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00:3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阅读。
忘记自己的人
①托尔斯泰在着手写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安娜·卡列尼娜》前,为了不让旁人干扰他的思绪,在自家的门外挂上一块字牌,上面写着“托尔斯泰不在家,请改天再来”。
②有一天傍晚,托尔斯泰照例走出家门,边散步边构思他的作品。漫步在乡间幽静的小路上,他的头脑里尽是各种各样的人物,上至沙皇、将军,下至士兵、农奴。当满天的星斗出现时,他才恍然大悟:天晚了,该回家了。
③托尔斯泰一个转身,赶紧往回走,可他的思绪如同汹涌的浪涛,一个劲儿地翻腾,他依然沉浸在他的作品里。
④转眼间,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家门前。(1)“笃笃笃”,他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人开门。(2)“喂!有人吗?”托尔斯泰大声嚷着,没人答应。这时的托尔斯泰,尽管在叫门,心里却还在想着他的作品。当托尔斯泰正要再次举手敲门时,门上那块醒目的字牌赫然出现。这时,他才用心去瞧:托尔斯泰不在家,请改天再来。“噢!原来如此。”托尔斯泰转身就走。他走在那条熟悉的小道上,(3)心想:托尔斯泰不在家,奇怪,他会上哪儿呢?
⑤走了好长一段路,托尔斯泰突然仰天大笑:“哈哈,哎,真糊涂!我不就是托尔斯泰吗?我怎么把自己给忘了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恍然大悟:
2.读文中的三个画线句子,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1) (2) (3)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填序号)
A.托尔斯泰晚上走出家门,边散步边构思自己的作品。
B.托尔斯泰晚上边散步边构思自己的作品,直到满天的星斗出现时才回家。
C.托尔斯泰晚上边散步边构思自己的作品,直到很晚才回家,竟然忘了自己就是托尔斯泰。
D.托尔斯泰晚上边散步边构思自己的作品,最后写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
4.短文结尾处写道:“托尔斯泰突然仰天大笑:‘哈哈,哎,真糊涂!”托尔斯泰真的糊涂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读完短文,你从托尔斯泰身上学到了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门豹治邺》片段
①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②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6.西门豹说的第一句话要读出( )的语气。
A.恳求、期盼 B.严厉、肯定 C.犹豫、商量 D.疑惑、客气
7.选文第一自然段写“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第二自然段又写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西门豹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
A.西门豹在思考到底应不应该把官绅也投进漳河去。
B.西门豹这样做震慑了其他官绅,也教育了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C.西门豹不动声色,让人猜不到他在想什么。
8.联系全文想一想,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计划妙在哪里?( )(多选)
A.安排周密 B.假戏真做 C.乔装打扮 D.讲究策略
9.西门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阅读冲浪河。
种辣椒
①科学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了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②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了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级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③秋风吹进窗桌,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热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④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0.读懂词语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你知道“间苗”的意思是:
(2)你从“小心翼翼”体会到
11.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
(1)在观察辣椒的生长过程时,是按照 顺序进行观察的。
(2)作者连续观察,发现了辣椒的生长变化。请把下面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一棵小芽拱出了土→( )→半尺多高→缀满花苞( )→结果
(3)读到第③自然段画“_______”的句子,你想批注点什么呢 请写在下面。
12.仔细读读文中第②自然段画“________”的地方,从中你感受到了“我” 的心情。
13.最近你用心观察了什么 有什么发现 简单介绍一下吧!
课外阅读。
愚公移山
①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
②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每次出门办事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愚公很是烦恼,决定把这两座大山移走。
③一天,愚公召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一起努力把它挖掉,你们看好不好?”大家都很赞同。
④第二天,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⑤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大家称呼他为智叟。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掉山上几根草,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又怎么会搬不了呢?”
⑥听了这番话,智叟也无话可说了。
⑦后来,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南部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14.根据文章内容,将故事的经过和结果补充完整。
起因: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愚公下决心挖走它们。
经过:
结果:
15.从愚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他 的精神。
16.想一想,愚公在移山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哪些困难?
