏:地球上的各种环境
小结:以上说明不同的地域环境里生活的生物种类有差异。这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今天我们将研究地球上几种主要的生态系统。
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新知
出示课题: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根据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提问:你知道吗?
1.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结:农田 森林 海洋 草原 沙漠 城市 湿地 (河流、湖泊、池塘、沼泽)
2.你生活的地域里,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
城市 农田 湿地
3.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
4.哪些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多?哪些很少?
森林 海洋 沙漠
5.哪些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城市 农田
6.有地球的“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谁?森林 海洋
7.有地球的“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谁? ( 启发引导学生从肾的功能思考)
湿地
8.哪种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和减少水土流失?
森林
9.你知道还有哪些生态系统?
极地 太空舱 生态瓶 水族箱 生态厕所
总结 生物的种类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按照人类的影响分有自然的、人工的,按照环境分有陆地、水生(湿地、海洋)。
积极回答
对照插图
分组交流 补充
回答
讨论
阅读信息库
回答
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运用
1.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无共同之处? (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有无相互影响?(引导学生从全球大气的流动 水的循环、流动 人类和动物的活动方面考虑)
归纳比较
观察图,分析归纳
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感受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的。
拓展延伸
补充事例 上世纪60年代在南极企鹅体内的发现了DDT ,在爱基斯摩尔人体内也发现了DDT(一种稳定高效的剧毒杀虫剂,在环境中存留时间极长,20年前停用至今在土壤中还有,引其癌症、不育症、严重的肝病)
举例说明
丰富课外知识,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回顾反思
每个生态系统有何特点?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
回顾所学内容,思考回答
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板书设计
三、分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农田、森林、草原、海洋、城市、沙漠、湿地……
教后小记: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类型,结合书本的8张图片,介绍教参上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系统的魅力,补充书上没有的地球的肺————森林,通过补充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活动,它具有全球性。很多生物也随着人类的活动被带到地球的各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是有密切联系的。
学科
生物
课题
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课本先通过学生分析生物圈2号实验的资料得出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然后利用图片资料分析得出生物圈的作用和生物圈面临的威胁,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圈的关心、保护的情感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责任,因此课前要求学生多收集一些环境被破坏的资料,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圈的关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说出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原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价值
关注社会的环境问题,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意识。
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由抽象化具体,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兴趣。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激发点展开探究学习,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模拟实验等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圈及其唯一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生物圈2号”的实验资料、制备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1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复习:1. 什么是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种类有哪些?
小结 环境的差异和生物种类的差异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类型不同,地域的大小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大小。
质疑:人类能否离开地球,不带任何食物、水、氧气等去别的星球生活?或者人类能否在太空里创建一个和生物圈类似的生物圈?
回答
发表看法
发挥想象,积极发言
出示各种生态系统直观观察,效果将更好
探索新知
第二节 生物圈
下面来阅读一段资料
一、分析生物圈2号
引导学生看资料
提问:
1.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2号?生物圈1号是谁?
2.科学家创建的生物圈2号维持了多久?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此实验基地?
3.这是直接实验还是模拟实验?此实验成功了吗?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小结 通过科学家的模拟实验可见,人类目前还无法创建一个适合人类和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也就是说地球是我们生存的惟一家园,我们应该要怎样做呢?(保护)
二、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
引导学生读图
问:
1.从图片看,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是否还有其他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土壤、空气、空间等)
2.从图片看,生物圈受到哪些破坏?从你收集的资料看,生物圈还遭受到哪些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草原沙化、河流湖泊水枯竭、土壤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生物种类大量减少、气温升高、臭氧层空洞)是什么原因使生物圈遭受这些破坏?(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的影响)
小结:生物圈遭受的破坏和原因
集体朗读
阅读信息库
回答:生物圈的概念、地域范围?
阅读 资料,讨论回答问题
看插图,讨论问题
交流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图得出结论,培养观察和归纳能力
提高文字阅读水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学生联系实际,讲讲身边的小事,出发学生感触。从心底意识到环保的重要。
知识应用
为什么要保护好生物圈?我们怎样保护生物圈这一唯一的家园?
下面将从图片分析,能否全面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积极交流
请学生联系实际,讲讲身边的小事,出发学生感触。从心底意识到环保的重要。
拓展延伸
怎样保护生物圈?
问:人类应该如何保护生物圈?你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事情?
小结 1.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2.完善环保的法律法规,依法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3.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4。建立自然保护区 等
结合本地做法,交流
回顾反思
分层次提问
小结:我们生存的环境优劣,很多时候取决于人类的创造活动和破坏活动。生物圈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更珍爱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后作业
练习册
巩固复习、完成练习册
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2号
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
教后小记:
通过分析生物圈2号实验的资料,包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及实验的过程等,使学生得出一个结论: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教育学生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地球,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和环境的意识,然后利用图片资料分析并得出生物圈的作用。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图片让学生看的惊心动魄,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圈保护的强烈愿望。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由抽象化具体,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兴趣。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激发点展开探究学习,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