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十五从军征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24.十五从军征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21: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4、在课堂上适当渗透法制教育,了解我国现在的兵役制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个电视剧中的片断。
同学们,刚才你们观看的是我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截取下来的片断,请同学们谈谈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师把话题引导到战争残酷上,从而导出我们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期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乐府诗的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宋人郭茂倩将自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三、朗读(读音、节奏、情感)
生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我们来算一算:80-15=?
师追问:65?65代表着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师: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师: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总比同伴们战死在沙场好,自己终归是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回家--喜)
生反复朗读,读出喜悦出来。
师:我们再来试着做一道判断题:1+X=1是不是正确?
师: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高兴的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
学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师:假如你就是老兵,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冢累累—悲)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离开时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师补充:是的同学们,讲到战争真的是很残酷的,仅仅汉武帝在位期间,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
师: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酸的?很明显不是酸的。甜味?在那样的情况下肯定不是甜的……)
师及时引导:不是应该不好吃那么简单,准确的说应该是很苦的,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板书:不知贻谁--苦)
师: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板书:东向看--泣)
第三遍:学生带着感情诵读。
第四遍:学生用自己的体会唱读课文2分钟。
四、 理解诗意(如果学生在朗诵环节做得好,这个环节不做)。
五、听读(大胆想象用语言把脑中出现的画面描摹出来或大胆表演出来)。
六、法制进课堂:
1、猜猜看:我国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多少年?
2、案例题:假如我们习水四中招考进来了一位老师,他是应征公民被征集为服现役,但是我们学校又差教师,假如你是我们学校的袁校长,你是同意这位教师去服役还是这位教师必须在学校上课?有何依据?
七:课时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十五从军征》,它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诗中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八、作业: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个故事,字数200---300字。
九、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计 算:80-15=? 65?
判 断:1+X=1 ?
变 化:家---冢---贻---看
情感变化:喜---悲---苦---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