17.除了课本和试卷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并简要说说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
18.阅读选文,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提问的角度。
问题:
提问角度:
核桃树和围墙
①在一个大果园的四周有很高的围墙,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保护果园里的果树不被坏人破坏,并保护果树上的果子不被坏人偷走。果树们在围墙的保护下,过着平静、安稳的日子。
②“为什么我要生长在这个果园里呢?”有一天,核桃树站在那里胡思乱想,“为什么我们都要被这高大的围墙约束着呢?为什么我不能把枝头伸到墙外呢?要是那样的话,马路上过往的行人就会看到我了,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我结出饱满、圆润的果实时,他们一定会惊喜地大叫:“天哪,快看,多么饱满的核桃,我敢说,这棵核桃树是全世界最棒的!”是的,他们一定会这么夸我的,那种感觉简直太棒了。我一定要把枝条长到围墙外面去,让人们都来羡慕我、称赞我!”
③“喂,你在干什么?”围墙发现核桃树把枝条伸向墙外,连忙阻止它,“快停住,你这棵笨树,你这样会害了自己的!”
④“要你管!”核桃树反唇相讥,“你这个又高又笨的墙,你懂什么? 你又不会结果,你哪知道我渴望被人称赞的迫切感呢?”
⑤围墙沉默了,任凭核桃树把枝条伸出去。
⑥“快看哪!”收获季节到了,一个路过的行人看到围墙上伸出了一根核桃树的枝条,上面结满了圆润饱满的核桃果子,“多么饱满的核桃,好大呀!”
⑦“听见没?”核桃树得意扬扬地对围墙说,“你何时受到过这样的表扬和称赞? 你哪知道我现在心里的感觉?这种感觉太棒了,你永远都不可能体会得到!”
⑧围墙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站着。
⑨“你怎么不说话了?”核桃树没完没了地开始絮叨,“你肯定是被我说得哑口无言了,那是因为你没理,因为你说不过我……哦,不,怎么回事?”核桃树忽然觉得有人在拽自己的枝条,自己的果子也被人摘去了不少,“天哪,你们不能轻点吗?你们怎么能这么粗鲁地对待如此高贵的我? 轻点,哦,不,我的叶子!我的果子! 哦,我的树技!”
⑩可是任凭核桃树怎么叫喊,人们依旧用长杆敲打着它的枝条,它的果子都被人摘走了,它的叶子也被揪得七零八落,它的枝条有好几根都彻底断裂了。如今的核桃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可怜巴巴地挂在墙上。
19.联系上下文,对比围墙和核桃树的话,加点词语“反唇相讥”的意思应该是:
20.读选文,先想一想核桃树和围墙分别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1.核桃树为什么非要把枝条伸出墙外?
22.核桃树的下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23.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 )
A.指出破坏果树的行为是错误的。
B.告诉读者核桃树受到了很多的表扬和称赞。
C.批评核桃树的骄傲,赞扬围墙的谦虚。
D.让读者体会到虚荣心是很可怕的东西,它会使你最终一无所有。
叙事
爬天都峰
①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②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③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④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⑤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⑦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⑧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⑨“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⑩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4.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5.一个班的“拼搏”小组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请回答。
(1)爸爸为什么说他们一老一小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呢?
(2)文章开头写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为什么一直写“我”和一位老爷爷一起爬呢?
(3)文中的“我”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发呢?
这三个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你认为是从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呢?
26.“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文中只用了一句话进行描写,却很形象,找出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7.他们一老一小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什么力量?
