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诗词方法。
2、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掌握赏析古诗词的角度与方法。
3、结合注释能够翻译本诗。
4、能够理解陶渊明的高尚情操。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简单诗词的能力,但是若要学生自己赏析诗词则难度较大,但是中考里有涉及,此题成了学生的丢分题。故此要教会学生赏析诗词的角度及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意境意象和语言风格两个方便来赏析本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诗词赏析练习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 导入
如果还把下田干农活仅仅看作苦事俗事,那你就OUT了。在周末或节假日选择逃离都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时尚。现在,除了游山玩水,城里人还多了一项选择,那就是种地:到市郊租一块田,种上喜欢的瓜果蔬菜,亲自浇水、施肥、收获,尽情享用丰收的果实。
在北京市东北郊的顺义区,每年只要花600块钱,你就可以拥有一分地(66平方米)了。
哪怕贵为女王,也渴望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子。
最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开辟菜园,种上了皇室红豆、“金色女王”西红柿、“北方女王”莴苣等“贵族蔬菜”。美国前总统布什有自己的私人农场,常以自产瓜果招待各国政要,而现任总统奥巴马也可以自豪地宣布,他也过上“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了。因为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最近也“躬耕乐道”,把白宫的一块草坪变成了菜地。
在晋代也有一个种菜的名人,他是谁?陶渊明。
(二)、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1、陶渊明的社会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门阀世族。大地主,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陶渊明的出生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62岁)。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人。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国防部长),祖父做过武昌太守(市长),父亲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产。29岁,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祭酒掌管教育的长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辞职回家后。州里又召他作主簿(相当于秘书),他也辞谢了。34岁入荆桓玄幕。但桓玄野心勃勃图谋篡晋。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次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乡。近四十岁时,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起兵讨桓平叛。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参谋)。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3、陶渊明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人生哲学为士大夫规定的退身之路,所以陶渊明归隐。
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把自然看作最高的审美境界,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之路,也影响了其创作。他居家、责子、交友、饮酒、弹琴、采菊,甚至读书、耕作,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4、陶渊明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有五首。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分析本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稀:稀少。交代地点:南山。劳作成果:草盛豆苗稀。“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兴:起床。荒秽: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深深的草丛中,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却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露水)打湿。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4)、赏析本诗
赏语言风格。
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使口语上升为诗句,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2、赏本诗意境。圆圆的月亮洒着悠悠的银光,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深深的草丛里,晚风轻轻吹来,驱走了一天的疲劳。诗人心中充满了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教学活动
课件28张PPT。看图猜人 《归园田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29岁,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辞职回家后。州里又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34岁入荆桓玄幕。但桓玄野心勃勃图谋篡晋。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便回乡。近四十岁时,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起兵讨桓平叛。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就辞官归隐了。一、陶渊明的平生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世家,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他们。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二、陶渊明所处的社会 三、陶渊明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
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把自然看作最高的审美境界。 四、陶渊明的田园作品
归园田居共有五首: 《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逐句分析本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交代地点。
稀:稀少。
劳作成果:草盛豆苗稀。
“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兴:起床。
荒秽: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带月荷锄归”写出了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深深的草丛中,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却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本诗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苗,杂草丛生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这首诗表达了作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大自然和归隐生活的热爱。
赏析本诗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
一、赏关键字词
二、赏意象境意
三、赏表现手法
四、赏语言风格赏关键字的方法:1、解释字的原本意思。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
3、点明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裳意境、意象的方法:
1、展开想象。
2、概括氛围。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恬淡宁谧、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淡雅、明丽绚烂等。)
3、分析感情。
(或是热爱自然,或是淡泊宁静等。)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描写方式结构方式 修辞手法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托物言志 4.借物喻人
5.借古讽今 6.借人喻己
7.借助神话 8.用典
描写方式:1、动静结合
2、虚实结合
3、不同感官结合
4、远近高低相结合
5、细节描写
结构方式:1、引起下文
2、总领下文
3、铺垫
4、呼应
5、层次清晰
6、衬托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
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反问、对比语言风格主要有: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质朴、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深刻、浅显、平实、自然流畅、豪放、委婉、苍劲、沉郁、飘逸等。赏本诗意境“带月荷锄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裳意境、意象的方法:
1、展开想象。
2、概括氛围。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恬淡宁谧、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淡雅、明丽绚烂等。)
3、分析感情。
(或是热爱自然,或是淡泊宁静等。)
明确:圆圆的月亮洒着悠悠的银光, 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深深的草丛里,晚风轻轻吹来,驱走了一天的疲劳。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明确:
诗人用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如话 的语言,描绘了醇美的景色。