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得到情感的熏陶。
2、初步赏析诗歌,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朗读的能力和想象描述的能力。
2新设计
“读诗——说诗——赏诗——演诗”四步读诗法。第一步是要准确流利的朗读,第二步要在结合注解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诗歌情境的想象与描述,进而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情感、理趣等。第三步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词句章法的妙处,要会咬文嚼字,提高审美的能力。第四步是表演朗读,有感情甚至有表情的朗读。这是板块式的教学,容易操作,但这四个板块又是逐步深入,相互勾连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想象描述。
教学难点:
想象描述诗句。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问激趣
(用诗的首句激趣)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少年就出征打仗了,老年了才回来家乡,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活动2【活动】教学活动之一:准确的读
学生齐读三遍。
【读一遍纠正一遍】
第一遍: 读好音准。展示字词读音,纠正读错的字。
第二遍、第三遍: 读好停顿
1、读好句中较短的停顿。读好节奏,读出诗的音韵。
2、读好几处较长的停顿。板书层次,按层次,读好较长的停顿。
二.读好感情基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哀,沉重的,总体上要读缓慢低沉。
听教师范读,或者录音朗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
3、初步背诵。
活动3【活动】 教学活动之二:生动的说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活动的落实点,说写能力的提高点,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约15分钟。】
步骤一:说叙述的故事——这是一首叙事诗,里面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看课下注解和老师的补充,较细的了解句意。
始:才。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意思。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步骤二:故事里有画面吗?说出你想象到的情景、画面。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从××句中,我看到了……
下面是学生可能说到的和老师可能要点拨优化的:
我看到了,道路的远处,长着大片大片高大的阴森森的松树,树底下,是一座连着一座的长满野草的坟墓,在阴沉的天空下,四周是让人心碎的死寂、凄凉。
我看到了,原本温馨和暖的家,现在,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扑啦扑啦”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齐膝高的旅谷,物品散乱的弃于地上,有的已经腐烂;井台上也长出了杂乱的旅葵,绿得是那么刺眼。——家变得荒凉、破败,空无一人。老人,呆呆的伫立,眼,直直的瞪着,失落、绝望、哀痛,像河水泛滥,“老天爷……这是为什么?你睁眼啊,你睁开眼看看啊!”
我看到了,老人到了所谓的“家”后,只有饥渴,他没有亲人的热情拥抱,没有温馨的嘘寒问暖,没有杀鸡宰羊的举杯相贺。他,只能自己舂了庭中的野谷,采了井中的野菜,胡乱的煮熟。他,捧着手中的“饭食”,往日围坐饭桌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现在举目无亲,“这碗饭,我跟谁一起吃啊。”
我看到了,老人,万分的寂寞,走到破旧的门口,无力的斜靠着,久久凝望着远处,眼中,童年的欢笑,父母的呼唤,兄妹的玩耍……一幕一幕,随着云朵飘过,远去,远去,远去了,消散了。老人有幻想中回过神来,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泪,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沾湿破旧的衣衫。哎……
活动4【活动】 教学活动之三:多角的赏
步骤一:说出感悟。
引导: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这是一个催人泣下的故事,把你思想的触角伸到这个故事的背后,想想吧,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发言。
步骤三:老师点破主旨,示范赏析。(以一句话概说的形式)(学生读)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和到家后的情景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写一个老兵久别家园,返乡后目睹家园破败、荒凉无人的悲惨景象,内心极其哀伤孤苦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抒发一个老兵情感,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劳动人民在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的诗歌。
这是一首反映当时在繁重的兵役压迫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当时极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叙事诗。
教师点破诗歌艺术特色:
【从层次结构的角度分析】
这是一首层次分明的诗。
这是一首围绕一个老兵的返乡经历谋篇布局的诗歌。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在归途——在家中——出门东向看。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的诗。
这是一首围绕一个老兵返乡的感情变化谋篇布局的诗歌。其感情变化是: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从语言特点分析】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的诗,以哀景写哀情,融情于景,情真意切。文中三处写悲惨景象,写尽老兵悲凉哀痛。
提示:有的诗还可以从表现手法、用词等方面赏析。
活动5【活动】教学活动之四:深情的读
【这一步,看学生前面教学环节完成的情况,时间足够则进行,不够则略去。】
【通过语气、语速、语调(即轻重缓急高低)的变化,感受诗中的感情,表现诗中感情。】