阅读理解。
迷人的九寨沟
①如果人间真有仙境,那就是九寨沟。
②九寨沟沟连沟,上百个海子分布在落差一千米的沟底、沟腰和沟顶。它们大小不一,深浅有别,动静分明,各具个性。湖里的沉石积木、水草游鱼,湖面的石径木桥、芦苇棘丛,互相映衬。水晶晶亮亮,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五彩池、珍珠滩、熊猫海、天鹅海、芳草海、花海……连名字都那么美。
③九寨沟内看不见一丝裸露的黄土。林海苍莽,瑰丽多姿。山林好像用线划分一样,山巅、山脊呈墨绿色,往下为浅黄色,山脚以下红黄相间。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
④深秋的九寨沟,简直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天气变,感觉也变: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头天还是五彩纷呈的高地,第二天就可能变成白茫茫的雪原,色彩由斑斓转换成素洁。
⑤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
28.解释下面词语。
点染:
叹为观止:
29.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列举的省略。
B.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C.表引文中的省略。
30.在文中用“_____”画出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的一个句子。
31.“深秋的九寨沟,简直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这句话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3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理解。
我家的小园
①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②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子里一片绿油油。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
③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欢唱。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子。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的可爱。
④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中伸出了一支支粉红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奏动听的歌。石榴树上的石榴熟了,橘红色的果实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好像冲着我咧嘴傻笑,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
⑤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秧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
⑥我情不自禁地叹道:“好美啊,小园!”
33.小园里都有哪些植物?
34.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子里一片绿油油。”这是一个比喻句。( )
(2)“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的意思是“这一切很难惹人喜爱。”( )
(3)“茁壮”的近义词是“强壮”。( )
35.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找出有关词语,并写下来。
36.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描写十分生动传神,请写在下面。
词语:
句子:
阅读理解。
海滨仲夏夜
①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②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③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④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⑤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海滩。
⑥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37.本文按照 顺序,写了“我”看到的 。
38.抓住文中的词句,把下面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补充完整。
夕阳落山不久→ → → →
39.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仿写一个句子。
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这样写的好处:
仿写:
阅读理解。
游乐山
①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②清早,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来到乌尤山。乌尤山四面环水,孤峰兀(wù)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③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尤寺,乌尤寺坐落在乌尤山顶。门楣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内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
④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的美誉。险峻的凌云栈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⑤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坐东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尤,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实在令人惊叹。
⑥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40.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
(2)整个景物全部看在眼里。( )
41.对乐山大佛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B.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鼻长有60米。
C.乐山大佛的单只脚背可以坐百余人。
42.这篇短文的记叙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地点变化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43.作者依次到了乐山城、 、 、 、 。
阅读理解。
巫峡赏雾
①巫山多雾。因而有人叫它巫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②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③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叉角上,似乎还沾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④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⑤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44.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5.理清文章的条理。(用“先写……然后写……最后……”这样的句子表达)
46.找出首尾中一处互相呼应的句子,用“﹏﹏﹏”画出,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对“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4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理解。
秋景
①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②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③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④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⑤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红一黄,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⑥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4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lèi B.lěi C.léi
硕果累累( ) 劳累( ) 积累( )
50.读短文,积累词语。
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 、
描写味道或口感的词语有 、 、
包含数字的成语有 、 、
51.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处拟人句。我会仿照着各写一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本文是按 的结构来写的。其中第2~5自然段又是按 转移顺序来写的,即描绘了由 到 到 到 的景象。
53.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秋天是 、 的季节,作者赞美秋天、 秋天。
阅读理解。
钱塘江秋潮
①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②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③开始,远处的江面(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④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54.依次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55.画“______”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
56.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
A.波涛起伏 B.水平如镜 C.汹涌澎湃
57.《观潮》一文是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榆树
①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荚。
②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③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④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⑤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58.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 )改成( ) ( )改成( )
59.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60.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61.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你最爱什么?用你的妙笔写段赞美的话吧!50字左右。
小白鹅
①我爱小白鹅!
