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诉衷情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21: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2重点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诉忠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旧知引新
营造氛围
1、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可以说,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的脉搏。七年级你们学过哪些词,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名句吗
2、的确,这些名句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背诵七年级中学到的或自己积累的宋词名句。
从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宋词名句入手,首先让学生通过背诵感受宋词的意境美,唤醒学生对宋词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
简介作者
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朗读一遍。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这个环节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材料的能力,也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
初读课文
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自由散读及互评)
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和节奏标注在书上。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诵读词作,同桌之间可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
2、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个同学点评,纠正字音和节奏错误:戍shù 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读读品品
理解词句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1、同学们听词后圈划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再次阅读词,品读词句,交流感悟。(1)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2)“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整体理解全词的情感: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在同学自我朗读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基础上再听录音,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思考的氛围。
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像。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能品味词的佳句,在思维上多加引导和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宜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训练并培养他们对词句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以恰当的乐曲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因为词、曲不分家),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投入到词人情感之中,品味词的意境。
联想迁移
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1、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学生自由交流,触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联想来积累学生的诗词素养,同时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展开联想,提高自己鉴赏词的能力,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深化对词的理解。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背诵全词;并积累生字新词3-5个。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3、自选题:根据词的意境,自己再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2)根据对词的理解,为词找到相符的名家画作,也可以自己为词作画。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是课堂学习后必要的外延。必做题的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诗词中注重积累的良好习惯以及初步鉴赏表达能力。自选题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品味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