教师边讲边范读。
(幻灯展示朗读设计)
还可以读得更好——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读重“十五”“八十”“始”突出从军之长,离家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读出对曾经的家园一无所知的老兵此时想知道家中情况的急切和团聚在即的希望和激动的感情。较轻叫快。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充满哀怜之情,语气沉而悠长。老兵希望落空,哀从中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庭中生旅谷,井中生旅葵。”此处目睹家中的荒凉破败,空无一人,老兵心凉到了脚,希望彻底破灭,以悲凉的景象烘托悲哀的感情。总体要读得更慢更沉重。“庭中生旅谷”可稍快,突出下句的沉缓。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是陈述,语气读得较平和。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前句读快,后句读得较慢,读重“贻”,突出手捧羹饭,举目无亲的悲痛、孤苦无依的茫然情状。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独倚破门而望。心,孤寂茫然;泪,落满衣衫。读得缓慢、沉重、渐轻。
步骤二:学生同桌演读各1遍,听的听后指正。
步骤三:举手或点名在班上演读。(两位同学,擅长朗读的)
活动6【练习】练习测评:学用读法,能力迁移
请同学们学刚才的方法读诗。
先总结:(学生回忆学诗的过程)
展示:深情的读——生动的说——多角的赏 读诗三部曲
再学用。
请依照以上方法读《采薇》
课下有三个任务:
写朗读设计。写想象的情景。赏好词好句。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根据上课时自己和同学们想象的诗歌情景,把诗歌写成一篇文句流畅,感人肺腑的小小说。
课件14张PPT。《外婆的澎湖湾》 1 2
晚风轻拂澎湖湾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
白浪逐沙滩 一遍遍怀想
没有椰林缀斜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
只是一片海蓝蓝 有着脚印两对半
3 4
那是外婆柱着杖将我手轻轻挽 澎湖湾 澎湖湾
踩着薄暮 走向余晖 外婆的澎湖湾
暖暖的澎湖湾 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 阳光 沙滩 海浪 仙人掌
消磨许多时光 还有一位老船长
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
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本诗介绍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本诗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阿(e ) 冢(zh?ng) 窦(dòu) 雉(zhì)
葵 (kúi) 舂(ch?ng)
羹(g?ng) 贻(y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读重“十五”“八十”“始”突出从军之长,离家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谁’?” 读出对曾经的家园一无所知的老兵此时想知道家中情况的急切和团聚在即的希望和激动的感情。较轻叫快。“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充满哀怜之情,语气沉而悠长。老兵希望落空,哀从中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庭中生旅谷,井中生旅葵。”此处目睹家中的荒凉破败,空无一人,老兵心凉到了脚,希望彻底破灭,以悲凉的景象烘托悲哀的感情。总体要读得更慢更沉重。“庭中生旅谷”可稍快,突出下句的沉缓。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是陈述,语气读得较平和。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前句读快,后句读得较慢,读重“贻”,突出手捧羹饭,举目无亲的悲痛、孤苦无依的茫然情状。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独倚破门而望。心,孤寂茫然;泪,落满衣衫。读得缓慢、沉重、渐轻。
始:才。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语气词,没有意思。
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掉谷 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赏析】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和到家后的情景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写一个老兵久别家园,返乡后目睹家园破败、荒凉无人的悲惨景象,内心极其哀伤孤苦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抒发一个老兵情感,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劳动人民在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的诗歌。
这是一首反映当时在繁重的兵役压迫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当时极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叙事诗。
【从层次结构的角度分析】
这是一首层次分明的诗。
这是一首围绕一个老兵的返乡经历谋篇布局的诗歌。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在归途——在家中——出门东向看。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的诗。
这是一首围绕一个老兵返乡的感情变化谋篇布局的诗歌。其感情变化是: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从语言特点分析】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的诗,以哀景写哀情,融情于景,情真意切。文中三处写悲惨景象,写尽老兵悲凉哀痛。
提示:有的诗还可以从表现手法、用词等方面赏析。学法总结:
深情的读——生动的说——多角的赏
(读诗三部曲)
学法学用:
请依照以上方法读《采薇》
课下有三个任务:
利用书籍网络,查找《诗经》的知识。
写朗读设计。
写想象的情景。
赏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