②我家的小白鹅可漂亮哩!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微微向上翘起;高高的额上凸起一个淡黄色的小包包;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镶嵌在脑袋两侧,总爱东瞧瞧西望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哩;两只翅膀像两把大扇子,一扇起来,“呼呼”作响;一双扁扁的小脚,支撑着肥胖的身子,没事的时候,摇摇摆摆踱着方步。
③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它摇起大翅膀,瞪起双眼,伸长脖子怪叫,连跑带飞狠狠地向你扑来,看那架势,非拧你几口不可。可是,只要你拍拍手、跺跺脚就能把它吓住了。
④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拨着水。顿时,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徐徐地向外扩散。你瞧,它玩得多开心呀。有时它伸长脖颈对天歌唱;有时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觅食,“嘟、嘟、嘟……”水面上泛起一串串晶莹的小泡泡;有时它一边游一边甩头摆尾,向后背洒水,还时不时地翻跟头哩!
⑤小白鹅吃饱了,玩够了,到中午就回家生下一个沉甸甸、热乎乎的大鹅蛋,足有三四个鸡蛋那么重。奶奶收鹅蛋的时候,总是笑眯眯地说:“瞧,小白鹅多能干!”
62.照样子,写词语。
又扁又宽 又 又 又 又
圆溜溜
摇摇摆摆
63.把第③自然段中描写小白鹅生气时的动作的词写下来。
64.“我”爱小白鹅的原因是什么?
65.文章第②自然段先总写小白鹅很漂亮,然后从 、 、 、 、 、 等方面具体介绍。
66.本文对小白鹅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写小白鹅样子的时候采用了 法,分别从小白鹅的嘴巴、眼睛等方面进行观察描写。写小白鹅习性的时候,采用了 法,写了它生气、戏水、下蛋的情景。(实验观察 长期观察 重点观察)
三角梅
①在百花中,我最爱三角梅。
②三角梅有紫色的、洁白的、金黄的。尤其是校园门口那一株,它爬上墙头,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在春风中欢笑着,十分惹人喜爱。
③气候转暖以后,三角梅的枝条上便开满了花。三角梅的花很小,苞片呈叶状,三枚苞片就像三个卫兵守护着小花。小花虽然不起眼,但是常常引来蜜蜂和蝴蝶围着采花粉。
④三角梅的叶子是绿色的,有点像桃子形。当缺水时,叶子就把水让给花儿,让花儿依旧争相开放,自己却因缺水低垂着。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啊!
⑤三角梅粗壮的茎是棕色的,茎上、枝条上长有小刺,如果谁敢欺负它,它就会毫不客气地扎谁。
⑥三角梅有很强的适应性。不论在苗圃、墙角或石缝中,它都能顽强地生长。在花盆里,它还可以塑造成绮丽多姿的盆景。
⑦三角梅是从南美洲的巴西引进厦门的。厦门的自然条件似乎适宜它生长。现在三角梅已遍布在世界各地,但据说很少见像我们厦门这里长得这么好的。厦门人民十分喜欢它,认为它象征着团结和友谊。
⑧我爱我们厦门市的市花——三角梅。
67.短文中介绍三角梅的颜色不包括( )。
A.紫色 B.白色 C.黄色 D.红色
68.三角梅赢得厦门人民喜爱的原因是( )。
A.三角梅有自我牺牲精神 B.三角梅有很强的适应性
C.三角梅在厦门长势特别好 D.三角梅象征团结和友谊
69.短文第六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_____”画出。
70.短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依次介绍三角梅的 、 、 。
71.短文第七自然段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昙花
①谁不知道“昙花一现”这个成语呢?可是很少有人目睹过昙花开放的动人情景。因为昙花是在夜间开花,从开到谢整个过程只有4个小时左右。
②邻居李叔叔家种了一盆昙花,昨夜,我终于有幸看到昙花开放。昙花的分枝,肉多而厚,像一把把绿色的芭蕉扇,白色的花蕾高悬着,似乎马上就要开放。但我们等了又等,它始终不愿将自己美丽的面容展示出来,好像一位害羞的少女站在那里,迟迟不愿揭开自己的面纱。
③终于,昙花的花蕾轻轻地、有节奏地抖动起来。随着这轻微的节奏,花瓣正慢慢地张开。我惊喜地叫道:“要开了!要开了!”两家的大人小孩顿时围拢过来,屋里安静极了。
④又过了好一阵子,昙花终于露出了它美丽的笑容。它洁白无瑕,清淡高雅,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飘欲飞。你瞧,它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呀!
