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十五从军征本》是一首叙事丰富,抒情悲痛的乐府诗。学习古诗文要以以落实课标要求为方向指导,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能偶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文内容,并且能够积累诗词佳句,品味诗词语言为教学重点,为学生古诗词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
作为一篇古今流传的名篇佳作,《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饱尝战乱之苦的老兵,从军归来时凄苦的晚年生活,表现了以老兵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全诗以真实的叙事描写了一个从漫长的兵役中归来的老兵,回到家中,却是家园荒芜、亲人故去,老无所依。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在理解老兵的悲惨命运的同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战争。
(2)学情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学生已经有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册的学习积累,初步具备了阅读诗词的能力,养成了学习诗词的一些习惯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落实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4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教学难点
(1)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5课时课型及教具准备
1.课时及课型
(1)课型:阅读精讲课
(2)课时:一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6教学方法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和课标要求;了解学情,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和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案,制作课件,编制练习试题,预测学习效果。
2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古代战争的资料;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力争背诵课文。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选择
(1)问题导读法
整首诗词意思比较浅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但是可能对诗词情感的表达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教学中采用问题导读法,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体悟,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知“时”论世法
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在这首诗中,我们要适时的引入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歌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3)朗诵阅读结合法
在诗歌的学习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但是朗读不能单一乏味的读,要结合文本的理解和赏析进行多层次的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赏析,在朗读中品味。只有理解诗词意思及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品味出诗词的意境,从而融入到阅读当中去。因此本课教学中要以朗读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歌。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正确流畅地朗读。学习该文章,要反复朗读,可以采用学生个体自读、组合齐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示范磁带、教师或优秀生范读等朗诵形式。在反复的朗读体味中感受诗词的味道,体会诗歌表达的的思想情怀。
(2)问题探究法
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学生在读懂诗歌内容后可能会流于表面,不做深入探究,所以在方法学习上还要选择问题探究法,在问题的思考的探究中更加深入的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1.阅读《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1)读完这首时候,请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美好的晚年生活)
那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种晚年生活。来学习《十五从军征》。
(用对比阅读导入,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二是与《十五从军征》形成对比,让学生印象深刻。)
2.解题
(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它是描写什么内容的故事?(战争)
(2)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是战争的呢?(从军征)
(3)看看这首诗选自哪里?来一起了解《乐府诗集》
(在这个环节中落实诗歌体裁的知识,理解题目,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
活动2【讲授】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初读诗词,译读内容
(1)我们说《乐府诗集》最重要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歌,谈一谈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内容。
(在学生总结过程中,老师突出点播引导作用,交代总结课文的方法,全文围绕老兵从军归来,亲人故去、家中荒芜、生活无依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活动3【活动】创设情境,赏析诗歌
2.赏读文章,理解情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受文章内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疏通文意之后,要求学生读懂文意。采用问题导读法,借助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品味诗歌语言。)
(1)我们读到这是一个服兵役归来的老兵回乡的所见所闻,那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滋味呢?(悲伤、悲痛、凄惨)
(2)诗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种滋味呢?
预设分析:
(1)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我们来来这几句中有哪些景物?
(松柏、冢、兔、雉、旅谷、旅葵。)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哀景写哀情)
再看看这些景物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整体到局部,远到近,上到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们说在古诗句的赏析中要抓字眼,要看写作手法写作方法,你看看这句诗里,哪个字值得深究?(泪)泪中都包含了什么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提问要注重把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发表意见,老师总结引导)
3.深读文章,体会情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又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知‘时’论世法”和品味语言法,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感悟诗流淌在文字之中的感情。)
(1)那么究竟又是什么给他带来的灾难的呢?(战争)而且他在战争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士兵)为什么当兵会落得如此下场呢?结合背景来看看。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成了荒野枯骨。
而在当时当兵所有费用要自己负担。所以这个老人当了65年的兵,虽然这只是个夸张说法,但是他的悲惨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2)所以让我们带着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富有情感的来读一读诗。
(3)那今天我们学了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珍惜和平)
4.课堂小结
整首诗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活动4【练习】情境延伸,巩固拓展
回想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哪些有关于战争的乐府诗。《木兰诗》我们来对比下这两首诗。
木兰去参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描写战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乡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描写对象
人物结局
3.诗歌主旨(木兰诗赞扬了木兰的勤劳品格,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十五从军征揭露了古代兵役制度的残忍。)
活动5【测试】情境延伸,当堂测试
当堂检测
1.注音:
葵、羹、贻、柏、冢累累、舂、窦
2.填空
(1)《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朝_______,是一首________诗,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情景,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方法、有层次、有深度地展开,自觉提升阅读质量。
1.背诵全文。
2.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改写《十五从军征》,表达自己读文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