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1、我班是我从七年级就一手带上来的,基础较好。
2.但学生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有待深化。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由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导入,由一学生回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活动2【讲授】文体背景
一、讲解《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关于“乐府”.a、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b、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c、《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d、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二、题目解说:十五岁去当兵。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原诗无标题,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意的惯用做法。
三、背景资料: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活动3【讲授】理解诗句
一、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
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
4、再读古诗,把这首诗的诗意简单说说。
5、古诗语言平白朴实,但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
疏通诗意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三、整体感知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四、赏析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数十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我那慈祥的父亲啊,你埋在哪里?我那和蔼的妈妈啊,你葬在何方?还有我活泼可爱的小妹啊,此刻,你可否听到了我撕心裂肺呼唤?还有我可敬的兄长啊,你可还在人世?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如今,我忘却了沙场的喧嚣,忘却了战火尘烟;带着满心的欢悦,更带着对你们不尽的思念回来了。可你们在哪里?我做的这菜和汤该送给谁啊茫茫苍天,浩浩群山,谁来告我?群山无语,苍天默默。
5、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扑簌簌洒落在沾满沙尘征衣上。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小结
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拓展类比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节选杜甫《兵车行》
课件15张PPT。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一、关于“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二、正音、句读āzhǒngdòuzhìkuíchōnggēngyí始: 归: 君:
冢: 累累:
狗窦:
雉: 中庭: 生:
旅谷:
葵:
舂:
持: 作: 羹:
一时: 贻: 沾:
三、字词解释才回家你,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坟墓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野鸡屋前的院子长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即野葵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或捣碎用当作菜。糊状的一会儿就送,赠送渗入四、疏通诗意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五、整体感知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入雉飞生旅谷生旅葵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泪沾我衣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六、赏析“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五、赏析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数十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 十 倍、 百倍……我那慈祥的父亲啊,你埋在哪里?我那和蔼的妈妈啊,你葬在何方?还有我活泼可爱的小妹啊,此刻,你可否听到了我撕心裂肺呼唤?还有我可敬的兄长啊,你可还在人世?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如今,我忘却了沙场的喧嚣,忘却了战火尘烟;带着满心的欢悦,更带着对你们不尽的思念回来了。可你们在哪里?我做的这菜和汤该送给谁啊? 茫茫苍天,浩浩群山,谁来告我?群山无语,苍天默默。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扑簌簌洒落在沾满沙尘征衣上。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七、小 结情节:情感变化:主题思想八、讨论.探究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3、将这首诗改写成500左右的小说。九、拓展类比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节选杜甫《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