⑤人们把牡丹称为“百花之王”。是的,牡丹确实美丽,但看着眼前的昙花,我觉得它的清纯高雅比牡丹更胜一筹,它才是名副其实的百花之王。
⑥似乎没过多久,昙花便开始凋谢了,它的生命迅速地结束了。不少人认为,昙花虽然美丽,但生命短暂,没有可取之处。我却不这样认为,昙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却令人终生难忘。
⑦正如人的生命,若对社会毫无贡献,只能落得“无志空活百岁”;有的人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放射出奇光异彩。到底哪种生命更有意义呢?
72.我能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昙花( )( ) 洁白( )( ) ( )( )玉立
73.我能用“______”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
74.我能用“ ”画出文中的一处拟人句。
75.我要把描写昙花美丽的语句抄在下面。
76.这篇文章作者以花喻人,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77.这篇文章中,邻居李叔叔对他家的昙花进行了 ,终于等到了花开的时候。我们一起观察昙花时,近距离地对昙花进行了 ,这样我们才深切地感受到了昙花的美丽。(短期观察 仔细观察 对比观察 长期观察)
课外阅读
嫦娥奔月
①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②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逢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③后羿的妻子嫦娥(原名:姮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峨,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④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⑤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⑥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悲痛欲绝。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⑦乡亲们很想念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78.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迫不及待:
悲痛欲绝:
79.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短文说说以下人物的品质。
嫦娥: 逢蒙:
80.请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文中神奇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看到本文,我最想提的问题是:
阅读短文《爬山虎的脚》完成练习。
①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A.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g jìng)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ǔ qū)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③B.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8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83.“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逐渐”能否去掉,为什么?
84.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体现了作者的连续观察, 句体现了作者的细致观察(填序号)
85.细读第②段,找一找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我觉得 这个动词用得好,因为
课外阅读
①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②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枝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枝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枝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一粒粒花生米。
③到了春天,绿叶从小粒里伸展出来。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或者煮一锅饭。
④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
⑤说起银杏果,不由得想起“烫手哕,热白果”的叫卖声来。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果仁,我们都喜欢吃。
⑥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86.短文第②~⑤自然段从树干、 、 、 这几个方面描写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 之情。
87.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 (细致 连续)观察。
88.“处处留心皆学问”,准确生动地描写离不开连续、细致的观察,试举例说明作者观察的连续与细致。
89.读完全文,尝试提出几个问题,你能观察出是从哪些方面来提的吗?并将问题序号填入对应角度的方框中,并完成后面的小题。
A.文章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了“屈曲”? B.我们可以学习银杏的什么精神呢?
C.父亲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针对内容提问的是(  ) 针对写法提问的是(  ) 针对启示提问的是(  )
(1)我选择回答第(  )个问题:
(2)我会提问,提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阅读短文,完成作业。
燧(suì)人氏钻木取火
①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如何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一个年轻人听说燧明国有火种,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便决心到燧明国去寻找火种。
②他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燧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闪动,一闪一闪的,把周围照得很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就在这时,他发现在燧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huì,鸟兽的嘴)啄食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燧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冒烟了,微弱的火苗隐隐跳动。年轻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③他兴冲冲地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去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使人们从此脱离了寒冷和恐惧。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纷纷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90.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蜷缩:
②折服:
91.了解《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梳理故事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92.感知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
93.除了燧人,中外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性格鲜明的神和英雄。在你阅读过的神话故事中,你最佩服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佩服他(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指托尔斯泰一下子明白过来该回家了。 2. C A D 3.C 4.不糊涂。他只是因为一心构思自己的作品,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 5.要全神贯注的去做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6.D 7.B 8.ABD 9.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印象。
10. 为了使作物的每棵植株有一定的营养面积,按照一定的株距留下幼苗,把多余的苗去掉。 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的动作轻柔、谨慎,生怕伤害到其他小苗或影响它们的生长。 11. 时间 间苗 开花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辣椒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辣椒成熟时的喜人景象,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对辣椒的喜爱之情。 12.急切和期待 13.最近我用心观察了家中的一盆多肉植物。 我发现多肉植物的叶片非常饱满,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蜡质,这有助于它们减少水分蒸发。当阳光照射时,叶片会微微散发出光泽,显得生机勃勃。我还注意到,多肉植物在浇水后,叶片会变得更加饱满,颜色也更加鲜艳。但过度浇水会导致根部腐烂,因此需要控制水量。这次观察让我对多肉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4. 愚公召集全家老小一起挖山,并决心子孙世代挖下去。 天帝被愚公精神所感动,派大力神把山搬走。 15.坚持不懈 16.工具简陋;山势险峻;无暇顾及农田,生活物资短缺。 17.我知道《精卫填海》,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亡,死后化作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精卫不屈不挠、复仇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18. 天帝为什么会被愚公的精神感动? 从文章主题和人物精神角度提问。因为愚公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19.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笑、讽刺对方。 20.在一个大果园里,核桃树不听围墙的劝阻,执意把枝条伸出墙外去炫耀,最终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21.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 22.它的果子都被人摘走了,它的叶子也被揪得七零八落,它的枝条有好几根都彻底断裂了。(或者是,如今的核桃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可怜巴巴地挂在墙上。) 因为不听围墙善意的劝告,执意要把枝条伸出墙外。 23.D
24.主要写了“我”跟爸爸和一位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的事。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25. 这一老一小爬上天都峰很不易,都是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彼此受到鼓舞才爬上天都峰的。 这样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和老爷爷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以及“我们”在爬山过程中的互动和影响。 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挑战自我,同时也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和鼓励,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 问题(1)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2)是从文章的写法上提出的。问题(3)是从文章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26.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27.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力量。
28. 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9.A 30.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 31. 深秋的九寨沟 神奇的魔术师 形象地描绘出深秋九寨沟变幻无常的特点 32.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九寨沟仙境般自然景色的赞美,对祖国秀美河山的热爱。
33.向日葵、石榴、玉米、茄子、西红柿、黄瓜、喇叭花。 34. √ × √ 35. 时间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6. 银装素裹、翩翩起舞 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中伸出了一支支粉红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奏动听的歌。
37. 时间 海滨仲夏夜的美丽景色 38.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 夜色加浓 月亮上来了 月亮升得很高了 39. 把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比作火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峰起伏的壮观景象,富有动态美。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0. 中外闻名 尽收眼底 41.B 42.B 43. 乌尤山 乌尤寺 凌云山 乐山大佛脚下
44.山帽子雾:大而圆,光彩夺目。轻纱雾:轻盈,飘逸。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5.文章运用总—分—总结构,先写巫山多雾的特点,然后写几类雾各自的特色,最后再心生感慨。 46.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开头点明巫峡雾的迷人,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再次强调雾的迷人以及自己对雾的痴迷,使文章结构完整,前后呼应,更突出了巫峡雾的魅力,强化了作者对巫峡雾的喜爱之情。 47.雾很浓,所以只听见人声,却看不见人。侧面表现出遮山雾的“遮”字,隐藏了身形,挡住了视线,比正面描写更具说服力。 48.对巫山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9. C A B 50. 红扑扑 黄澄澄 紫盈盈 甜丝丝 脆生生 酸溜溜 万紫千红 千姿百态 五光十色 51.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 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比喻句:那辽阔的草原,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
拟人句:小草探出了头,柳叶展开了眉,群山睁开了眼。 52. 总—分—总 地点 花园 田间 果园 山坡 53. 美丽 收获 迷恋
54.突然、不一会儿、一瞬间、转眼间 55.人山人海 56. B A C 57. 人物 天下奇观
58. 竟 竞 佛 拂 59.因为榆树坚强、勇敢,从不夸耀自己。 60.①只要有根就能生长;②生长在沙丘上,经得起寒冷、早热和干旱。 61.我最爱梅花。梅花,没有华丽的衣裳,没有昂贵的身价,没有蜂蝶的衬托,只是默默地在寒冬的一角怒放。我愿做一株梅花,只求能带给这个世界美丽与纯洁。
62. 大 圆 白 胖 红彤彤 金灿灿 红红火火 平平安安 63.摇、瞪、伸、叫、跑、飞、扑 64.①小白鹅可漂亮哩!②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③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④小白鹅很能干,能生鹅蛋。 65. 小嘴巴 小包包 小眼睛 羽毛 翅膀 小脚 66. 重点观察 长期观察
67.D 68.D 69.三角梅有很强的适应性。 70. 花 叶子 茎 71.不能;因为“据说”一词表明三角梅很少见像厦门这里长得这么好的,是根据旁人所说的,并不是作者自己去验证了的,“据说”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72. 一 现 无 瑕 亭 亭 73.昙花的分枝,肉多而厚,像一把把绿色的芭蕉扇。 74.昙花终于露出了它美丽的笑容。 75.它洁白无瑕,清淡高雅,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飘欲飞。你瞧,它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呀! 76.一个人的生命是否有意义,不是看他活了多久,而是看他是否给他人带来了快乐,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77. 长期观察 仔细观察
78. 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79. 美丽善良、机智勇敢、舍己为人。 奸诈贪婪、不择手段,装病留家威逼嫦娥要仙药。 80.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能让人吃了就立刻飞起来,并且朝着月亮飞去的仙药呀,这种情节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常规逻辑,属于超自然的现象,充满了神奇魔幻的感觉。 81.示例:嫦娥到月亮上后生活得怎样?
82.jīng qū 83.不能去掉。“逐渐” 表示事物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慢慢地、依次地变化。在文中说明爬山虎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是经过一定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去掉 “逐渐”,就不能准确体现出这种变化的渐进性,让读者误以为是一下子就变成灰色了,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能删去。 84. B A 85. 触 巴 拉 贴 巴 因为 “巴”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吸附在墙上的状态,很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爬山虎的脚牢牢地抓着墙,以便后续能拉着嫩茎往上爬,把爬山虎爬墙时脚与墙之间紧密贴合的样子精准地表现了出来。
86. 树叶 花 果实 喜爱 87.每年冬天,赤裸的枝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一粒粒花生米。
银杏树上生出的小粒 花生米 细致 88.作者连续观察体现在依四季顺序,冬写枝干生小粒,春述绿叶展,秋记黄叶落,且跟踪银杏果从冬小粒至秋成熟。细致观察表现为,写枝干直多偶有屈曲如画;写花是白里淡黄且可爱;写果详细描述从果到果仁的处理过程与形态,如绿玉般果仁。 89.C A B
(1)C 当“我”问“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时,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所以父亲是对“我”的疑问进行了回应并引导“我”去仔细观察。
(2)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银杏树周围人们的活动呢?
文章描写银杏树周围人们的活动,像“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或者煮一锅饭”等,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与惬意,进一步烘托出银杏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表达出作者对银杏树以及围绕银杏树所形成的生活场景的喜爱之情。
90. 身体弯曲地缩成一团,多因寒冷、害怕或身体不适而采取的姿势。 被令人佩服的事物、感情或道理所说服并心服口服。 91. 遥远的蛮荒时代,人们不知道有火,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 年轻人听说燧明国有火种,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在燧木大树下发现鸟啄树闪光火花的现象,灵感萌生,经过多次尝试成功钻木取火。 年轻人带回了火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被推选为首领,称为“燧人”。 92.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个勇敢、智慧和坚韧的人。他听说火种能带来光明和温暖,决心前往燧明国寻找,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探索精神。在发现燧木树枝特性后,他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取火,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93.在我深入了解的神话故事中,神农氏是一位值得我深深敬佩的人物。他不仅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还亲自品尝百草,以探寻药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无私奉献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